文◎尋寶佺
非法持有不能擊發的槍支的刑事責任問題
文◎尋寶佺*
一句話導讀
認定槍支犯罪不能簡單地以能否擊發為標準,而應當由專業人員作出是否為槍支或槍支的零部件的結論;當然能夠擊發的槍支比起不能擊發的槍支的危險性更大一些,在量刑上當相對重一些。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王佰農在西安市灞橋區新筑街道辦半坡村二組44號自己家中地下室非法私藏自制槍支一支(槍長143厘米,內徑1.5厘米,外徑2.0厘米)。通過對王佰農的審查,又查出王佰農在其東鄰居家 (長期無人居?。翘菹路欠ㄋ讲刈灾茦屩б恢В岄L76厘米,內徑1.2厘米,外徑1.6厘米)。
此案經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偵查終結,認為犯罪嫌疑人王佰農行為涉嫌非法持有槍支罪,移送西安市灞橋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經審查,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王佰農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第128條第1款之規定,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雖然經鑒定兩支槍支均已損壞,無法正常發射彈藥,但仍屬槍支,不影響罪名成立。
法院受理后,依據《刑事審判參考》第58期在答讀者問中的觀點“槍支的本質特征是必須具有殺傷力,不能擊發的槍支不具備殺傷力,非法持有不能擊發的槍支不能認定為有罪”,故認為此案犯罪嫌疑人王佰農行為不構成犯罪。雙方經請示上級院,亦認為非法持有不能擊發的槍支不能認定為有罪。
我們經過研究相關法律的立法意圖,堅持檢察機關的意見。具體分析如下:
立法者之所以將這類犯罪規定在危害公共安全一章中,“就是由于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搶劫、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后,使這些危害物流散于社會,當犯罪行為與犯罪對象結合后,構成了對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脅?!保?]
《刑事審判參考》第58期在答讀者問中認為“槍支的本質特征是必須具有殺傷力”,我們認為此種說法欠妥。殺傷力是所有刀槍棍棒(包括炸彈,火藥等)等管制刀具的共有特征,而槍的本質屬性我們認為應當是遠距離控制力(威懾力),無論槍能否擊發,任何人只要知道被人用槍威脅著(甚或是槍形物件,如槍形打火機等也是假借了槍的這一本質特征)就都會在一定距離內屈服于使用槍支者意志之下。人民警察或武裝部隊可以用槍支使犯罪嫌疑人就范,同樣持有槍支的犯罪行為人也可以使被害人屈服于犯罪行為的淫威之下。槍可控范圍在數十米甚至上百米,這就是槍支彈藥等的本質特征決定的。而一般的管制刀具完全不會具備這些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明確規定:“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攜帶成套槍支散件的,以相應的槍支計;非成套槍支散件以每三十件為一成套槍支散件計?!闭f明立法者認為不成套槍支也可作為槍支犯罪對象來認定,不成套槍支很有可能不能擊發,缺槍支保養工具的一點也不影響擊發,但確實不成套;而缺撞針的就不可能能擊發,而立法者卻沒有以能否擊發為標準來規定哪些可以認定為槍支犯罪,哪些不能認定。由此可見,立法者的立法意圖是明顯從嚴的。何以持有不能擊發的槍支竟不能認定為犯罪呢?現實中完全可能出現比如槍托,根本不可能具備殺傷力,而缺少槍托但其他構件完整照樣可以擊發的,是不成套但確能擊發。所以我們理解該司法解釋的立法意圖為,只要具備了槍支部件的基本功能和構造,并由公安部門鑒定認定為槍支部件的或具備槍支功能構造的就應當認為是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另外,這里也應有一個量的概念和質的區別,首先不夠三十件,就不構成犯罪;其次僅屬槍支的輔助部件,如槍托,維護保養配件等,即便夠三十件也應和同樣件數的主要部件的量刑相區別;槍機、擊發套件等等與槍管的量刑也應該有所區別。總之,理解法律和審理案件是一個辨證思維的過程,切不可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首先,自制的槍支的工藝水平和兵工廠制造的工藝不能相提并論,所以非法制造的槍支有可能因工藝水平的原因而不能擊發,但其維修成本和難易程序遠遠小于制作完整的槍支,且經過簡單維修完全可能就具備擊發能力,與普通的管制刀具對社會的潛在危險性相比要高出很多。即便是制式槍支因其未進行經常性保養而出現部件磨損或銹蝕,從而暫時不能擊發,但其持有的主觀惡意卻不能因槍支部件的磨損或銹蝕而有所減小。
其次,如涉案槍支因缺少主要部件而不能擊發,或許是因為丟失這些部件,或許是有意藏匿主要部件以逃避打擊,但涉案槍支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卻絲毫不受影響。因此,我們認為,有關鑒定部門在作槍支案件鑒定時,應著重鑒定送檢物品是否為槍支(針對能夠擊發的),槍支的什么部件(主要部件、次要部件或輔助部件)(針對散件)或是否具備槍支的基本構造或功能(針對不能擊發的),而司法部門也應該結合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分不同情況作出相應的量刑。
一個犯罪行為之所以被立法者規定為犯罪,不僅是因為它對社會產生了實際的危害,還因為它對社會存在潛在的危險等等,而社會危害性存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行為本身對社會存在潛在危害,有的是因為法律制裁上的不到位,在社會上形成的效仿效應。持有槍支的不法分子可能持槍傷害、殺人,也可能實施更加嚴重的犯罪行為,如綁架、武裝販運、制造毒品。從過去擁有槍支就意味著擁有武裝力量這個角度來考量,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槍支犯罪就是一種直接與政府對抗的嚴重犯罪行為!近幾年來,不止一次的發生犯罪團伙之間發生火拼甚或與警察發生火力短兵相接的嚴重犯罪事件、販毒集團武裝押運毒品、黑社會組織犯罪中也多數擁有槍支等等,難道我們還非要強調犯罪嫌疑人持有的槍支有擊發能力嗎?如果以不能否擊發為標準來否定非法持有槍支罪的成立,那么行為人完全就可能將主要部件另外存放,以逃避打擊,這就是法律理解上的錯位導致的社會潛在危害性。政府管理社會的重要工具就是軍隊,軍隊代表的就是武裝力量,是階級專政的工具,如果被管理者擁有和政府相抗衡的武器裝備,政府的對社會的絕對控制權在什么地方體現?政府如何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
若如《刑事審判參考》之觀點,非法持有不能擊發的槍支(因其不能擊發而沒有殺傷力)不能夠成犯罪的話,那么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攜帶不能擊發的槍支是不是也不夠成犯罪?首先,散件槍支肯定不具備擊發能力。其次,行為人是否有能力正確組裝這些槍支散件,組裝完成后能否擊發也是一個未知數。第三,行為人的行為對象是一堆散件,司法人員總不能請人或自己把這些散件組裝起來再送檢,以確定其是否具備擊發能力吧!由此可見,《刑事審判參考》之觀點是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立法精神相違背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認定槍支犯罪不能簡單地以能否擊發為標準,而應當由相關的專業人員作出是否為槍支或槍支的零部件的結論即可,正如法醫只需鑒定被傷害的人的傷是重傷還是輕傷或輕微傷即可,而無需判斷被害人所受傷能否完全康復或康復的程序如何一樣。當然能夠擊發的槍支比起不能擊發的槍支的危險性更大一些,在量刑處理上也應當相對的重一些。所以我們認為,王佰農的行為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
注釋:
[1]劉家?。骸缎谭ǚ謩t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上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頁。
*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人民檢察院[7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