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麗
(黑龍江省交通干部學校)
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21世紀是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和依托的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經濟,強調勞動者的創新素質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因素,帶來經濟的可持續和穩定發展。發展經濟依托創新知識,創新知識源于創新教育,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歸根結底是要擁有一批批具有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技術創造型人才。社會的發展要求人才具有對未來社會的應變能力,具有獨立思考大膽求索的精神。因此,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已成為各行各業的迫切要求。
作為交通行業職業技術培訓的主基地干校,雖不是“三年決戰”的主戰場,也在蓄積力量盡職盡責的作好后方的短期培訓教育工作,努力創新超前地培養人才、創造崗位,及時面向各干線新增的勞動崗位開拓辦學領域,同時及時提升一線技術工人的文化基礎,進而促進整個龍江交通的迅速發展騰飛,“三年決戰”給交通職業技術培訓帶來了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形勢下要有創新思考,培訓創新教育的實施必須緊緊依靠學校這塊主陣地,培訓教育應以最優化的教育影響作用于學生,使培訓學生的創新潛能得以最大化的開發與挖掘。在當前交通新形勢下,應從培訓觀念、培訓內容、培訓方法與手段培訓管理體制等若干要素著手。
拓寬思路,轉變培訓觀念,更新培訓教育思想,強化培訓教育的市場導向意識。首先明確教育是培養開放性的富有創新能力與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的產業部門。把培訓推向市場,讓培訓服務交通行業,在追求培訓教育社會效益最大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資源的最佳配置。沖破傳統培訓教育上以傳授、接受已有知識為中心的舊觀念,倡導以培訓者為中心,著重培養培訓者創新素質的創新教育觀念,必須從陳舊的、落后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積極學習借鑒一切好的做法和經驗,積極嘗試一切可行的對策措施,用更寬廣的思路,努力破解影響制約培訓發展的難題。
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超前性和新穎性。因此,要培養在職人員的創新能力實施創新培訓,必須讓培訓者掌握最新的知識內容,了解世界最新的發展動態,使培訓人員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當前發展的先進水平趨于同步。授課者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新的學科、新技術、新的要求的介紹,使培訓者盡可能地對新的科學手段和方法取得認識并加以掌握,為今后在行業中的創新性工作打好基礎。
此外,還應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每個學員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在適應行業所需及社會所需求的生存及發展,忽視人文精神的教育,致使個人缺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情操,才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創新成果更不會造福行業。
三年決戰中行業重點既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公路建設,又要統籌考慮公路養護管理、運輸服務、水運發展以及機關自身建設等方面,培訓內容就要跟上行業重點設置,厚基礎、寬口徑、多層次的培訓課程,以便配合行業各部門協調發展。
創新思維是自主性活動,傳統培訓中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培訓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要提倡教學相長的培訓方式,誘導培訓者獨立思考,善于思考,注重與實踐相結合,提倡學生搞一些發明及課題實踐研究。
培訓教師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推動培訓學員創新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多媒體課件多種形式,使學員能對培訓知識內容掌握更透徹,更形象,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真正走上培訓與實踐并重的培訓路子,使創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最終達到整體行業創新素質的提高。
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員。
首先,教師應具備深厚廣博的知識積累及一定的實踐積累,教師應不斷的學習獲取新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教師僅有一桶水是不夠的,還要有水源,只有有了最新最純的水源,源源不斷的貯入自己的儲備中,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外,教師應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實踐中,并且要勤學善思,獨立思考,勇于實踐,不斷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訓教學新思路。
培訓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和條件,而這種環境和條件能否具備,很大程度上與培訓管理體制相關。首先要正確處理與其他部門單位的協調關系,保證以最好的服務質量去滿足培訓,其次對教師管理中要改變集中過死的現象,能讓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創造性勞動。再者加強制度管理,要通過好的制度,激勵各服務部門多想事、多干事、干好事,形成靠制度管人、按制度管事,保持旺盛精神,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創新培訓教育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培訓創新必將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