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軍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畜牧獸醫局 441104
母豬流產是指母豬在懷孕期間,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胚胎或胎兒與母體之間的生理關系發生紊亂,致使妊娠中斷,胚胎或胎兒排出體外。母豬流產的類型很多,主要分為機械性流產、飼喂不當引起的流產、習慣性流產及疾病性流產。
感染豬藍耳病的母豬在妊娠中、后期出現流產,產下的胎兒為死胎、木乃伊胎或弱胎。即使是已到臨產期產下的仔豬,也往往出現站立不穩、哀鳴、腹瀉、咳嗽等癥狀。仔豬不吃奶或拱奶無力,幾乎無法成活。少數母豬產后缺乳或無乳,發生胎衣不下及陰道分泌物增多的現象。
圓環病毒在我國豬群中的感染普遍存在,特別是圓環病毒Ⅱ型與藍耳病病毒雙重感染引起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和弱仔較為多見,對初產母豬的危害最大,可造成70%以上的初產母豬發生流產和產死胎。病后母豬受胎率低,屢配不孕。
感染急性型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病豬體溫高達40-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氣喘,咳嗽,反應遲緩,呼吸困難,鼻孔有黏液性及漿液性分泌物,關節腫脹,跛行,步態僵硬,同時出現身體顫抖、共濟失調、可視黏膜發紺,3天左右死亡。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會留下后遺癥,即母豬流產。
患有局限性子宮炎、先天性子宮內膜炎、陰道炎都可使胎兒生長發育發生障礙,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可造成胎兒發育的內環境受阻而引起流產。
遺傳疾病涉及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引起胚胎或胎兒缺陷,甚至引起流產。
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質激素、催產素等生殖激素分泌不平衡,如雌激素過多、孕激素過少而引起的胚胎死亡或流產等。
豬感染豬鉤端螺旋體病發生流產,有的流產后發生急性死亡。流產胎兒有死胎、木乃伊,也有存活但衰弱的胎兒,常產后不久死亡。
豬細小病毒病是導致易感母豬發生繁殖障礙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大部分發生于初產母豬。母豬主要出現流產、死產、弱仔、木乃伊胎等癥狀。
感染豬瘟的母豬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發生流產,產出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弱胎,弱仔豬通常在出生后較短的時間內死亡。
感染偽狂犬病的母豬通常在懷孕末期發生流產。有的母豬分娩延遲或提前,有的產下死胎或木乃伊胎。產下的仔豬出生重極小,生命力低下,通常在2-3日內死亡。
母豬感染乙型腦炎病一般在7、8月份。母豬無明顯臨床癥狀,只有在流產時才表現癥狀,同一胎的仔豬在大小及病變上都有很大差別。一些死胎的眼觀病變包括腦積水、皮下水腫、胸水和漿膜表面的出血斑,淋巴結充血或者肝、脾的壞死性病灶等,正常發育的胎兒在分娩過程中死亡或產后1-2日內死亡。
妊娠母豬感染口蹄疫病毒可發生流產,并出現體溫升高、厭食癥狀。母豬的口腔、蹄殼、乳房周圍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潰瘍,蹄殼變形或脫落。
豬感染鏈球菌病引發妊娠母豬子宮炎時可發生流產或死胎,并出現頜下、咽下和頸下淋巴結腫脹、堅硬、熱痛。
母豬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癥狀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急性感染的癥狀為持續高熱 (40℃-41℃)、厭食,妊娠后期和產后母豬容易發生乳房炎,個別母豬發生流產和死胎。慢性感染的母豬表現衰弱,黏膜蒼白、黃染,不發情和屢配不孕。
豬衣原體病引起的母豬繁殖障礙多發生于初產母豬,被感染的母豬流產率可達40%-90%。妊娠母豬感染衣原體后不表現其他異常變化,只在懷孕后期突然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或弱仔。
該病的病原為布氏桿菌屬中不同種,引起豬發病的主要是豬布氏桿菌,常因引入隱性感染病豬而造成在豬群中流行。病豬流產時的胎兒、胎衣、尿液等均含菌,病公豬精液也帶菌,病原通過生殖道和消化道入侵,也可通過呼吸道以及正常皮膚和黏膜感染。懷孕母豬流產和產弱仔,流產可發生于懷孕任何階段。發生于懷孕早期,流產常不易察覺,也可至懷孕足月而產弱仔。新發生疫情的豬場流產率高,場內如不增加新的易感豬,母豬經一胎流產后,一般恢復正常生產。
母豬感染寄生蟲臨床主要表現為弓形體病、弓形蟲病、鞭蟲病、血吸蟲病、豬腎蟲病及豬蛔蟲病、疥螨、豬虱等。如果懷孕母豬發生急性弓形體病時表現為高熱、廢食、精神萎頓、昏睡,持續數天后可產出死胎和流產,即使產出活仔也會急性死亡或發育不全、不會吃奶、畸形。
如霉菌中毒、山芋黑斑病中毒、亞硝酸鹽中毒等,或誤食有毒植物、有毒化學物質、農藥、棉酚等,使懷孕母豬中毒,引起胎兒死亡或流產。
營養不足可引發豬流產、產死胎,同時全群母豬表現為消瘦、皮毛無光、蓬亂。正常生產的胎兒個體小,個別表現為弱胎。由于缺乏某一種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可引發母豬流產、產弱仔等,且母豬常表現為經常性流產。
持續高溫、陰雨連綿、天氣突然變化、強烈的噪聲、過度驚嚇、被擠壓、跌倒、強力捕捉捆綁、追捕、長途顛簸運輸等,可使母豬精神過度緊張,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流產。
據報道,母豬感染豬李氏桿菌病、流感、霉形體肺炎、副傷寒、胎兒彎曲桿菌也可發生流產。
母豬流產的防治首先應采取加強免疫、消毒,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堅持自繁自養等綜合性防治措施,必要時可采取藥物預防和治療等。
對引發母豬流產的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應根據本地區以及本場該病的發生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加強免疫。母豬配種前要根據母豬的疫情狀況,按免疫程序認真搞好豬藍耳病、乙腦、豬瘟、細小病毒病、布氏桿菌病、偽狂犬病、豬鏈球菌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種,提高母豬免疫水平。
空懷母豬和后備母豬在配種前驅蟲1次,即在飼料中添加阿維菌素2ppm,連喂7天,也可用左旋脒唑按10mg/kg體重進行驅蟲;懷孕母豬于產前2-6周進行2次驅蟲,即在飼料中添加阿維菌素2ppm,連喂7天,間隔2周后再連喂7天。當然,用伊維菌素針劑進行皮下注射驅蟲效果也十分明顯。
凡進入豬場的人員,一律先經過豬場大門口進入腳踏池(墊)、消毒液洗手、紫外線照射5分鐘后方可入內。對每批母豬轉走后要對產房進行徹底消毒,空欄5-7天后再轉入下一批母豬。全場大消毒每周進行1次,遇到疫情時適當增加消毒次數。母豬生產期間應堅持每周帶豬消毒2次。帶豬噴霧消毒要選用刺激性小的藥物(如百毒殺、碘制劑等),并輪換交替使用消毒藥,提高消毒效果。
除了喂給母畜優質的青綠多汁飼料外,還要添加適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飼料,如魚粉、血粉、豆餅、骨粉和石粉等,并供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飼料,如玉米、麥麩等,這樣使懷孕母畜吃飽喝足,長得膘肥體壯,胎兒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不喂酒糟、菜籽餅、棉籽餅、馬鈴薯、玉米秧、蓖麻葉、帶黑斑病的地瓜和酸性過大的青貯飼料,不喂霉爛、變質食物,以防飼料中毒。
孕豬的飲水要清潔,不能空腹飲水,要特別注意防止暴飲。因為暴飲會引起腸胃痙攣和引起子宮收縮,容易造成胎膜血管破裂而流產。
懷孕母畜用藥是獸醫或養殖場(戶)工作中常遇到的問題,如果用藥不當,有可能引起母畜流產、早產,或造成胎兒先天畸形。因此,在治療懷孕母畜疾病過程中,開方用藥均應謹慎。
孕畜慎用或禁用的藥物有以下5類:
(1)直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藥物:麥角制劑、腦垂體后葉素、催產素、喹寧等。
(2)間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藥物:硫酸鎂、硫酸鈉、蓖麻油等,都具有強烈瀉下藥效,用藥后對腸管有機械或化學性刺激作用,能反射性地興奮子宮。
(3)影響胎兒生長或致胎兒畸形的藥物:水楊酸類、煙酰胺、毛果蕓香堿、毒扁豆堿等。此外,妊娠早期用可的松、性激素、長效磺胺等可致胎兒畸形。
(4)活血化瘀和峻下理氣的中草藥:如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益母草、貫眾、大黃、皂角、枳實、元胡、五靈脂、麝香、水蛭及中成藥活絡丹、跌打丸等。
(5)瀉藥:如芒硝、大黃、硫酸鎂等。
對有習慣性流產和發現孕畜陰道流血等流產征兆時,要立即注射黃體酮15-25mg,并內服鎮靜劑來安胎。
也可采用下面的處方進行防治:
處方一:炒川斷、阿膠(水化服)、生地黃、黃芪各 75g,炒杜仲、黃芩各 50克 g,艾葉 40g,當歸100g,杭白芍12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劑。
處方二:當歸、川芎、杭白芍、白術、炙甘草、川斷各 25g,黃芩、砂仁、大棗各 50g,黃芪 40g,生姜15g,黨參25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劑。
一旦母豬發生疫情,應立即隔離病豬,詳細觀察豬的發病癥狀,并請有資質的獸醫進行診斷。如不能確診的,可到當地動物防疫部門進行細菌學檢查及血清學診斷,待確診后立即采取果斷的防控措施。發生傳染性較強、危害較大的傳染病,要撲殺病豬,消滅傳染源。對普通傳染病,又有治療價值的,可在嚴密隔離的條件下進行治療。
以下10種母豬要堅決淘汰:
(1)年齡和體重已達到配種標準,但繼續飼養2-3個情期后不發情的后備母豬。
(2)斷奶后60天確定不發情的母豬。
(3)連續返情3-4次的母豬。
(4)連續2胎產仔數少于6頭或死胎和弱仔多或產仔不均勻的母豬。
(5)淘汰乳頭少于6對、發育不正常、有翻奶頭或瞎奶頭或副乳頭、泌乳力差的母豬。
(6)母性不好、有惡癖、哺育率低的母豬。
(7)采食緩慢、體軀過肥和過重、行動遲緩、皮膚無光澤、眼睛無神的母豬。
(8)生產畸形后代的母豬。
(9)患有疾病或傷殘、年齡偏大、生產性能下降的母豬。
(10)患過病毒性傳染病的母豬。
做好夏季防暑及冬季保溫工作,嚴禁追趕、暴打懷孕母豬,嚴禁飼喂霉變、冰凍、帶毒和強刺激性飼料,否則容易引起流產。同時要注意不要隨意更換飼料品種,盡量減少因天氣變化、人為因素對母豬造成的應激。
母豬發生流產后,有體溫升高者要進行全身治療,可注射青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喂服中藥,以去瘀生新,促進機體恢復。處方為:當歸30g,黃連25g,黨參 20g,桃仁 10克,川芎、紅花各 8g,炮姜6g,甘草5g,黃酒50mL喂服。除根據引發母豬流產的疾病進行合理的藥物治療和營養治療外,還應對流產母豬的生殖器官進行合理的恢復性治療,在母豬痊愈和自然發情后再進行配種。對催情藥物的使用應遵循少用或不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