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鷹,林少剛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中醫實驗研究中的幾個方法論問題
蔡建鷹,林少剛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在現代復雜性科學的興起正改變著人們的科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形勢下,理清在中醫研究及其實驗課程教學中的幾個方法論問題:如傳統中醫未效仿近代科學實驗方法的緣由、中醫學引入實驗方法的歷史必然性以及所引發的矛盾、中醫實驗研究的理論思維問題等,有利于樹立科學的方法論,開展科研思維創新。
中醫;實驗研究;方法論問題
當前,應用科學實驗方法開展中醫方面的研究,揭示蘊藏其中的科學奧秘,闡明其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已不是新鮮事了。在中醫藥大學里已普遍開設了中醫實驗學課程,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能力;但中醫學是一門傳統科學,有別于近現代意義上的其他科學,在中醫研究及其實驗課程教學中尚有許多理論思維和方法論問題需要梳理清楚,以便在現代復雜性科學的興起正部分改變著人們的科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形勢下,開展中醫研究方法的整合與創新。
在17世紀初之前的2 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中國文化基本上是沿著自身的發展軌跡,同時孕育著符合自身特色的科學與技術。中醫學就是一門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且極具哲學意味的關于防病治病方面的學問,從它的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到成熟均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光芒,是古代自然科學的一朵奇葩。而后,它并沒有隨著世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而走向實驗科學。究其原由是多方面、多因素的。只要如實地對中醫學與實驗科學之間的相關性問題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除了中國近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水平整體落后之外,主要歸咎于中醫自身的科學范式之特質及其研究方法的宏觀整體性[1]。
1.1 中醫學自身的科學范式之特質
通常所稱的某一種科學形態實際上就意味著某種科學范式,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科學范式一旦形成,總是或多或少地左右了學科今后發展的方向。例如,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是構成中國傳統科學范式的基本思想,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科學中共同的自然觀和方法論,并對具體的科學研究起到一種規范的作用,也就影響或決定了科學方法的形式和科學理論的結構。中醫學就是建立在古代自然哲學和傳統文化之上,在“元氣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共同范例”下積累臨床經驗、總結醫學知識,表現出綿延不絕的獨特性。中醫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和辨證論治方法等都與西方近代科學的“實證邏輯”不同。比較而言,“西醫的實驗方法是與構造型的生命觀相契合的,而傳統中醫在元氣論這種生成型生命觀的基礎上,是不可能發展出實驗方法來的”[2]。有學者認為,這是“從范式的原型遺傳和原型控制方面否定了中國傳統科學變革為近代科學的內在可能性”[3]。
1.2 中醫研究方法之宏觀整體性
中國傳統醫學和古希臘醫學同樣是建立在經驗事實與哲學思辨相結合的基礎上,可是后來的發展結果卻大相徑庭。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形式邏輯方法與系統實驗方法的發明和運用,是西方近代科學(包括醫學)之所以能夠超越傳統科學的原因;而傳統中醫明顯表現出以擅長整體綜合的東方思維方式和以實用技術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科學形態的兩大特征。所以,中醫的研究方法也就始終停留在宏觀和整體層次上,采取臨證經驗和理論思辨的方法替代分析還原的實驗方法。我們看到,中醫學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著稱,它是一門唯象科學,其理論是一種自洽的法則和原理系統,通過無數次的實踐或多或少被證實,從而可以用來解釋人體某些整體水平的規律和本質。因此,有中醫專家認為:“中醫認識強調功能表象,醫療強調功能調節的主流,使傳統中醫無需提出深入認識物質結構和弄清功能細節的任務,便能取得臨床實效。”[4]
如今,現代生物科學和醫學的實驗手段和方法已經發展到了分子水平和量子水平,在探究生命奧秘和疾病本質方面取得了一個個重大發現和進展。從人類發展史考察,歷史上的一次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產業革命,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轉型與升級。21世紀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提倡科學文化,促進科學理性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一種追求。科學理性以它所擁有的反思、批判和拓新精神引發國人對中醫學發展問題的思考,意識到實驗方法的重要意義,期盼“中醫的現代化”。可見,在中醫學中引入科學實驗方法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呼喚。在教科書《中醫實驗學》中就這樣描述:“中醫學要繼續發展,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克服其不足,借鑒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把實驗技術和方法引入中醫學體系中來,對中醫學既進行驗證,更要通過實驗去發現新的現象,提出新的問題和假說,形成新的科研思路,產生新的診斷、治療和養生方法,使中醫學得到發揚光大,增強其科學性與說服力。”[5]
多年前的“經絡實質”研究,當前的中醫“證的本質”研究、臟腑概念的研究、四診的客觀化、辨證的規范化研究以及中藥療效機制的研究等,其中一條共同的科學思路是著眼于從人體的微觀領域揭示中醫學的生理病理機制和治病機制,即作“還原分析”層面上的說明。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大致也是沿著這一理論思維展開的,并已取得了頗有價值的科學成果。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之一是能夠接近并干預人體基因,這為疾病的防治帶來了革命性轉折。中醫學所描述的疾病狀態可以認為是機體在不同層次上的生物信息系統功能發生異常,那么,從分子生物學和信息系統著手,探索“證”的發病機制,也許是“證”的實質研究的突破口。
隨著人們對中醫實驗研究的開展并取得了一些科學成果,給研究者帶來欣喜和希望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困擾和迷茫。比如對腎陽虛證的本質研究,發現腎陽虛與腎皮質激素有關,但事實上中醫臟腑理論是一個綜合的功能相關概念,單純一個腎皮質激素并不能全面反映腎虛證的全部臨床表現。中醫證的診斷常常包括西醫的多種病,有學者認為這種“一證串多病的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證的客觀化研究,走向了一個不可證實的誤區”[6],成了制約對“證”的實質研究的瓶頸。科學實驗是獲取科學事實的重要手段,對一種理論或假說具有證實或證偽的功能,它比單純的觀察更能證明客觀必然性,是形成科學新理論的重要源泉。目前中醫“證”的動物模型實驗研究,一方面其目的往往旨在證實或維護原有理論,與創造新理論沒有太大聯系;另一方面,如果單一采用還原分析、動物模型之類的研究方法走下去,有可能陷入修改中醫理論基礎的一系列困惑之中。用現代醫學實驗方法所分析得出的某種藥物或方劑的有效成分及其結論,如何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應用?難怪有人擔心采用現代的實驗手段會不會“丟掉”中醫傳統的診療特色?有專家從批判工具理性主義的角度說“將科學實驗作為中醫的評判價值標準,使得中醫理論和實踐這個復雜的體系被簡化和誤讀,使中醫的人文精神被當作反科學而受到冷落和批判,這是值得我們深入反思的”[7]。“中西醫結合中出現的絕大部分難點、困惑和混亂主要就在于現代人對古人思想和文本理解的錯誤,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另一種文化產物理解的錯誤……”[8]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聯系注定了中醫學與近代科學實驗之間存在著許多難以逾越的鴻溝。仿佛人們所認為的不同科學范式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其根本原因就是科學思維方法之間的差異性。這種“不可通約性”突出地表現在學科方法上,如“以象之謂”方法貫穿于整個中醫理論體系,本能地排斥與之相反的方法,使其他方法難以或根本無法滲入由它所形成的理論(含概念)體系中。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范式的鮮明特殊性,使中醫學的科研面對的困難較現代醫學更多也更復雜。因此,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等問題雖說不是一個新的難題,但卻時常困擾著我們,尤其是如何用微觀層次的研究結果來解釋宏觀層面的中醫學,是我們在進行中醫實驗研究時始終在思考解決的問題。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如果說此前的西方醫學是緊緊擁抱形而上學、還原論方法的時代,中西醫學之間的通約性相對較差;但在現代系統科學蓬勃興起,文化及學術背景多元,人們普遍注重跨文化、跨學科溝通與交叉整合的時代,這種通約性將會大大增強。
實驗還原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即便是基因學的現代發現仍不能完全解開生命之謎。中醫文化之精神是感性生命,而西醫文化之精神是理性規范。現代復雜性科學的興起揭示了傳統的分析和還原方法在處理跨越兩個物質層次以上的事物時會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其主要弊端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原來,近代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理論的邏輯簡單性的同時,也把世界理解為依據簡單性原則組織起來的了。20世紀40年代之后,新興的復雜性科學正在改變著科學家的思維模式:由追求簡單性轉向更真實的復雜性。那么,在中醫的實驗研究領域,包括中醫臨床研究,我們面對太多的“復雜性”問題,所以需要方法論方面的探討,實現方法的整合與思維創新,即多學科多種思維的綜合應用。
4.1 整體與關系的思維方法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是從實體入手還是從關系入手來認識事物。這在科學上表現為原子構成論和生成論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認為世界就是那么一些大大小小的實體,在不涉及事物整體性概念的地方,原子構成論研究方式獲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認為近代科學的一系列發現和成果都是與“還原和歸化”這一邏輯實證論聯系在一起;而生成論尤其是現代層次突現理論卻認為不同質的事物是由關系的不連續性導致的,需要由直接經驗把握的不是原始的實體而是關系。當初令一般系統論創始者貝塔朗菲感到驚訝的事實是:有機體各部分之間的各種奇妙的協調關系為什么只能夠由直接經驗而不能夠完全分析、邏輯地把握?生物有機體中存在一種不知原因、無法直接通過數學或邏輯推出的特殊的協調統一的關系[9]。
新興的復雜性科學正是主要從事物“關系的不連續性”問題入手來解釋事物真實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但并沒有割裂關系和實體,而是設法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它給人們的提示是: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相依存。事實上,中醫的視域比較宏觀,研究方法比較整體,著眼于對人本身的統一性和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協調關系,是一種從“關系實在”而不是從“物質實體”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就是說,中醫始終將人體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打開的“黑箱”,采用“司外揣內”、“由表知里”、“由此知彼”的方法,從機體外部的功能行為來推斷人體宏觀整體上的生理病理變化規律,這是一種“黑箱方法”。相反,把對實體研究的還原論分析方法可以比喻成打開一個神奇的黑箱,其中一些部件可立刻認得因為以前見過,有的要靠猜測,有的則完全神秘莫測,但打開黑箱的長遠目的是要了解各部件放回去是如何一起工作而構成一個有功能的整體。現代復雜性科學的整體性思維方法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一方面以整體、關系作為問題的出發點,特別強調宏觀層次的“突現”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從微觀層次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來理解宏觀層次方面的特性。重要的還在于對兩者相互關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體化到科學地解釋事物整體屬性和局部屬性的產生及其機制上。這是一種整體和局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辯證邏輯方法,對中醫的科學研究很有指導意義。
還原論者和整體論者也總是在爭論局部和整體誰決定誰的問題。現代復雜性科學理論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整體及其局部各自有變化的自由度,兩者可以有共同方向的變化,也可以有不同方向的變化。因此,整體和它的組成部分之間,不能絕對地說是誰決定誰。原先人們習慣于要求整體及其局部必須變化一致和變化方向一致,看來是一種教條的機械論思想。事實上,“整體是由局部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而局部也是由整體關系決定的,因此整體和局部之間的決定和被決定關系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由于組成整體的每一個局部也是作為一種關系而存在的,各種關系交織在一起,使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可能變得非常復雜”[10]。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需要思維方法的更新整合,只要從整體和局部之間的復雜關系的辨證性質出發,就能合理地解釋中醫學及其臨床過程中的多樣性的存在、異質性的存在,也可以科學地說明機體及五臟六腑的協調性,以及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問題。
4.2 多元理論分析方法
隨著系統科學的興起和復雜性科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必將迎來認識論方面的變革,也就是說,這場變革所改變的不僅是科學理念,同時還有研究方法。比如,要真實地把握復雜事物的本質屬性、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等客觀規律,需要處理同時存在和發生的許多甚至無限多變量之間的協調和不協調的關系,尤其是對于具有多層次結構的系統如生物有機體。所以,傳統的一元理論方法要讓位給多元的理論分析方法。在中醫實驗科學的理論思維以及臨床實踐中,揚棄機械決定論和統計決定論,發展非線性的多元辨證決定論顯得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主張多元理論分析方法是為了從多方面、多層次、更客觀地反映和把握復雜事物的真實本質及其規律,與我們所堅持的一元真理觀是一致的。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于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時下人們反對以西方科學知識的標準考量中醫學的科學性,實質上是在說明近代科學的還原分析方法這一“實證”的一元標準并不能完全揭示中醫學復雜的科學實踐系統。中醫學的思想和內容具有合理性,經驗也極其寶貴,開展實驗研究包括思維創新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防止實用主義“有用就是真理”這一主觀真理論的干擾。
[1]蔡建鷹.傳統中醫未效仿近代實驗科學的原因與啟示[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8,(4):38-41.
[2]張宗明著.奇跡、問題與反思——中醫方法論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114-119.
[3]吳琳,童鷹.李約瑟問題與中國傳統科學范式的二重性[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1):98-100.
[4]邱鴻鐘.醫學與人類文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93.
[5]張偉榮,陳小野.中醫實驗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2-5.
[6]陳少宗.中醫診斷客觀化研究的誤區[J].醫學與哲學,1998,(7):360-361.
[7]王月剛,鄭道博.中醫與現代醫學科學實驗[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5,(4):334.
[8]邱鴻鐘.醫學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論[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6):8.
[9]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生命問題[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10]黃順基,郭貴春.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0.
On severa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TCM experiments
CAI Jianying,LIN Shaoga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350108,China)
With the rise of modern complexity science that is changing people's scientific idea and thinking,there are several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should be cleared off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 teaching:for example,the reasons for w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not adopted the new experimenting methods of the modern science,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bringing in experimenting methods as well as its corresponding contradictions,theoretical think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are all good for setting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carrying out innovative think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perimental study;Methodological problems
R2-0
A
1673-7210(2010)08(a)-006-03
2010-05-05)
蔡建鷹(1955-),男,福建莆田人,福建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學、社會醫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