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造輝
(丹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遼寧 丹東 118000)
經過30 a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蔬菜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蔬菜由解決溫飽的需要轉向適應進入小康的需要,人們對蔬菜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吃“綠色”蔬菜已成為人們新的消費時尚。因此,蔬菜、水果等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農產品農藥是我市農產品主要污染源,其次為工業污染。工業污染影響面積僅占很少份額。按作物劃分,農藥污染重的依次為蔬菜、水果、糧食,蔬菜位于污染之首。糧食中水稻由于病蟲害重于其它作物,農藥使用較多,因而污染較重。2004年我市農產品檢測中心運用農業部 N Y/T 448-2001《蔬菜上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毒快速檢測辦法》(以上兩類農藥為高毒、劇毒農藥,如 3911、1605、甲胺磷、呋喃丹等,對人體危害極大,屬國家明令禁用品種),對丹東市蔬菜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生產和銷售的蔬菜,逐月系統地隨機抽樣進行了檢測,對檢測超標的樣品使用氣相色譜儀參照國家標準 N Y/T761-2008進行復檢。2007年全市檢測蔬菜樣品 47 045個,以上兩類農藥檢出率為1.95%。2008年檢測 24574個樣品,檢出率 1.22%。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是個新生事物,至今缺乏比較一致的規范性文件。工商局、衛生防疫監督所和農業畜牧局等部門都依據相應的工作職能和行業法規紛紛設立各種類型、不同規模的檢測室,各自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但是這種各自為戰的現象不僅不能達到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初衷,還造成資源浪費,相互推諉,不能真正形成合力,從而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缺少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部署和業務指導。
當前我市銷售的優質農產品缺乏必要的商品包裝,農產品安全優質缺乏有效標識,更沒有形成專有品牌,而市場沒有配備相應的檢測設施,并對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消費者憑肉眼和經驗難以對農產品品質相區別。于是市場優劣產品魚目混珠,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者得不到合理回報,付出高價錢消費者得不所值,久而久之,優質安全農產品便會退出市場。農業主管部門及市場管理者又不能有效提供信息服務,便造成市場消費質量較低。
要保證市場檢測長期有效地開展,市場內設專職檢測人員是關鍵。目前,丹東市各農貿市場均未設專職檢測人員,還由我中心的工作人員兼任,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一方面會影響我中心正常業務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市場檢測工作的持續開展。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種植業產品,畜禽產品,及水、土、氣等產地環境和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等方面的檢測。目前丹東市農檢中心雖然具有相應的檢測能力,但是由于人員的不足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一要求。
雖然,我市農產品檢測中心是由遼寧省農委和丹東市政府投資 300多萬元建立起來的;但是,由于用于檢測、分析的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儀器的日常維護費用也相對較高。另外,開展檢測工作的成本也很大,用于檢測的標準物、試劑等易耗材料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難以購買,使檢測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丹東市各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是新組建的機構,工作人員過去多以從事農技推廣為主,所學專業不盡相同,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對檢測技術缺少系統培訓,與當今日新月異發展的檢測技術不相適應,亟需通過加強培訓和引進人才等方式加以解決,從而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通、專業精、知識面廣的檢驗隊伍。
通過理順關系把丹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有多頭管理變成由農業部門一家負責,實行源頭為切入點的市場準入制度,由市級主管部門牽頭根據本市具體情況制定一個丹東市質量安全管理辦法,規范建立相應的準入機制。
強化農產品質量檢驗的管理手段,對超標蔬菜有一個明確的處理辦法,防止超標蔬菜再次進入市場,造成二次污染。在批發環節必須有政府監管,批發市場是外埠蔬菜進入我市的第一道關口,把好這一關口有效控制外埠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經過一年來的實踐證明,批發市場主辦方出于經濟利益考慮,不能有效發揮監管作用,實行市場準入,將批發環節納入政府監管范圍,可解決市場自行監管出現的諸多問題。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力量在全市范圍內積極宣傳,提高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讓農產品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概念深入人心,保證農產品在生產-運輸-買賣-食用這一過程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符合無公害、綠色食品要求的,讓大家都吃到放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