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柱,張韜鵬,呂愛東
(1.賓縣水務局,黑龍江賓縣150400;2.肇源縣水務局,黑龍江肇源151300)
賓縣地處黑龍江省中部,西距哈爾濱市62 km,縣境周長377 km,總面積3861.53 km2,土地構成比例五山半水四分半田,屬半山丘陵區,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般規律是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04.21 mm,多年平均降水量573.43 mm。地表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受降水制約;地下水是由大氣的垂直入滲補給及側向補給形成的,富水程度受地層、地貌、構造、含水巖性等條件制約,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力特性,可劃分為第四系孔隙水、基巖裂隙水、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地下水埋深大多在40-170米,儲量較小,屬貧水區。
我縣的水資源總量為6.6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4.11億m3,地 下水資 源 量 2.56億m3,可 利 用 量 為2.15億m3,人均占有水量1 100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50%和全省人均水資源量2 180m3的54%。根據哈爾濱市水文局資料,賓縣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4 360萬m3,地表水資源工程蓄水和提水工程供水能力約為14 224萬m3,賓縣2010年地表水規劃表明全縣需水量約為24 795萬m3,尚缺可供水量5 723萬m3;地下水可開采量約11 211萬m3,可供水量為8 332萬m3,但因縣內地下水賦存條件差異較大,大部分區域地下水資源貧乏,仍然不能滿足正常供水需要,同時由于水資源的嚴重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衡,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均衡,缺水情況將日益嚴重,加之城鎮水資源對水量、水質具有統一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日益加重的水污染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將進一步加劇缺水矛盾,且日益威脅到城鎮居民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水資源短缺將成為賓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現狀,更好的服務于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以下3個方面的宏觀調控工作:
1)開發利用地表水。由于賓縣的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可以通過修建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提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水利工程措施,充分提高地表水資源的利用率。
2)開發利用地下水。地下水由于區域富水性不一,平均開采程度不理想,區域間出現了開采強度相差很大的格局,對地下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合理布局,在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按照計劃鼓勵開采,對嚴重超采區嚴禁打井,防止出現漏斗和地面沉降,讓地下水得到補充,得以持續利用。
3)充分利用過境水資源。修復完善滿井先鋒抽水站,利用過境的松花江水量灌溉農田;修建東水西調等大型引水工程,緩解賓西經濟開發區用水緊張的狀況。
在水資源的消耗中,農業用水是大頭,其次是工業,再次是生活用水。賓縣農業用水量為15 099萬m3,工業用水量為638萬m3,生活用水量為1 004萬m3,分別占我縣總水量的90.2%、3.8%和6%。
1)采取各種辦法節約農業用水。農業是水資源的用水大戶,也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渠道輸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使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中滲漏損失,利用系數最多只有0.4,還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水平,我國平均1 m2耕灌溉后糧食增產0.5 kg,發達國家可達2 kg。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益,可以推行節水灌溉制度,改進灌溉方式,采用微滴灌技術,采取渠道襯砌等方法節約用水。
2)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我縣工業現有用水設備技術落后,平均萬元產值的用水量為103 m3,美國是8 m3,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工業用水的利用率為40%,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75%~85%的一半,可以改進生產工藝,淘汰耗水大的設備等,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3)增強居民生活用水的節水意識。居民生活用水不講節約,跑、冒、滴、漏現象隨處看見,鋪張浪費嚴重,推廣居民使用新型節水型衛生潔具。大張旗鼓的宣傳節水知識和水資源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資源和財富,進一步增強群眾節水意識。
首要解決了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解決了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潛力所在。通過上述措施可以提高我縣的水資源利用率,使水資源短缺狀況得以緩解。
1)大力加強節水宣傳,促進全縣人民的節水意識,在社會上形成珍惜水、保護水、節約水的氛圍,讓群眾知道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加強取水許可證制度的實施,嚴格審批制度,切實抓好用水計劃工作,以行業用水定額為標準進行取水許可水量的審批,實行定額管理總量控制,對超計劃用水實行加價收費,促進用水戶節水。
3)規范鑿井市場,加大對鑿井市場的監管力度,對賓西等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嚴格控制打井,合理開發水資源。
4)全面推行計量設施的安裝,實施計量用水,加大征收水資源的收繳力度,以經濟手段調節節水,促進企業逐步淘汰耗水大,技術落后的工藝和設備,促進廢水的回收利用,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
5)依據法律、法規加大對水事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促進計劃用水、節約用水。
6)掌握用水單位的用水需求,按時做好年月用水計劃,制定中遠期用水規劃,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