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鄉分行 呂峰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部分城市外向型企業的影響分析
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鄉分行 呂峰
我國部分外向型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的產品價格競爭力,是否會隨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優勢?本文通過我國部分城市中外向型企業貿易相關數據的分析,從理論、實際、原因三方面討論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向型企業的影響,并最終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人民幣升值 外向型經濟
我國浙江地區的外貿經濟源于上個世紀,依托產業及僑鄉優勢,企業看準國際市場,利用當地華僑資源,開始外貿出口,產品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第一種是通過“僑貿”,第二種是通過國際貼牌加工方式,主要是服裝企業;第三種是優勢龍頭企業,借助國外管理模型、品牌運作、營銷網絡、文化傳導做“跳板”,躍進國際市場。2005年以來,我國浙江溫州的外貿出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歐盟、美國、匈牙利、香港等,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多達34個,在創匯、刺激經濟增長、吸納剩余勞動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2005年7月21日的匯改,人民幣快速升值及信貸從緊的背景下,這些中小型的外向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利潤下降和資金流斷裂的雙重壓力。為了實現我國外貿的第三次跨越,如何促進產業的升級;企業如何通過金融等渠道回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就顯得尤其重要。
自從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越來越快,2006年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35%,而在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則達到6.2%。匯改三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超過21%。 整體來看從2005年匯改至今,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10%左右,其中2006年全年人民幣對歐元貶值5.74%,07年全年貶值3.78%。2008年前三個月人民幣對歐元累計貶值幅度為3.91%,超過2007年全年累計升值幅度,然而4月份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對歐元累計卻升值1.64%。
人民幣升值速度的加快將會大大提高出口企業的成本,對于中小型出口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我國浙江一帶是一個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產品出口為主的城市,由于通貨膨脹的壓力和控制投資過熱的目標,政府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使得銀行收縮信貸,我國出口型的企業處于雪上加霜的困境。加上今年新勞動法的實施,企業用工的工資成本上升,據調查今年以來企業出現破產倒閉的事件已經頻繁發生。
2.1 理論分析
人民幣升值對整體經濟表現是一種長期的影響,外需和內需的彼消此長會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產業產生的影響也有利弊之分,對于外向型企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 企業性質因素
一是外向型企業影響大于生產型企業。外向型企業以賺取差價為主,在經營機制和營銷策略上應對,消化匯率升值的空間有限;生產性企業可以在原料進價、生產成本、經營成本等,從多方面挖潛增利。二是中小企業所受影響大于中大型企業。其中很大部分的出口產品主要產自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其規模大多以小家庭作坊起步,企業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不高,生產領域多集中于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有的是將出口作為國內銷售的補充,利潤微薄,抗擊風險能力很弱。
2.1.2 成本負擔加重
人民幣升值,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勞動成本相應提高,外貿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005年以來工人特別是熟練技術工人比較短缺,企業不得不提高各項工資待遇。如某知名制筆企業的工人工資已由匯改前的平均960元/月漲到目前的1100元/月,仍難以留住一些熟練工人。根據對溫州某地區9個行業的調查,企業家給出的數據是能源、原材料普遍提價年平均在10%以上,最高提價在30%以上。其中鋼材提價10%以上,銅提價16%,化工品上漲1.2倍,有色金屬上漲23%,橡膠上漲23%,PVC樹脂每噸提價200元以上。鞋類、服裝、眼鏡、打火機等輕工行業是溫州出口的支柱,多屬于低端產品,可替代性強,導致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
2.1.3 企業利潤下滑
對于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后,出口商品對進口國來說變得相對貴了,進口商一般會減少進口,就直接減少了出口企業的利潤。從2006~2008年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來看,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以上。市內一些企業往往靠這類產品的低價策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它們的利潤空間非常小,人民幣升值進入“6時代”,升幅達20%。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6%左右。而整個服裝業平均利潤只有百分之十幾。因此,理論上來說,人民幣的升值會使某些企業面臨困境。
2.2 實踐分析
2.2.1 貿易總額分析
從對浙江地區部分企業進口額、出口額以及進出口差額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我國對外貿易情況并沒有明顯惡化,出口商品總值、進口商品總值和進出口差額在2008年上半年都得到小幅度增長,2008年下半年開始稍有下降。但增長幅度在一直下降,2006~2008年進出口額增長幅度下降分別17.89%、8.1%、40.12%;出口增幅下降為11.49%、16.63%、32.34%。進口量增長幅度相對不穩定性,2007年比2006年增幅達91.87%,而2008年開始出現負增長率。
從國際來看,主要受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影響,造成了外貿訂單直線下降,平均外貿訂單約減少30%;外商違約現象嚴重,爽約率約10%左右;外商“逃帳”、“賴帳”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貸款無法收回,約200億貸款被拖欠;國際貿易爭端增加,外商轉嫁危機。俄羅斯以“灰色清關”為名,扣押了溫州10多億美金的溫州貨物(主要是鞋類),造成約70多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2.2.2 貿易順差分析
通過對2005年7月份以來的我國進出口貿易差額的分析,可以發現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而出現下降的幾乎都是發生在年底或年初,這與“J曲線效應”描述的并不吻合。本文認為主要季節效應造成的。年底到次年初,這段時間的進出口量都會有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歸因于節日因素;同時,進出口貿易中有些商品,如蔬菜和水果等,具有季節性,這都會影響進出口差額的變化。
2.2.3 主要進出口國家貿易分析
我國一般貿易出口是最主要貿易方式,美國、俄羅斯聯邦、阿聯酋、歐共體等成為我市對外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目前,與我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206個,年末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6706家。
根據統計資料我國對美國進出口總額穩步上漲,而且它的主要出口國家如俄羅斯聯邦、阿聯酋、歐盟等國家進出口總額基本變化甚小。結果說明,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升值對貿易的影響還不夠顯著,而從溫州市對美國的進出口來看,則是和理論分析有點相悖,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我國部分城市中對美國進出口總額卻在增長。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是經濟環境和各種市場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這種波動方式不會給出口帶來突然的、致命的沖擊,但對出口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受其一定影響下,我國外向型企業應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應對,實現經濟貿易的第三次跨越。
3.1 提高產品結構與產業層次,走名牌路線
我國主要出口產品是以鞋、服裝、打火機、眼鏡等產品為主的小商品。大部分是為國外客商貼牌生產,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利潤空間微薄,人民幣升值對其決定國際市場相對價格水平的相關性低,這是導致企業不能有效調整換匯成本的深層次、關鍵性因素。需進一步深化我市外貿企業的經營內涵,提升競爭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強化外貿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最終提高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和附加值。
3.2 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加工貿易
打破對一般貿易的依賴,提高進口與加工貿易的比重,一般貿易技術的升級,使貿易發展平衡化。發展加工貿易能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推動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中高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由傳統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長向集約型、內涵型增長轉變,增強支撐外貿增長的內生動力,努力形成促進外貿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3.3 利用金融避險工具控制升值損失
出口企業可積極采取避險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第一,采用“福費廷”的交易方式,增加結算幣種;第二,報價周期盡量縮短,早日收匯,利用銀行推出的中遠期結售匯業務,鎖定結匯匯率;第三,創新外匯融資產品,滿足企業保值避險要求。
[1] 吳曉俊,萬解秋,吳先滿.人民幣升值對江蘇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對外貿易視角的分析[J].金融縱橫,2007,(7):20~23.
[2] 王華蘭.溫州出口企業規避匯改后成本上升的對策[J].消費導刊, 2008,(9):43~44.
[3] 張靜.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相關性實證研究—— 以湖北省為例[J].武漢金融,2007,(12):4~6.
F272
A
1005-5800(2010)11(b)-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