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榮 曾昌斌
自批林木采伐指標后轉讓獲利應如何定性
文◎王建榮 曾昌斌
[案情]于某任A縣林業局黨委書記,掌握林木采伐指標的職權,2005至2006年期間,于某先后兩次委托A縣B鎮林業工作站站長李某幫其擬寫700立方米杉木指標申請,李某以轄區內C、D兩村名義提出申請,經于某本人審批后取得700立方米杉木指標,于某委托李某處理該指標,李某將此700立方米杉木指標賣給木材加工廠老板周某,得款59000元,李某將得款全部交給于某,錢款被于某據為己有。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于某的行為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證件罪還是受賄罪。
[速解]本文認為,于某的行為構成受賄罪。
首先,從兩罪主體身份上看,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證件罪為一般主體,即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受賄罪的主體身份為特殊主體,僅限于國家工作人員。從兩罪侵犯的客體上來看,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證件罪侵犯的是國家機關正常的管理活動和信譽,其行為侵犯的是一簡單客體。而在本案中于某買賣指標的行為不僅侵犯了國家機關正常的管理活動和信譽,更主要的是其索取賄賂侵犯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故符合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其次,定罪的關鍵在于買賣指標是否是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受賄罪要求利用職務之便,這里職務之便不包括因為職務所形成的有利條件和環境,而只能是職務本身。如果利用職務之便,又收受財物達較大數額,應定受賄罪。如果只是利用職務而形的有利條件和環境,則應以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論處。很顯然,于某任局黨委書記,自己掌握林木采伐指標的職權,屬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于某是自批指標后再去主動找需要買指標之人,表面上不太符合受賄罪的一般特點。事實上,于某正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林木采伐指標的職權,自批指標后再去尋找需要之人,是一種典型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因為,能否批到指標完全由林業局掌握指標審批權的負責人決定,于某自批指標后再去主動找有指標需求的一方,名為賣與,實為索賄,其自批并出售指標只是其索取賄賂的手段而已,索取他人利益才是其最終目的。本案中,于某買賣國家公文的行為與索取賄賂行為之間存在牽連關系,符合牽連犯的構成特征。在刑法分則沒有例外規定的情形下,應對于某從一重罪處罰,故定受賄罪。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人民檢察院[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