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趙 敏,商秋靜
(黑河市水利勘測設計院,黑龍江黑河164300)
遜別拉河位于黑龍江東北部,是黑龍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小興安嶺東坡,流經黑河市的愛輝、孫吳縣、五大連池、遜克縣,在遜克縣的車陸鄉西雙河村附近匯入黑龍江。全長279 km,流域面積為1.58萬km2。遜克縣境內長124 km,流域面積3 000 km2。孫吳鎮以上為上游,比降1/700,孫吳鎮至遜河鎮為中游,比降1/1 000;遜河鎮到入江口為下游,比降1/5 000。干流河寬100~300 m,水深1~2 m。流域形狀極不對稱,較大支流多集中于干流右側。
流域內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自小興安嶺逐漸向黑龍江傾斜,流域內山嶺齊平,沒有顯著的高峰,海拔高程在300-700 m,植被多為次生林,河谷平原主要為草原和農作物植被。
流域地處高緯度地帶,屬亞寒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躁,夏季濕熱多雨,氣候變化較大,無霜期在100 d左右,活動積溫在1 600℃ ~2 000℃,日照時數為2 100~2 700 h,年降水量在500~600 mm,蒸發量1 000 mm。
2006年5月,我們去遜克縣進行遜別拉河流域規劃的踏察工作,發現在遜克縣內遜別拉河改道現象十分嚴重,在洪水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協,發現必須馬上進行治理的就有11處。
通過踏察,大家認為造成遜別拉河在遜克縣境內改道現象嚴重的原因為:在遜克縣內遜別拉河河流蜿蜒曲折,是造成河改道的主要原因。一般在河床彎曲段,水流因受慣性和離心力的作用,它不能立即順河床彎曲運動,致使河的表面水流(表流)向凹岸集中,凹岸一側的水面就高于凸岸一側。凹岸處水面高,其動水壓力也大于凸岸。因此,凹岸水流便沿岸壁下降,順河底流向凸岸(即底流流向凸岸)。表流與底流構成一個個連續的螺旋形水流向前移動。它在河床的橫剖面上,呈環狀流動,即形成了環流或者說是橫向環流。環流的作用使凹岸不斷遭受侵蝕破壞,后退形成陡岸;而凸岸則不斷增加堆積形成緩岸。致使河流的彎度越來越大,有些形成牛軛湖,受洪水的裁彎取直,造成河流改道。
遜別拉河在遜克縣內主要流經平原區,河漫灘較平坦開闊,漫灘寬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0幾米至幾公里不等;漫灘上多開墾為耕地,植被不發育;河槽兩岸低矮且平緩,僅高出河床1~2.5 m,遜克縣內遜別拉河流為中下游,比降僅為1/1 000~1/5 000,水流速慢。小水時淤槽,使河槽越來越淺;大水時造成灘地的沖刷會引起河槽擺動改道。
遜別拉河屬山區型河流,在遜克縣內主要流經玄武巖區,河床巖石堅硬,抗沖刷能力極強。洪水期河流沒有下切空間,行洪斷面的增大只能由向兩岸擴展來實現。
從實地踏察情況看,遜別拉河在遜克縣內兩岸巖性多為低液限粉土及粉細砂,兩種土呈交互層狀,土質的結構較疏松,膠結程度低,黏著程度差,黏聚力較低,因此抗沖刷能力很弱。在洪水的沖刷下,很容易造成河改道。
遜別河流域暴雨發生頻繁且降雨集中.據氣象部門統計,全年70%的降水均集中在6~9月,7~9月的汛期徑流量約占全年的70%~75%;1958~1992年吳家堡、孫吳、清溪站資料統計,日雨量大于50 mm的暴雨分別出現過10、11、15次,暴雨形成的洪水的表流、底流作用對河床凹岸的沖刷能力極強,使原本抗沖刷能力很弱的凹岸地層在此時期內發生大量的流失現象,至使河流的彎曲度極速增加,環流造成凸岸堆積,形成河流的快速改道現象。
綜上所述,遜別拉河在遜克縣內改道現象明顯的原因是河流形態、河流所在地形因素、河床及兩岸巖性、氣象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河流的改道給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協,因此應加強河流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