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 坤 王運濤
艾滋病人故意咬傷他人的行為如何定性
文◎韓 坤 王運濤
[案情]犯罪嫌疑人王某是一名艾滋病發病者,長期從事販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并對外揚言自己患有艾滋病,誰敢去抓他就咬誰,2010年3月11日,緝毒民警在抓捕王某的過程中,王某故意抓咬緝毒民警并致一人手背被咬傷出血。
本案中,涉及的爭議罪名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未遂)。
[速解]本文認為,行為人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首先,王某的行為構成犯罪。雖然王某只是咬傷他人,看似傷情不重,情節較輕,但是王某是一名艾滋病發病者。眾所周知,艾滋病可以通過咬傷、注射等方式傳播,因此王某咬傷他人的行為足以使人感染上艾滋病,這不僅會給被感染者造成心里上的極大傷害,并可能最終導致被感染者因艾滋病發而死亡。所以王某的行為具有可能致人死亡的危害性,應當認定為犯罪。
其次,王某的行為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以上的行為。在目前的刑事訴訟中,必須要有相關的輕傷、重傷或者致人死亡的人身傷害鑒定結論,才能對故意傷害罪予以認定并作為量刑的依據。而對于本案中艾滋病人王某故意咬傷他人的行為,單純從其咬傷的直接傷害程度來看,很明顯不能構成輕傷,而從其咬傷他人導致傳播艾滋病的情況看,也存在無法判斷的情形,因為艾滋病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感染后在短時間內不會顯示出受傷的程度,且從我國目前的司法鑒定領域來看,尚無對因感染艾滋病而造成的傷害進行司法鑒定的相關規定,也就導致無法對艾滋病感染者進行人身傷害程度的判斷,因此認定為故意傷害罪缺乏必須的法律要件。
最后,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艾滋病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一種傳染性極強,且無法治愈的特殊疾病,它可以通過抓咬、注射、性交、血液等多種方式傳播,并可能最終導致感染者死亡。在本案中,王某明知艾滋病的嚴重危害性,客觀上實施了故意咬傷他人的行為。王某的行為應當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通過咬傷方式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幾率并不是百分之百,且艾滋病有很長的潛伏期,危害后果的出現也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對王某的行為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未遂)更為適宜。
四川省合江縣人民檢察院[6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