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婕, 陳正偉, 李阿秀
遼寧省海城市規劃設計院(114200)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起源與發展的命脈區域,是生態敏感脆弱區域,有著優越的生態位勢。從城市的發展史來看,大城市一般都依水而建,城市的商業貿易也依水而繁榮。在對生態自然環境的日益重視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下,城市濱水區的獨特地位正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濱水景觀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及技術等多個層面,從策劃、規劃、城市設計到項目的技術經濟等要統籌考慮,這已經遠遠超出“設計”層面,雖然設計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多數城市的濱水區改造中,仍主要側重于水系的防汛、航運、灌溉等基本功能,對城市水系多采用截彎取直、硬化護坡、高筑堤岸等措施,對市民游憩的需求和景觀生態功能考慮不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濱水綠地的游憩和生態功能,處理好兩者的矛盾是濱水綠地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在親手創造并欣賞這些美景的時候,自身活動的影響也使得水域的生態特征漸漸消失,即自然景觀被人工化。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變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動物失去了快樂的家園,沿河開山修筑游覽大道,邊坡巖石裸露,自然植被破壞,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變成暗渠,原有空間變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過量的污水排放,使得許多城市的河道景觀失去其應有價值,自然形態的河流被截彎取直,被填埋、切割、覆蓋,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體不再有生態功能。
景觀規劃一般分以下幾個階段:綜合調查、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施工圖。在綜合調查階段是對用地現狀、基礎設施、交通條件、人文歷史等客觀因素進行統計總結,但是忽視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忽視了大眾的需求。再者,作為景觀規劃設計體系,缺少對案例最終完成后的后期評價,總結過去是對將來有指導意義的。
濱水地區緊靠水體,容易受洪水淹沒的威脅,河流季節性的洪水會對綠地內的設計產生影響,所以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防洪的問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更為自然柔和的技巧代替大規模防洪工程(如大壩、河堤)來控制水流。比如設置不同高度的臺地,設計良好的排水系統,利用既簡潔又能防水的鋪裝材料和小品等。當前很多城市由于工業和生活污水缺乏嚴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內部河道,使本來清澈的河水變成“黑水河”、臭水溝。因此,濱水景觀的設計中應包括改善水質,消除黑臭現象,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增加濱水綠地的游憩和景觀功能,提升周邊區域的形象等要求。
濱水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市民提供舒適、安全、怡人的親水、健身、觀景、游憩的場所,增進市民之間的人際交流。隨著社會現代化步伐的加速,人們對環境質量需求也日益提高。濱水區的另一個重要生態功能,即凈化空氣、凈化污水、涵養水源、改善小氣候環境的生態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濱水區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為前提,兼顧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強調自然生態的保護和延續,不能以犧牲環境質量來達到開發的目的。在滿足市民的生活娛樂需求的同時,應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城市濱水區自然生態系統中棲息的生物的干擾,維護生態平衡,繼而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濱水區的規劃設計,要使濱水區真正成為市民喜歡的公共場所,成為全體市民的公共財富,必須防止各種圈地現象。這種現象會妨礙公共活動的自由性、連續性,對形成優良的城市景觀與觀景公共綠地造成極大障礙。
濱水區功能上應是多樣性的,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點線面結合:線—連續不斷的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小品、古樹;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筑相配合。
每個濱水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特征和歷史文化,規劃時首先要解讀該地區的自然特征、社區特征和歷史文化。利用景觀手法加以表達,對提高城市濱水綠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濱水景觀設計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使城市、道路與綠地景觀巧妙而有機地融合,以簡潔明快的造園手法,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明快清新、景觀豐富而又適宜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濱水綠地。
濱水區要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周圍的居住小區、公共設施等都能充分利用濱水的景觀資源,使濱水區周圍的群眾能夠方便地使用濱水環境,使小區等周圍設施能夠充分利用濱水區作為自身環境規劃設計的一處借景,運用住宅樓的朝向,使濱水景觀可以成為居民窗外的美麗風景。
[1]劉濱誼.現代濱水景觀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
[2]鄔建國.景觀生態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