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周媛媛
淺談政府采購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周媛媛
政府采購是政府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對于政府工作猶如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它可以起到降低政府運行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等良好作用;利用不好,它就可能變成政府官員權力尋租的工具,起到破壞市場規則、影響社會道德風向、損害政府信譽等反作用。本文針對現實社會政府采購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政府采購 存在問題 原因 對策
政府采購,也稱公共采購,它是指各級政府為了開展日常的政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在財政的監督下,依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從市場上購買產品或服務的行為。最早的政府采購制度產生于18世紀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在1761年頒布《聯邦政府采購法》,英國在1782年建立政府采購制度。中國的《政府采購法》于2002年6月29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自200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雖然在《政府采購法》頒布的7年多時間里,我國的政府采購活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從運行實踐上看,我國尚處在摸索實踐階段,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不規范的現象,其效果無論從采購程序上還是從行為的規范上,都還沒有達到政府采購目的,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
(1)政府采購計劃性不強,采購程序不規范。
政府采購的作用一是為了維護政府日常的政務活動,二是提供公共服務,三是為了調節經濟的運行狀況。因此政府的購買行為應該具有計劃性和程序性,但由于我國的行政體制還在改革中,各個方面都沒有完善;另外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因此有些政府官員把政府采購看成是恢復“計劃經濟”進行統分統配的方式;而有些官員則把政府采購看成是政府的內部行為,是政府的絕對權力所在,這些原因都嚴重抑制了政府采購制度真正進入法制的軌道。
(2)政府采購執行機構設置不規范、不統一,不利于工作開展。
我國的政府采購法對政府采購機構的設立作了相應的規定:“設區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級政府采購項目組織集中采購的需要設立集中采購機構。集中采購機構是非營利事業法人,根據采購人的委托辦理采購事宜。”從對采購法的理解與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感知:政府集中采購機構的性質是“非營利事業法人”。但從現實的狀況來看,有的地方設立了集中采購機構,有的沒有設立,即使設立集中采購機構的地方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隸屬關系紛繁復雜,單位性質多種多樣。
(3)缺乏嚴格的審核制度。
政府購買的最后控制環節是政府采購產品或服務的審核環節,然而,我國卻沒有嚴格的審核制度。審核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審核過程中審核人員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但是審核人員卻不能從最后的審核結果中獲益,并且審核人員也不直接享受政府采購的產品與服務,采購權力運行不利不會對審核人員造成直接的傷害,因此這對審核人員的工作態度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也給供應商提供了商業賄賂的機會。
(4)監督不力,導致政府失靈。
政府采購應該實現兩大效應:一是降低政府的整體運行成本,提高政府的辦公效率,二是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實現整體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我國目前對政府采購監督力量不夠,政府采購信息不透明,根據西方經濟學著名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的采購權力就演變成了某些官員手中權力尋租的工具,貪污受賄,擾亂市場、破壞秩序,嚴重損害了國家政府的公信力。
(5)采購人員的素質低下。
政府采購應該說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經濟學、金融學、自然科學等多種知識。采購人員不僅要懂得一些專業性的技術知識,還要有市場分析和商業談判的技能。但目前我國整體采購人員的素質還比較低下,特別是基層單位采購人員,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難采購到高質量和高品質的商品。
(1)建立嚴格的預算制度,規范采購秩序。
我國各級政府應該建立非常細化的預算制度,并在每一個年度的預算周期內嚴格執行,減少政府采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方案,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嚴格遵守審批核查程序。政府對政府采購所涉及的審批人員、執行人員、會計人員、出納人員應嚴格分開,并規定一個明確、合理、透明的采購程序,使之制度化,降低采購人員利用職權尋租的幾率。
(2)規范政府采購機構的設置,提高工作力度。
為了穩定政府采購隊伍的建設,統一明確單位性質和級別,政府應明確政府采購機構的隸屬關系、設立程序、工作職責等。這樣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貫徹落實中央政府的規定,并有利于上級對下級部門的監督和指導,打破地域封鎖的現狀,促進政府采購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3)加強審核工作,提高采購質量。
審核工作需要把握好三關,第一關是供應商的篩選,第二關是供應商的履約過程關,第三關是產品審核或竣工驗收關。這三關是強化采購合同監督管理的關鍵所在。首先,第一關要對供應商進行必要的考查,對產品的性能、質量、供應商的資歷、信譽、財務狀況等都需要進行詳細的調查,要做到貨比三家。其次,在供應商履約的過程中要時刻監測供應商的履約狀況,對產品的質量標準、技術參數及規格型號等進行量化、細化審核。再次, 在產品驗收的過程中,要聘請專門的專家對項目進行嚴格審核。凡驗收不合格的項目, 必須限期整改;凡有違背合同規定的, 必須及時查明原因, 報有關部門嚴肅處理。
(4)加強監督,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力度。
我國現有兩個方面的監督:一是來自政府內部(包括立法、司法、行政部門) 的監督,二是來自社會(包括供應商、新聞媒體及其他人民群眾) 的監督。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部門內部的監督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監督機制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然而,隨著公民社會的崛起,公民意識的增強,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輿論的監督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供應商是最好的監督者,因為政府的采購行為直接關系到供應商的切身利益,并且供應商又直接參與政府的招投標過程,政府的任何違法行為它們可以最先覺察,因此英國政府認為“供應商是最好的監督者,是采購活動的警察”。
(5)加強思想與職業技能的教育,打造高素質的政府采購隊伍。
政府采購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懂得國家的政策方針,還要懂得經濟、金融、管理、貿易等各方面知識,因此政府需要打造一支又紅又博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此,政府可以通過兩方面獲得這樣的人才,一是立足于政府部門內部,加強對政府采購人員的培訓,使得政府采購人員的知識不斷地加強;二是政府可以從外部引進人才,包括各行各業的精英,高校優秀畢業生,使得政府采購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6)加強采購信息管理,實施透明、公平采購程序。
信息管理一直是政府采購中的薄弱環節,信息的不對稱會嚴重影響政府采購產品的質量、效率,并且對所有的供應商也會產生不公平的現象。如若政府通過網絡發布所有信息,可以打破政府購買地域的局限性,使不同地方的供應商都能了解不同地方政府的需求,也給采購人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樣不僅利于監督,也有利于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對我國推行行政決策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也是一條重要的渠道。
[1] 吳旭東.地方政府采購的現狀及對策[J].烏蒙論壇,2007,(4).
[2] 李艷杰.關于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思考[J].內蒙古財會,2007,(9).
[3] 王學良,宋睿.中美政府采購法律制度比較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2005,(1).
[4] 齊滄,沈渤.北京市政府采購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3).
F294
A
1005-5800(2010)11(b)-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