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聽
棗莊市市中區公路局(277100)
某高速公路地形類別為山嶺重丘區,工程道路路基為原始地基上回填粘土形成填方路基,填方厚度一般在3~8m左右。粘土填方路基承載力低,且填方時間短,土體處于欠固結狀態,若不采取合適的地基加固方法進行路基處理,不僅承載力不能滿足車輛運行要求,而且其工后沉降將會相當可觀。
強夯法由于設備簡單、施工易行、節約三材、效果明顯等諸多優點,目前已廣泛用于公路填方路基加固工程。本工程大面積路基加固擬采用強夯法施工,但由于強夯法的設計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應用,對于具有特定場地條件的工程項目,其施工參數的選擇應通過試驗區的施工及相應的效果檢驗來確定。
試驗區位于K10+100~K10+200段,分A、B兩個小區,面積均為24 m×30m,為避免夯擊時相互影響,兩小區之間的間隔距離為10m。每個試驗區施工之前均安排了單點夯試驗,以確定合理夯擊次數。
試驗區填方高度為6m左右,填方為褐黃色粉質粘土,軟塑~流塑狀,原始承載力為80~100 kPa。填方下原始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筑土,松散~中密狀。
強夯處理后,路基在強度和沉降方面應該滿足如下設計要求:1)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6m。2)表層0~4m內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150 kPa,4~6m內地基承載力標準值 fk≥120 kPa。3)加速填土層的主固結沉降,增加填土路基的均勻性和剛度,減小路基的不均勻沉降。4)工后沉降不大于20 cm,不均勻沉降不大于1%。5)路基壓實度要求:振動碾壓后填土面以下0~80 cm壓實度不小于95%;填土面以下80~150 cm壓實度不小于93%;填土面以下150 cm壓實度不小于90%。
1)地面沉降、夯坑沉降觀測。在各試驗小區布置3m×3 m的地面沉降測點方格網,測量強夯前和每遍強夯后的地面平均沉降情況。在試驗小區單點夯處,量測每擊引起的夯坑沉降,以動態了解土體加固效果和夯實情況,確定最佳夯擊次數。
2)孔隙水壓力觀測。強夯試驗前埋設孔隙水壓力探頭。孔隙水壓力計在每一試驗小區中心各埋設1組,埋深分別為1.5m、3.0m和6.0m。在強夯試驗期間對超靜孔隙水壓力進行實時動態觀測,以便分析強夯有效加固深度,合理確定兩遍強夯之間的間隔時間。要求前一遍強夯引起的超靜孔隙水壓力消散率大于90%以上后,方可進行下一遍強夯施工。
試驗區強夯施工的流程為:
清理整平場地→測點放點→第一遍點夯推平→第二遍點夯推平→小區第一遍普夯推平→小區第二遍普夯推平→低能量滿夯推平→分層填土→振動碾壓至設計標高→檢測驗收。
1)大雨天和下雨前不得進行強夯施工。在強夯施工中,如發現要下雨應及時對夯坑進行掩埋或覆蓋,并作好排水設施,排除表面積水。這是因為:①含水量過大時,由于土壤顆粒間具有較為豐富的水分,在強夯巨大的夯能作用下,土壤容易產生彈簧現象,水分和粘性填料結合在一起,更不易風干和壓實,會出現夯擊坑周邊隆起、邊坡鼓包等現象,反而使路基出現質量病害;②由于強夯后,在填料表面出現一個個深達數十厘米的夯坑,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推平碾壓,這些夯坑極易成為雨水匯集的地方,為后續施工造成困難,應該引起施工、監理單位的高度重視。2)強夯施工的合適順序為:先兩邊,后中間。即在同一排(橫向)強夯施工時,先施工靠近路肩的夯點,再施工中間的夯點。3)注意吊車、夯錘附近人員的安全。為防止飛石傷人,吊車駕駛室應加防護網。起錘后,人員應在10m以外并戴安全帽,嚴禁在吊臂前站立。吊車就位后一定要檢查門架是否平穩。4)正式開夯前應檢查夯錘重和落距,以確保單擊夯擊能量符合要求。5)由于強夯施工的特殊性,施工中所采用的各項參數和施工步驟要符合設計要求,因為施工結束后很難進行檢查,要求施工中對各項參數和施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6)每遍夯點、夯擊次數和落距要嚴格控制,杜絕發生降低夯能、少夯、漏夯等現象。7)施工中,強夯施工單位應加強觀測。在發現下列情形時,應停止施工并及時通知監理、設計單位:①路堤邊坡有明顯的變形或隆起;②強夯夯沉量無明顯收斂跡象,夯坑土體擠出明顯;③路基出現滑移跡象;④結構物出現裂縫、破壞現象;⑤其它路基異常征兆。
由于軟粘土具有較強的結構性,傳統強夯工藝“先重后輕”的加能方法容易導致軟粘土自身結構性的過度破壞。試驗遵循了“先輕后重,逐級加能”的原則,試驗結果表明,運用這一強夯新工藝加固軟粘土地基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李九林,賈乃康.強夯法在加固高速公路軟弱和液化地基中的應用[J].鐵道標準設計,2004,(6):54-55
[2]地基處理手冊編寫委員會.地基處理手冊(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