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春,王鳳霞
(嫩江縣水務局,黑龍江嫩江161400)
嫩江縣地處松嫩平原北部,據統計每年春季大風天數多于15 d,5~7級的大風天數5 d,氣溫偏高,每年的3~5月十年九旱,每次干旱的天數大約持續1個月之久。全縣春播期間是4月中旬,土壤墑情的好壞直接影響春播農業生產。嫩江縣是以農業為主的產糧大縣,苗情的好壞也將直接影響到我縣財政的收入。從1990~2009年,有15 a出現較嚴重干旱,最大受災面積27.3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87%。縣境內大小河流11條,多年的水土流失導致河床淤積嚴重。目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7%,造成土壤貧瘠。流失面積中風沙占20%,土壤嚴重沙化,含水率相當低,據調查這部分沙化耕地蒸發量,持續3~5 d就可能出現嚴重旱情。我縣的村屯80%都座落在依山傍水之地,汛期一遇集中降雨,直接危害著諸多村屯的安全。例如1988年、1998年、2005年、2006年、2007共5 a時間,我縣就有56個村屯遭受洪水的侵襲,為此縣委、縣政府責成縣防辦針對56個易受山洪、泥石流威脅的重點村屯制定了專門的度汛方案,每3 a修定一次,以備應急度汛。綜上所述全縣洪災、澇災、旱災經常同時發生,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帶來很大危害,政府也下大力氣根治,相繼制定遠景規劃和計劃。
20 a前曾提出“一個再造、兩個跨躍”,進行土地開發,速生林整地。縣內北部山區大片林地、平原鄉鎮草原多數開墾成耕地,導致小氣候發生明顯的變化,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一遇春風,塵土飛揚,土壤水分蒸發快導致旱情發生。
每年平均降水500 mm左右,其中6、7、8三個月降水近350 mm,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降雨是形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縣只有門魯河、科洛河兩條中小河流長約81.2 km的防洪工程,全縣水庫只有4座,而且調洪蓄洪能力低,一遇集中降水,河水出槽,淹沒大片農田,群眾損失嚴重。
縣內共有14個鄉鎮,機構改革時沒有預留專業的防汛抗旱減災機構。每到汛期成立臨時兼職辦公機構,設有臨時值班人員,基本上能起到上傳下達作用,但在具體處理事物中缺乏專業能力,并且沒有搶險隊伍、物資、缺乏應變能力。
縣鄉兩級防汛指揮機構,目前沒有專業的預警預報系統,預報工作主要靠移動電話,對講機(領導有專用的),縣防指沒有短波通訊設施。每遇集中降雨,縣氣象部門提前做預報,有時存在誤差,這給防汛指揮造成很大的不便。為此,縣委、縣政府也多次向上級防指部門反映,省防也非常重視。
預案必須有可操作性,沒有操作性的預案就等于白紙一張。每年汛期前,縣防指責成鄉鎮制定重點村屯、險工弱段防汛抗旱預案,報縣防指進行審批,審批合格后,縣防指同時上報市防備案。在編制預案中應做到“六個明確”。即:①明確防御工作重點,摸清各村危險區域,災害易發生的情況;②明確警報發布途徑,確保預警信息能及時傳遞到各家各戶;③明確通信聯絡方式,指定具體的聯系人;④明確轉移安置方案確定轉移路線、安置點和責任人;⑤明確巡查搶險人員,確保險情發生前有人巡查,發生后有人搶險;⑥明確氣象預報、巡道搶險,警報下達、組織轉移4個環節的規范和制度,同時根據人員變動和實際情況的變化逐年修訂預案,組織開展村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演練,進行防災知識和措施的宣傳,提高廣大鄉村干部群眾的災害意識和防災業務知識水平,確保災害發生時應對有序,減災有效。
①在鄉村兩級都明確各級行政領導為防汛工作的第一責任人;②層層落實責任制,建立上級包下級,層層包干,落實到戶、到人;③把災害可能發生地點的監測值守、巡查、預警、轉移責任人和被轉移的人明細表都確定下來;④鄉、村級防汛搶險物資和相關避災場所都要確定,全面提高鄉村的防洪減災能力。
要正視鄉村防洪減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深入分析研究鄉村水旱災害的特點和規律,明確鄉村防災減災的對策和措施。要聯合治水,科學防汛抗旱,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廣大農村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意義,為我縣縣域經濟提供堅強有力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