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軍
(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等級公路的不斷延伸,公路建設對路域周邊環境的破壞問題越來越突出,公路環境的綠化、美化和景觀設計工作日漸重要。隨著我們對環境保護認識的不斷提高和公路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對高等級公路的景觀再造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認識,景觀設計就是力爭使自然景觀與公路工程結構物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建立起新的、完整的公路景觀系統,并從使用者的視覺、心理出發,研究公路的功能、美觀及經濟的一致性,使公路線型及沿線設施與沿途空間景觀環境相協調。
明確公路建設的目的,是城市間的公路,還是連接旅游點的公路,或是連接機場等設施的公路,其景觀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依據公路性質,制定不同的、相適應的公路景觀基本結構、要素構成、用地布局及規模、斷面形式等。
熟悉自然條件,公路所跨區域的地貌情況及景觀特點、走向、海拔高度、水文氣象等。
了解該條公路所經地區的歷史文脈,根據公路所跨區域的社會歷史、文化特點、古跡、風景或文物保區等,作為設計題材加以處理。
了解沿線景點分布形式,應該結合公路沿線原有景點的分布情況,合理布設、統籌安排新的公路景觀,使之科學合理的分布于帶狀的公路沿線上。
根據高等級公路所處的地域范圍、地形地貌、植被條件等自然因素和地域特色、文物古跡、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為前提:根據工程所處地的自然情況,結合該區植物習性,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在盡可能減少工程量的前提下,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環境效果。
環境保護為基礎:高等級公路建設必須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景觀再造建設時也應把握好這一條,依據國家在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辦事,時刻貫穿環保意識。
美學理論為指導:公路景觀的形成不能脫離社會審美觀的要求而獨立存在,必須是滿足公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美學理論為指導,進行相應的規劃與設計,使公路成為景點,有供人們使用和欣賞的雙重功能。
風格鮮明為特點:高等級公路的特點是連接城市(包括旅游點)之間,跨地區、跨地域。所以要想創造出具有鮮明風格的道路景觀,就必須充分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特別是公路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點、動植物保護區等具有明顯人文和自然特征的地段時,景觀設計要體現出鮮明的風格、風貌。
兼顧效益為目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環境保護是貫穿工程項目從可行性研究、報批立項、勘察設計、施工及后期養護管理等全過程的工作,所以公路景觀設計要兼顧效益為目的。
(1)總體要求:中央分隔帶是高等級公路景觀設計當中功能性要求最強的一部分。中央分隔帶的設置目的是按不同的行駛方向分隔車道,防止車燈眩光干擾,減輕對面開來的車輛接近時司機心理上的危險感,及頻繁會車而引起的精神疲勞感,有利于車輛的安全行駛。中央分隔帶的作用、影響貫穿全線,因此其景觀設計方式非常重要。
(2)布設形式:綠化、盆栽、防眩板。根據中央分隔帶的功能要求,進行景觀設計時,一般首選植樹、植草綠化,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景觀。當條件困難時,可采用客土、花缽(盆)和防眩板等方式。
植樹、植草綠化:中央分隔帶寬度在受占地條件制約不大時,一般設 3~5m寬,高度控制在 1.3~1.5m之間。根據中央分隔帶的寬窄不同,選擇適宜的栽植。
客土、盆栽法:鑒于中央分隔帶土壤一般均較貧瘠,且混雜路面結構料,特別是在東北寒冷地區,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直接種植花木很難成活,而且養護工程量大。采用盆栽、客土的方法,可以減少后期的養護工作,而且又能達到綠化、美化的作用。也可以采用花缽的形式,即在中央分隔帶的土中設置封閉結構(磚砌槽子),滿足樹木最小根冠直徑及最小土層厚度的要求,然后裝入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再栽植花木。
防眩板:在征地困難地段和橋梁、加筋土擋墻等無法進行植物綠化的地段,中央分隔帶可采用防眩板的形式。
(3)植物種類選擇:中央分隔帶的樹種應適地適樹,選擇常綠、耐寒、耐旱、耐修剪、耐汽車尾氣污染、生長較慢的灌木栽植,在東北主要選擇檜柏、丁香等。在景觀設計方面,要求自由式布置花灌木,增加色彩和變化,花木品種主要有:月季、地被菊等。地表用矮草覆蓋,可選用進口草種(紫羊毛、旱熟禾等)和當地野生草種,但要注意較高樹種在一段區域內品種不要變化過頻。
立交區是高等級公路整體結構中的節點,也是與其他道路交叉行駛時的出入口,是景觀構成的重要區域,直接影響道路景觀的總體印象。從景觀角度看,它是公路景觀設計中場地最大、立地條件最好、景觀設置可塑性最強的部位,是道路的標志性景觀。
(1)總體要求:立交區的景觀設計應以滿足交通功能為前提,突出誘導栽植、標志性栽植和明暗過渡栽植,同時兼顧綠化、美化和環境保護的功能。
(2)布置形式:可大體分為規則式設計、自然式設計和混合式設計。
規則式設計:運用規則的布局形式進行設計,主要以圖案設計為主,利用不同的植物進行不同的色彩搭配,組成具有一定設計意義的圖案。這種布局所表現的意義比較明確,且具有一定外形美感,但一般都選用較低矮的植物,在立面和季相上缺乏豐富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式設計:自然式的設計形式,一般適應于大型立交地段。通過景觀再造,使人工構造物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注意植物的搭配組合,例如在立交匝道內空地的景觀設計時,應先以立交橋最大高度按照黃金分割率(0.618)的比率選擇樹種的樹高,然后按此比率選擇次一級樹高,高低搭配,錯落有致。
在主色調的選擇上,應注意植物本身應有季相的變化,而花灌木的色彩構成了立交的基色情調。在與城區連接的立交,色調可以布置的五彩繽紛,為城市增添一份美的感覺;遠離城市的立交,色調可以布置的稍微淡雅一些。立交區的花灌木配置,可根據綠化空間的分布情況,遇面則面、遇角則角,自由布置,不拘一格。
混合式設計:在一些特殊地區的立交區景觀設計時,有時采用規則、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這樣的設計只要掌握好主次關系,仍不失為一種優美的景觀設計。
(3)植物種類選擇:立交區的樹種應選擇常綠喬木,如黑松、樟子松、丹東檜柏、垂柳等樹形優美的樹種,花灌木可采用丁香、黑心菊、刺玫、萬壽菊等。
公路兩側帶狀景觀體現在瞬間觀賞效果,主要給人一種整體印象,因此設計時應分段設計,與周圍景觀協調、前后統一、首尾呼應。可分為與域區接壤部分和主線部分兩種情況。
(1)與城區接壤的綠化帶。這一綠帶景觀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一是可以用作居民區的防噪林,它的林帶高度一般要求在 10m以上,林帶寬度以 15~30m為宜,條件具備的話,越寬越好,其降噪功能逐漸增強。其二是可以作為城區部分路段的遮擋林,充分體現城市景觀與道路景觀的有機融合。
綠化帶的布置按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的原則進行布設,遠處以反應季相變化的高大樹木為背景,由遠及近依次為:起遮擋作用次一級高度的灌木、低矮花灌木點綴、綠色背景的地被草坪。
(2)主線部分的綠化帶。沿道路主線兩側的綠化帶,與道路中央分隔帶一起構成“二板三帶”的基本結構形式,是高速公路連續景觀線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道路景觀的基礎。要根據季凍區道路所跨區域的土壤、水文、氣象、地形等特征,并且考慮到耐寒和季相的顯著變化,喬灌結合,落葉和常綠結合。樹種可選用楊樹、柳樹、松樹等,配合丁香等矮灌木,做到高低層次分明。
邊坡地被以綠化、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環境等方面為目的,它是公路景觀的背景色,有它的襯托,灌木、高樹才顯得雅致。一般應以低矮草本植物為宜,但是在東北由于干旱寒冷,近幾年多以紫穗槐代替,還應開發適合東北地區邊坡防護、綠化的草種。
服務區的景觀要求高,選擇植物時優先考慮當地鄉土植物,較好的體現地方特色;也可以選擇果樹,春華秋實、季相變化明顯。但一般偏重常綠和花卉種類,將喬、灌、花、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并利用植物枝條顏色和花色進行搭配,加之季相變化,構成豐富多彩的四季景觀。服務區與外界的隔離應采用自然的“軟性隔離”,即用矮墻和柵欄,內側種植喬木、灌木,可選用刺槐等帶刺植物,一般不采用生硬的高墻。服務區還應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在樓前空地上設置具有一定意義的雕塑(群)。
(1)公路屬長距離帶狀結構物,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該注重總的粗線條的美,一種流暢的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但在局部(服務站、立交區等)也應該注意細部景觀的嚴格要求,使二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給司乘人員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2)因地制宜,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基本設計思想要求。
(3)公路景觀設計時應注意加強各景觀結構之間的聯系,使它們有機地融為一體。
(4)公路景觀設計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交叉科學,有許多設計方法、理論認識還不夠成熟,因此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其意義深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