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坤,田洪奇
(賓縣水務局,黑龍江賓縣 150400)
在國家水利部、松遼流域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歷經了 2003~2005年共3a時間的“試點”,2006~2007年共2 a的“一期”,以及 2008年1 a的“農發水保”,加起來為期已有6a,涉及東北三省區,僅黑龍江省就有 20多個縣和農場,取得了可喜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難,鞏固治理成果更難”。為此,筆者就如何鞏固和提高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出幾條保證措施,供參考。
對已干工程,建設單位要“回頭看”,重新檢查,補課升級,直至達標,不能是上級檢查驗收過后就完事大吉。
按照“集中連片”的治理原則,要按規劃要求做到有序的全面的排查,查遺補漏、補齊補全,應治則治,應果則果。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它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破壞影響較大。要重視水保工程損毀,做到管理到位、執法到位,發生損毀要及時修補,持之以恒,始終保持水保工程處于完好狀態。
本著“先工程措施,后植物措施”和“宜林則林”的原則,要在修完的魚鱗坑內和荒山荒坡地塊,根據不同坡面,不同土質,不同地力等條件,選擇適宜樹木成活和生長的樹種,采取選好苗、挖大坑、坐水栽、取客土等方法,爭取澆上兩遍水,確保一次成活保全苗。
水土流失治理區內的山地濕地,通常不被人問津,踏查不在視野之內;治理也不在規劃之列。它面積小,地塊不多,不在路邊,分布又不集中。有的分布在山腳下,有在分布在山間盆地,是牛羊等牲畜的棲息地。按照“宜草則草”的原則,將這一部分濕地種上草栽上花,就可以長期保持“林中之肺”始終處于有呼有吸生機健康狀態。
賓縣采取了在埂子上多樣種植植物,新種植了黃花菜、蘆筍等經濟作物。隨吃隨摘,想賣就賣,當年見效,投勞則得,永不破壞,農民比較喜歡接受。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立即完善工程產權確認,與管理單位辦理交接手續,不能干“無主工程”,不能栽“無主樹”。原則上,地埂、梯田埂上種植的植物,在誰家地塊,其所有權就交由誰所有,并由誰來管護和受益。封禁圍欄所圍的是誰的林地,就由誰擁有圍欄所有權,并由誰管護林地和圍欄。塘壩工程要采取租賃、承包、拍賣等多種形式將產權及管護權,受益權歸其所有。做到“工程有家、樹木有主、草原有力”。
由于小流域面積大,工程分散,每個流域至少要有 2~3名管護人員負責小流域管護。“一管牲畜,二管人;三管工程,四管林”。隨時修復破損工程,隨時扶培傾倒樹木,隨時舉報破壞水土保持案件。認真負責,該管則管,按鄉規民約,該罰則罰,確保工程完好無損。
大多數農戶都是知法、懂法的,但確有極少數人知法犯法,肆意散放牲畜,啃嚼幼小樹木,賤踏水保工程。這對于專業管護人員來說,現實仍是沒有處罰權,處理起這類案件,顯然是蒼白無力。那么就要求立即舉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人員應及時進行酌情執法監督處理。嚴格按照執法程序執罰,處一警百。這樣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①以“一事一議”形式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研究出臺水保工程管護《鄉規民約》。②政府出臺牲畜舍飼圈養,封山育林,禁止毀林開荒等相關文件。③以廣播電視等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水保法》,特別是《水保法》中“處罰”部分要重點宣傳。
水保工程管護相關政策出臺后,隨之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本著創建和諧社會、與民貼心的角度出發,應出實招、出好招,切實解決新政策出臺后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牲畜舍飼圈養后,控制了牲畜破壞水保工程和幼小樹木,但政策應扶持一下農戶建牛舍、買飼料等費用;禁止農戶上山砍柴,解決了亂砍濫伐問題,但政府應鼓勵農戶燒玉米稈,建沼氣池。尚志市則是個典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政府應鼓勵和引導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走向平原,遠離貧窮,奔向富裕,向密集的村鎮轉移。這樣,山里的樹變綠,水變清的日子就會在眼前。縮小城鄉差別,農民脫貧致富的光景就,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