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偉,趙宏橋
(五常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黑龍江五常150200)
灌溉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埃及和印度是世界上發展灌溉農業最古老的國家。我國在夏商時期已在井田布置溝渠進行灌溉排水。秦朝李冰組織修建了世界聞名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工程,至今仍然光輝燦爛。本文欲試談了灌溉的內涵,新版灌溉試驗的規范的主要內容及其常用術語,以供工作中加強印象。
所謂灌溉,是指人們為補充土壤水分以改善作物生長條件的技術措施。作物生長需要從土壤中攝取必要的水分,同時土壤中的養分狀況、空氣狀況和熱狀況也與水分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為了作物的良好生長和發育,土壤應該具備適宜的水分狀況。在天然條件下,土壤的水分狀況不能滿足生長的要求,這時就需要人工補充土壤水分,這就是灌溉的基本內涵。
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開展灌溉試驗,為灌溉系統規劃、設計、改造、管理、效益分析等提供科學依據是非常必要的。為此,作為我國水利行業標準《灌溉試驗規范》SL-13-2004,代替SL-13-90已于200-10-13發布,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實施。
該規范是依據《水利技術標準編寫規范》(SL1-2002),對《灌溉試驗規范》(SL13-90)進行修訂的。
規范共11章45節254條和3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有:①灌溉試驗站網建設;②作物及林、草蒸發蒸騰量觀測試驗;③作物及林、草灌溉制度試驗;④作物劣態試驗及灌溉效益試驗;⑤灌溉方法及灌水技術試驗。
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有:①補充了灌溉試驗站職責、任務與技術要求;②增加了林、果、蔬菜、草和其他經濟作物灌溉試驗;③增加了非充分灌溉試驗;④補充了不起參考作物蒸發蒸騰量分析計算所需參數的灌溉試驗;⑤增加了作物水分生產函數與水肥生產函數試驗;⑥增加了組合種植條件和設施農業條件下灌溉制度試驗;⑦增加了交替溝灌、膜上灌、管(帶)低壓輸水灌溉、波涌灌等節水灌溉技術試驗;⑧增加了劣質水安全利用灌溉試驗;⑨增加了作物生理生態、田間水量、氣象因素等觀測的新技術、新方法及其技術要求;⑩強調采用計算機進行灌溉試驗資料的整理、匯編和歸檔。
該規范所替代標準的版本為:SL13-90
在作物生育期內,無保持水層要求的大田或設施農業條件下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牧草等。
在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些生育階段,需要保持一定水層要求的作物,如糧食物物、水生經濟作物和水生綠肥作物等。
作物棵間蒸發量與作物植株蒸騰量之和。其計量單位以水深表示,單位為mm;或用一定時段內的日平均值表示,單位為mm/d。
一種假想參考作物的蒸發蒸騰速率。假想作物的高度為0.12 m,固定的葉面阻力為70 s/m,反射率為0.23,非常類似于表面開闊、高度一致、生長旺盛、完全覆蓋地面且不缺水的綠色草地蒸發蒸騰量。參考作物蒸發蒸騰量的計量單位以水深表示,單位為mm;或用一定時段內的日平均值表示,單位為mm/d。
作物播種前(或作物移栽前)及其全生育期內的灌水次數、每次的灌水時間、灌水定額以及灌溉定額。
為獲得總體效益最佳而采取的不充分滿足作物需水要求的灌溉模式。
作物不同生育階段灌溉的適宜土壤含水率(或田面水層深度)的控制上、下限值,適宜土壤水分吸力范圍,適宜土壤濕潤層深度及土壤濕潤范圍,適宜作物生理生態指標和灌水定額。
水分投入與作物產出之間的數學關系,包括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缺水以及缺水歷時對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關系。
水分和肥料投入與作物產出之間的數學關系,包括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缺水、不同缺水歷時以及不同肥料供應量和施入方式對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關系。
在一定的作物品種和耕作栽培條件下,單位水量投入所獲得的產量(一般指經濟產量),其值等于作物產量與作物凈耗水量或蒸發蒸騰量之比值,單位為kg/m3。
能用于作物生長需要的那部分降雨。對于旱地,指保存在概括系吸水層內以及降雨過程中蒸發蒸騰消耗掉的雨量;對于水田,指蓄存在根系吸水層內、田面上以及降雨過程中蒸發蒸騰和滲漏消耗掉的雨量。
在同樣栽培條件下,灌溉與不灌溉相比所增加的作物產量或產值。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SL13-2004灌溉試驗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