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北京新東方銘師堂回龍觀高中部 蘇詩鈺
“三”的啟迪
● 文/北京新東方銘師堂回龍觀高中部 蘇詩鈺
也許是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傳統文化影響吧,中國的漢語詞典中,包含“三”字的成語比比皆是,諸如:三顧茅廬、三足鼎立、三羊開泰、三人成虎等等。曾有好事者統計,帶“三”的成語或諺語,有上千條之多。其中,令我深受啟迪并視為座右銘的是:舉一反三、三思而行、三省吾身。
“舉一反三”出自《論語·述而》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至圣先師”孔子說:“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沒有必要再教他了。”這就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沒有收獲。比如解題,不但要善于邏輯推理,學會正確的思維和計算方法,還要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每解一題,都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有權威人士說:“21世紀最大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其言雖然過于武斷,但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這個方法,無疑是一個“舉一反三”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無疑是一個認知上的再創造過程。
“三思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其意思十分明白:凡事要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可以說,無論什么事情,都有利弊之分。那些對大家弊大利小、弊多利少的事情,我們堅決不干,非干不可的,也要慎重地干,盡可能地變弊為利,把壞事變成好事。同時,還要分清哪些從眼前看是有利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弊的;哪些從眼前看是有弊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利的。需要注意的是:“三思而行”并不是倡導明哲保身、瞻前顧后,而是積極、成熟、負責的表現。特別是年輕氣盛的我們,做事容易沖動,什么事情往往憑第一感覺,很可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從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每決定做一件事之前,我們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要多聽聽旁人的意見,讓自己對所作所為多一份把握,少一份遺憾。那樣,活出來的人生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這是說曾子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我。曾子最終能成為偉大的哲學家,盡管因素很多,但這與他長期自我反省有很大關系。先賢們的經驗告誡我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經常自我反省,自我檢查,自我對照。倘若能夠每日三省吾身,哪怕是一省吾身,也一定能少犯或不犯很多低級錯誤。當然,這個“省”不是什么都“省”。每天值得反省的應該是挫折、失敗以及成功的原因,而非挫折和成功本身,然后根據這些原因總結出事物的規律,使我們因對規律認識的加深而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實在沒有經驗教訓可省,每天晚上睡覺前,對當天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省上一次,或想一想當天有什么收獲,有什么缺憾,同樣是頗有裨益的。省,本身就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古來成大事者,無不如此。
責編/王 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