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魯民
魯迅與張國榮齊飛
● 文/陳魯民
“20世紀中國十大文化偶像”評選活動搞得沸沸揚揚、熱鬧異常,人們注意到,在列出的60名候選名單中,除了魯迅、老舍、巴金、錢鐘書等文學大師外,還有周潤發、張國榮、周星馳、王菲等港臺影視娛樂明星,是“魯迅與張國榮齊飛,巴金共周星馳一色”。
對于娛樂明星進入文化偶像之列,很多人大驚失色。有人氣憤地質疑:“娛樂明星能與魯迅比肩?” 更有人痛心疾首:“中國的文化教育面臨著危機!中國文化在墮落!”恕我愚鈍,我看問題沒有那么嚴重。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魯迅、巴金是中國的文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柱,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不管他們在這次評選活動中名次如何,都不重要,不會影響已有的定評。但平心而論,周潤發、張國榮、周星馳、王菲也非同小可,擁有那么多的追星族,那么大的號召力,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爭睹風采。周潤發還進了香港的小學課本,與岳飛、文天祥并列。
我是魯迅的忠實讀者和崇拜者,但不并不反對影星張國榮的入選;我景仰巴金的高風亮節,但我也欣賞周星馳的精彩表演。魯迅有震撼人心的《吶喊》、意味深長的《野草》、千古經典的《阿Q正傳》、哀婉悲愴的《祝福》,張國榮則有膾炙人口的《紅色戀人》、動人心魄的《倩女幽魂》、美侖美奐的《霸王別姬》,壯懷激烈的《英雄本色》。巴金有熱情澎湃的《激流三部曲》、纏綿悱惻的《愛情三部曲》、大徹大悟的《隨感錄》,周星馳則有亦諧亦莊的《大話西游》、神氣活現的《少林足球》,有驚心動魄的《霹靂先鋒》。可謂春蘭秋菊,各擅一時之勝,優劣高下,很難拿同一把尺子衡量。硬要放在一塊比,很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
文化,廣義上可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魯迅、錢鐘書、老舍、巴金等代表著的是雅文化;而周星弛、王菲、張國榮、張藝謀等代表的則是流行的俗文化。兩種文化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兩個方面,其實并無高下優劣之分,更沒有必要“既生瑜,何生亮”。而應該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實際上這兩者的界限很難劃清,有時還互相轉化。《紅樓夢》是公認的當今雅文化之榜首,可是當年剛問世時,不是也被那些只會鉆故紙堆的“康嘉學派們”認為是不入流的俗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當初被那么多出版社拒絕,也是因為其“俗”,不是正路子,現在不是成了一版再版的雅文化精品嗎?而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孔慶東把金庸小說當成研究課題,專設“大眾文化研究”的課程;許多高校學生把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奉為經典,甚至把周星馳請上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這進一步說明,雅文化與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寬容和多樣化正在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特征,其中就包括對雅與俗兩種文化的看法和待遇。因而,我們既要讓深刻厚重、代表著民族精神的雅文化大行其道,發揚光大;也應讓輕松愉快、娛樂大眾的俗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共同裝點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園。
評選已經結束,我們對結果不必看得太重,這充其量不過是一次民間游戲,一次媒體的集體“作秀”,一次并不高明的“戲說”。我們板著面孔正襟危坐的時間太長了,不妨輕松一點,做一個鬼臉,和大師名家們開個玩笑,把迅翁和“哥哥”拉到一條板凳上,讓巴老和“星爺”攀攀交情。
吃中西大菜久了,不免發膩,換換口味,來一盤雜燴嘗嘗也不錯。
(薦稿/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曹振國)
責編/劉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