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體育部 樓曉娟
旅游項目開發中的體育元素解析
東華大學體育部 樓曉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休閑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無可置疑地成為了人們休閑活動的首選。集強身健體、休閑娛樂、挑戰自我、彰顯個性為一體的體育旅游更是日益成為旅游活動中的新寵,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也受到了越來越多開發商的重視。本文分析了旅游項目開發中體育元素的應用,通過對體育元素的分析、對體育元素開發模式的探討,提出了體育旅游開發中要注意的事項。
旅游 體育旅游 體育元素
體育與旅游自古就有天然的聯系,它們的結合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F代意義上的體育旅游出現于20世紀下半葉,是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交叉和結合的產物。發達國家體育旅游早已發展為旅游與體育經濟增長點,而我國開展體育旅游較晚,學術上對其研究也相對落后。在當今世界,體育是時尚,旅游是時尚,體育與旅游相結合更是時尚。以體育觀賽、運動和健身為主題的體育旅游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在我國服務經濟面臨創新發展的“十二五”規劃期間,對體育旅游項目開發進行規劃是發展旅游產業重要戰略內容,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展開科學的實踐。
在現代人類的體育消費中,就其文化價值而言,體育元素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視化”元素,包括“體育運動項目”元素、“體育明星形象”元素、“體育賽事標識”元素、“體育場館建筑”元素4方面的子系要素群;另一類是“非可視化”元素,其中包括“體育媒介”元素、“體育賽事品牌與組織”元素、“體育精神展現”元素3個子系要素群。
1.1 體育旅游中“可視化”體育元素的應用
觀賞性體育旅游中體育元素主要有參觀體育賽事、體育場館及體育明星形象。
體育賽事—— 觀眾來到比賽現場觀看體育比賽,一般來說,世界杯、奧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活動,都將持續推動境內外旅游觀光熱潮,對舉辦國和所在地旅游業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甚至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轉折點。據南非旅游部統計2010年世界杯期間至少有30萬名外國游客因世界杯而前往南非。
體育場館—— 賽后場館設施管理和后續性開發利用,如舉辦活動、會展、演出、比賽、健身休閑、購物娛樂等可促進體育旅游的發展。北京在2008奧運場館規劃、設計時就進行了促進體育旅游發展的充分準備。如“水立方”,最大設計接待量為1.5萬人次/天,而2009年夏季實際接待量已經超過2萬人次/天。
體育明星形象—— 請知名體育運動員為體育旅游做代言有助于體育旅游景點和精品線路深入人心,體育明星的健美形象與體育旅游的理念相符合,他們為體育旅游代言使旅游項目更加令人矚目,影響人們對旅游的選擇。例如,浙江2008年對全省的體育旅游進行規劃時請了本省占旭剛、張春艷、朱啟南等12位運動健將擔任代言人,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浙江旅游,從而促進浙江旅游業向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
參與性體育旅游中可視性體育元素除了有體育賽事、體育場館及體育明星形象等之外,還有符合其參與性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元素。
體育項目元素—— 參與性體育旅游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設計精益的體育項目,項目要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有自己的特色吸引旅游者,又要管理得當,符合體育消費升級與體育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趨勢。如東北地區可根據其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主要開發冰雪體育旅游、民族體育旅游、溫泉健身旅游、山林河流探險旅游,西北區以獨特的地形特點如盆地、沙漠、黃土高原以及特色的人文資源如絲綢之路古道,紅軍長征線路,少數民族風情探幽,自駕游等,即為有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
1.2 體育旅游中“非可視化”體育元素的應用
非可視化體育元素:體育媒介、體育項目品牌與組織及體育精神展現,在觀賞性體育旅游和參與性體育旅游中都廣泛得到應用。
賽事媒介—— 通過媒體中介對體育元素進行分析和提煉,形成體育項目的推廣宣傳策略,為大型體育賽事的推廣和體育運動的廣泛傳播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體育自身,具有時代氣息、富有特色的途徑。
體育賽事品牌及組織—— 體育賽事價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項目價值的排名直接反應項目的社會影響。在參與性的體育旅游項目中,體育賽事大多是自娛自樂的小范圍活動,但這些體育項目的社會認知度對旅游體育參與項目同樣重要。此外,重大體育賽事的“體育迷”是有組織的人群。這種組織的力量足以影響參與者的人數和活動項目的影響力,也可移植到體育旅游的組織發展中來。
體育精神展現—— 體育精神是體育的靈魂,人們之所以癡迷于某項體育運動正是對體育精神產生了共鳴。在大型體育賽事,例如奧運會中,體育健兒們為國爭光,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熱血沸騰,游客不遠萬里而來親身感受奧運的氛圍。參與性體育旅游中,體育精神重要體現在參與者對體育項目求新、求奇、求異心理需求,在運動中張揚個性、克服困難、感受合作,體驗不一樣的快樂體育,感受最自然最舒暢的體育精神。
體育元素的開發模式應該從體育旅游資源的特征來界定,有的體育資源需要在現有條件下做進一步的規劃開發,有的需要注入嶄新的開發理念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有的則需要利用新機遇來發展新模式,有的需要結合傳統資源開發等。我們在結合傳統旅游資源開發體育旅游項目中應審時度勢,合理定位。簡而言之,根據不同體育資源的特征,可將旅游項目中體育元素開發模式大致分為四類:
2.1 功能擴展型開發模式
我國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大多數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開發,只是停留在參觀的層面。如在海南的金色沙灘上,除日光浴或自主游泳外,我們可推廣摩托艇、帆船、沖浪、沙灘球賽等體育項目,還可在合適的海邊建立規?;臑I海主題公園和海濱體育場館,這會讓海南在“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中不僅依靠天然的稟賦優勢,而且注入科技與文化含量,發掘與整合多種元素,同樣的資源將會成為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游勝地。在很多以山川之美聞名之地可以開發徒步與自行車、定向越野、攀巖、漂流等傳統項目,更可以嘗試引進極限運動、野戰、野外生存等時尚體育項目。
2.2 鞏固發展型開發模式
鞏固發展型開發模式是針對自然與人文景觀有限的地區,但已經有一定體育旅游項目基礎,有的體育項目經過多年的開發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急速漂流、登山、滑雪或“籃球之鄉”、“F1賽場”等,這種區域的體育旅游模式旨在對已存在的項目進行深度和廣度開發,策劃資源共享,創新組織機制,延伸項目鏈條,擴大拓展視野,以鞏固為基礎,以創新為導向,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2.3 賽事、節慶旅游開發模式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中網公開賽、上海大師賽、世界斯諾克錦標賽等國際頂級的商業性賽事紛紛進入中國,龍舟賽、草原賽馬及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友誼賽等特色賽事也層出不窮,我們可以通過宣傳開發將這些賽事,結合節慶旅游資源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和提升項目人文價值,形成有特色、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項目。
2.4 創新型開發模式
有創意的想法不僅能使原來的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還能開發新的體育旅游領域。比如,將主要是平面展覽和單調講解的紅色旅游融入活潑有趣的體育旅游就是一種創新的思路。現今延安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大多以展示形式為主,觀光游客雖然能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但符合當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參與性項目較少,缺乏新奇感和震撼力,使游客容易產生困倦和乏味情緒。假如在寶塔山、鳳凰山景點開展登山、攀巖活動;在大生產運動廣場舉行射箭、射擊、搖紡車等比賽;定期舉行“感受長征健身走”活動等一系列帶有延安印記的新穎體育旅游,則可在改變“多年一面”的旅游產品給人們以教化的同時,滿足了人們求新、求正、求異的心理,使新的旅游項目更具吸引力。
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是當前國民經濟中兩個快速增長點,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下,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且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旅游成為大眾化的一種生活方式,娛樂又健身的體育旅游形式正日益成為人們余暇時間的首選。但由于體育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尚缺正確的理念與戰略導向,不少地區政府立足對體育旅游市場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的認識,或正在啟動有關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為此,基于筆者的學識和實踐所及擬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3.1 注意開發的系統化
體育是時尚的,旅游也是時尚的。體育旅游必然帶有時尚的最顯著特性:易逝性和分散性。體育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較短,受社會時興體育項目變化的影響較大,而目前我國體育旅游的開發尚在起步、探索階段,高質量的體育旅游產品不多,隨意性較大,成敗典例兼而有之。這就為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必須系統化的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做到系統規劃,科學管理,有效利用優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一批高質量體育旅游產品。為保證體育旅游項目開發的科學性、可行性,應由政府牽頭,企業參與,聘請專家團隊編制開發規劃。在對旅游區域體育旅游的具體條件和資源作出評價基礎上,制訂系統的戰略指導思想和原則,規定開發的目標和內容,進行客觀的“投入—產出”分析,并確定重點項目,提出開發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再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才能付諸實施。
3.2 促進政府管理的規范化
城市的體育事業和旅游事業緊密結合起來需要多個管理部門的協作,離不開政府的產業導向政策。我國體育產業目前尚處于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的階段,體制機制尚未完全理清,仍然存在很多非市場經濟的思想和做法,在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和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利益沖突、政令滯后、管理混亂的局面。
體育旅游是比傳統體育產業和單一的旅游業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其發展的模式必然是在政府指導下的市場化運作。所以產業的主體是企業和消費者。在這一共識下,政府應制定合理的、切實可行的體育旅游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發展目標并加強宣傳力度以引導國內市場主體的參與。政府關注的重點應在建立與改善運作機制,引進與培養人才,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資源、鼓勵創新與合作四個方面。以使體育旅游盡快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3.3 保證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保證各種資源的有效獲取、配置與利用是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政府和產業、企業都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很多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若只看到眼前利益,無規劃的低層次、粗陋的盲目建設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和規劃監管制度的不健全,大量疏于精心策劃的甚至人為的傷痕在很多著名景點都隨處可見,不但破壞了自然景觀,還造成了各種污染,影響景點的進一步規劃。
在實物資源與智力資源相結合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從項目選擇開始,在項目建設上宜提倡以優勢資源利用為先導以環保實用為主,突出文化創意和個性特色特別注意不能破壞自然景觀,無論何種開發模式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都必須遵循資源保護性、安全文明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等原則進行科學合理有效地開發。這樣才能保證體育旅游成為有長久競爭力的產業。
[1] 于素梅.中國體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369~374.
[2] Mike Weed,Chris Bull.體育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20).
[3] 蔡志霞.將體育旅游融入紅色旅游的SWOT分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0,(3).
[4] 雷艷云,陳思平.對2007~2008年我國體育旅游研究的述評[J].遼寧體育科技,2010,(4).
[5] 呂秀杰.試析體育經濟中體育旅游之發展[J].中國商貿,2010,(3).
[6] 周立華.體育旅游資源“多類多元”開發模式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1).
F592
A
1005-5800(2010)11(b)-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