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陳曉暾 祝福云 賀寶成
對外反傾銷效應與福利:文獻綜述與評析①
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陳曉暾 祝福云 賀寶成
對外反傾銷措施各種效應及福利影響的評估是制定和調整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等政策、把握政策實施范圍與力度的重要依據。本文就研究內容、方法、結論等方面綜述了當前國內外關于對外反傾銷措施的貿易轉移效應、投資跨越效應以及垂直產業效應等各種效應和福利影響的研究文獻,并指出了目前關于我國對外反傾銷措施效應和福利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以及亟待研究的方向。
反傾銷 效應 福利 綜述
1.1 貿易轉移效應(Trade diversion)
反傾銷對訴訟對象國家產品的進口進行了限制,但正因為此,進口國的進口有從訴訟對象國家向非對象國家轉移的趨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反傾銷的貿易救濟效果。Prusa(1997,2001) 、Brenton(2001)、Konings et al.(2001)、Vandenbussche and Zanardi (2006)、Lee H(2009)等對美國或歐盟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反傾銷貿易轉移效應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貿易轉移效應的證據。發展中國家對外反傾銷效應的研究卻不多。Ganguli(2008)、Soonchan Park(2009)分別對印度和中國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量過存在貿易壁壘的貿易轉移效應。
1.2 跨越反傾銷的外國直接投資(Antidumping-jumping FDI)
外國企業在遭受東道國反傾銷措施以后,設法在東道國直接投資設廠生產,從而避開東道國的反傾銷措施,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直接投資叫做antidumping-jumping FDI。Compa,Belderdos,Blonigen等人對此進行了研究。Compa,Donnenfeld and Weber(1998)、 Belderdos et al.(2004)對antidumpingjumping FDI的發生條件進行了理論研究。Belderbos(1997)、Belderbos(1998)、Blonigen and Feenstra(1997),Barrell and Pain(1999)、Blonigen and Feenstra(1997)、Haaland and Wooton(1998),Vandenbussche,Veuglers(1999)、Sourafe Girma et al. (1999)等使用了各種模型技術對antidumpingjumping FDI的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對日本企業antidumping-jumping FDI行為的研究,都發現了存在antidumping-jumping FDI的證據。而Blonigen(2002)的研究結果顯示,是否進行直接投資還與相關企業是否擁有跨國經營的經驗、是否來自發達國家以及其規模經濟程度等因素有關。Blonigen BA et al.(2004)利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methodology)就Antidumping-jumping FDI對美國產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Lee JW and Kawai N (2007)發現了韓國企業antidumping-jumping FDI 的現象。Ishikawa J and Miyagiwa K(2008)將自動出口限額(VERs)和價格承諾(Price undertakings)兩種措施對于誘發保護跨越(protectionjumping)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應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VER引致FDI的效應比價格承諾和反傾銷要低。
1.3 對上游和下游產業的影響(upstream-downstream effects)
由于保護的作用,國內反傾銷進口競爭產品的價格、供求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通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關聯在產業之間傳遞。由于產業之間的關聯,往往還會產生繼發性保護現象(contingent protection),即上游企業的保護訴求會引發受到損害的垂直產業結構中下游產業的保護訴求。Hoekman and Leidy(1992)、Feinberg and Kaplan(1993)、Feinberg Hughes et al.(1997)、Leo Sleuwaegen et al.(1998)擴、Corinne M. Krupp and Susan Skeath(2002)等對反傾銷的產業關聯影響和上下游產業間的繼發性保護問題都進行了研究。
1.4 反傾銷的福利效應。
從 福利分析的范疇看,既有從國家或世界的整體角度考察福利問題的研究,也有從產業、消費者層面的分析。從方法上看,有的研究采用博弈分析等理論研究方法,有的采用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以及其他實證研究方法。M,W.(1992)、RD, F.(1992)、Simon P. Anderson, A.N.S.A.(1995)、Veugelers, R. and H. Vandenbussche(1999)、Pedro Pita Barrosa, A.X.M.(1999)、J, Andaluz(2001)、McGee, R.W.(2003)、MA, Crowley(2006)等在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題下都提到了反傾銷對整體經濟福利的影響問題。目前,直接以對外反傾銷福利話題為研究對象的文獻還不多見,而且多為稍早年份的研究。當前研究多是對單個產業或是對一國范圍內的研究,以國家之間相互關聯等更廣泛的視角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相對缺乏。另外,還沒能在模型中充分引入對外反傾銷措施的各種可能效應。
2.1 關于我國對外反傾銷措施各種效應的研究
國內學者已經指出我國的對外反傾銷措施存在垂直產業影響、貿易轉移效應、規避反傾銷的直接投資效應等,并對其機理及影響程度做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有定性研究方法,也有的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既有選取行業為研究對象的,也有選擇具體涉案產品為例進行研究的;對反傾銷各種效應發生的程度等內容進行了多方位的分析。
2.2 關于我國對外反傾銷福利影響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一些直接以對外反傾銷福利影響為主題的研究。相關文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利用局部均衡分析中的供求曲線為基本分析工具,或者采用博弈分析方法等,分析生產者福利、消費者福利或整體經濟福利等話題,偏重于理論性、數理性分析。如唐凌,李春杰(2003)、李洪娟,王志宇(2006)、王菊紅(2007)、魏遙,雷良海(2007)、陳歡(2008)、馮赫南,鞠姍(2008)、劉春娣(2009)等。國內把反傾銷的總體福利效應作為直接研究對象的文獻還不多見,如葉莉蓓(2006)、段榮興(2007)等利用局部均衡的思想對反傾銷的效進行了分析。另一類文獻數量偏少,目前主要見于最近幾年的少數的學位論文。葉莉蓓(2006)段榮興(2007)、丁開勇(2008)、陳明東(2008)對OECD開發的PEM(Policy Evaluation Matrix)分別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對反傾銷的效應大小進行了估計。目前,從一般均衡角度對對外反傾銷福利效應的實證分析還非常少見。
目前,關于對外反傾銷各種具體效應進行研究的文獻在不斷地出現。關于對外反傾銷總體福利影響的研究仍然有待加深,一是從理論研究轉向更多的實證研究,二是從局部均衡分析轉向一般均衡分析。從整體上、以定量的方式判斷對外反傾銷福利影響的研究雖然不多,但已經出現。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的方法進行的研究目前也已見端倪。從研究方案的角度看,將對外反傾銷措施的貿易轉向、垂直產業影響、跨域壁壘的直接投資等效應引入福利分析模型,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的福利影響機理進行比較研究,將福利話題從產業擴展至消費者以及整體經濟福利的研究,將對產業、國內的研究擴展至國家間的研究,將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相結合,是深入研究我國對外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的方向。
[1] Devault, J.,The welfare effects of US antidumping duties[J].Open Economies Review, 1996,7(1).
[2] 張菀 .反傾銷對東道國FDI進入方式及流量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1).
F752
A
1005-5800(2010)11(b)-231-02
陜西科技大學自選項目“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國對外反傾銷福利問題研究”(ZX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