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政府把建設農村醫療合作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政策手段,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健康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體育的發展來解決。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健康和健身的意識也不斷加強,農民對健康健身的需求越來越來迫切,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滯后的活動場地之間的矛盾成為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主要矛盾。本文將就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為切入點進行調查和分析。
2.1.1、體育人口現狀
根據我國體育人口的三元定性判斷標準每周參與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活動主觀運動強度中等以上。在全部1.40億體育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5.11%,約0.77億,農村占44.89%約0.63億。但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約56%,約7.73億 ,那么農村體育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就只有8.15%,農村體育比較薄弱,這就使是人們不得不為農民的健康和農村體育而擔憂。因此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空間就很大,應該把增加體育人口的工作重心放在廣大農村地區。
2.1.2、體育活動場地現狀
我國農村目前體育活動場地數量少且質量較低,有些的地方甚至都沒有適合農民活動的場地。農村體育場地及設施情況普遍較差;有的村鎮雖有場地,但閑置太久,無人使用;有的學校的足球場荒草過膝,早已淪為放牛場,有的甚至已種上莊稼,整體情況不容樂觀。這樣使得農民在余暇時間一般就以看電視為主要活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只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硬件建設,才是農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2.1.3、農民對體育活動的思想認識現狀
農民對體育鍛煉的文化教育價值普遍認識不足。參加體育鍛煉的這部分人群大部分是老年和青少年。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有關部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通過政策引導、競賽推動和激勵表彰機制,我國農村體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來,農村體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但是,農村體育仍然是我國體育事業的薄弱環節,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同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的矛盾制約著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
2.2.1、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配備一副標準籃球架和2張室外乒乓球臺。在此基礎上,應提倡經濟條件較好,人口較多的地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積、器材及設施,形成體育文化廣場,更好地滿足農村體育文化生活需求。
2.2.2、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以符合建設條件,有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認真履行建設、使用、管理職責的行政村為實施對象,采取申報審核方式擇優確定。實施對象需具備以下條件:無標準體育場地設施;重視體育工作,群眾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熱情高、有傳統,村民對建設體育場地有積極性,自愿義務投工投勞;有場地設施建設用地;能自行解決部分配套資金;對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維護、使用有措施。
2.2.3、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結合當地發展規劃,建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帶,與綠化、美化相結合,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混凝土標準籃球場按照建設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建筑設計規范》進行設計施工。在標準籃球場的四周,各向外開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眾觀看比賽和開展健身操(舞)等其它體育活動。
2.2.4、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投入為主,社會集資為輔,體育彩票公益金主要在器材配置上予以支持。實施對象在不攤派,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自籌經費作為補充,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形成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做到投資渠道多元化。
2.2.5、通過資金和器材補助或“以獎代補”等方式,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投入機制,國家資金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
要扭轉前面所說的惡性循環局面,首先要加大輿論宣傳,轉變當地群眾的體育消費觀念,大力推廣“花錢買健康”的觀點,形成良好的體育市場,提高體育鍛煉的質量。
各級政府應加強農村體育場地與設施建設,確保群眾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在進行學校建設和農民居住區統一規劃時,應把體育場地和休閑健身設施納入發展規劃之中,加大經費投入,建設必要的體育設施。充分發揮鄉鎮企業的作用,把職工業余文化體育生活以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納入對企業的評估體系,以此帶動周邊村鎮的文化體育活動。
在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民參加體育鍛煉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從性,缺乏專業性和規范性的指導,許多成年人的體育鍛煉處于無序狀態,缺少科學性,許多人的體育鍛煉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對此應該注意引進和培養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學校體育教師為核心,以農村文化站工作人員為骨干,以農村衛生所衛生員為輔導,擴大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保證對農村人群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還是很大的。使農民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使他們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認識,再加上政府的正確引導和資金的有效投入,加大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使農民有地方可以開展、參加體育活動,使他們在余暇時間可以更多的參與體育運動中去,增加農村體育人口的同時使廣大農民群眾的身心得到鉛華和鍛煉,身體得到強化的同時身心也能得到良好的。農村體育作為國家體育工作的重點,將逐步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體育界的普遍重視,面向21世紀的我國農村體育必將躍上一個新臺階,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從整體上加快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實現和諧社會。
[1]李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鄭文海.鄉鎮社會體育組織及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與對策——以西北地區為調研個案[J].體育與科學,2006年06期.
[3]謝靜月.小康社會框架下的我國農村體育地位、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盧元鎮.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和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5]何畏.生活方式研究[M].甘肅人民出版杜,1990,6.
[6]許青生,尚曉華.試論閑暇體育與其教育價值[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4).
[7]舒盛芳.閑暇體育的社會價值[J].懷化師專學報,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