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磊,李 宇
(北安市水務局,黑龍江 北安 164000)
黑龍江省地域廣闊,總面積45.46萬k m2,素有“五山、一崗、四平地”之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石油、木材、煤炭生產基地。水土流失面積約15萬 k m2,占總面積的 33%,水蝕、風蝕、凍融侵蝕都很嚴重,侵蝕模數1 100~3 000t/k m2·a。省內四大流域都普遍存在水土流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都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水土流失面積在1萬h m2以上的縣(市、區)69個,其中 6.7萬h m2以上的縣 23個,3.4~6.7萬h m2的縣 21個。由于認識不足、投入不足、分散經營、執法不嚴等原因,治理任務極其繁重,加之開礦、修路等行業新增水土流失現象不斷發生,更加加重了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務。因此,為了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現象發生,村村通公路建設應配套水土保持方案并付諸實施是必須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黑龍江省土地不是一馬平川,修建國道、省道、通鄉公路、村村通公路,都必然要穿越山地、丘陵、漫川漫崗、河谷平原。公路沿線地勢高低起伏,施工時取土場、公路擴寬路段、改線段都將占用大量的農田和林草地,破壞地表植被可引發新的水土流失;山坡段路基開挖較深,路兩側還要做削坡處理,裸露的坡面和開挖的棄碴將引發新的水土流失;平地和河谷灘地路段,需清除大量的表土、腐殖土、草皮樹根運至指定的棄土場,并需從取土料場挖運大量的客土填筑路基,取土場、棄土場、填方路段兩側邊坡均會發生新的水土流失;新修的公路改變了沿線原有的地貌和坡水流向,坡道上游側坡水集中沿路邊溝下泄,量大流急易沖刷路邊溝和路基,加重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自然因素主要是山地、丘陵、漫崗地形、地表坡度大;黑龍江省高緯高寒屬季節性凍土區,表層黑土經反復凍融,更加松散無黏接力;集中降雨和融雪經流、大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動力。人為因素主要是對水土保持認識和投入不足,修路開礦等生產活動缺少配套的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耕層變薄、地力衰退、糧食產量下降;侵蝕溝增多、蠶食耕地、降低勞動生產率;沖毀路橋、破壞交通、淤積水庫和低洼農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辦法》都規定,“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修建鐵路、公路、水工程、開辦礦山企業、電力企業和其他大中型工業企業,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有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為了遏制新增水土流失,確保公路安全和改善沿線生態環境,依據《水土保持法》修建村村通公路時必須編制并實施水土保持方案。
村村通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應結合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公路設計和施工方案等具體特點,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有針對性的編制。
2.1.1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主體工程即路橋本身。崗坡挖方段:要根據地形和行車要求,合理確定路面縱坡,既要保證行車安全,又要盡量減少開挖工程量;土質路段兩側要設漿砌石路邊溝,防止雨水沖刷路基、邊溝和路兩側山坡泥沙沖向路面;兩側山體要開挖成穩定邊坡,并根據開挖深度、坡度、坡長及山體土質分別采取漿砌石護坡或混凝土網格草皮護坡。平地和河谷灘地填方段:路基兩側土體要修成穩定邊坡,填方高度大于2m時,要采取混凝土網格草皮護坡。為防止洪水沖毀公路,在地形低洼的水線處,要根據上游集水面積,修建相應跨度和孔徑的橋或涵洞,并搞好進水側漿砌石砌護和出水側漿砌石消能防沖保護設施。
2.1.2 取土場水土保持方案
在劃定的取土場周圍要開挖截流溝并在內側筑埂,防止雨水匯集流入取土場;取土前要剝離表層草皮、樹根和腐殖土,并將剝離土集中堆放成高2m,邊坡為 1∶3的土體,坡腳用編織袋裝棄土臨時護砌,防止雨水沖刷流失;開挖土料時盡量形成四周穩定的開挖邊坡;開挖取料結束后,將取土坑四周削成 1∶3穩定邊坡;取土坑底初步整平后,將原堆積的表層腐殖土均勻撒鋪在坑底和邊坡上,坑底栽樹邊坡種草恢復植被。
2.1.3 棄土場水土保持方案
河谷灘地路段、改線路段、擴寬路段,均需清除大量的草皮、樹根和腐殖土,應在公路沿線適當位置設置永久棄土場,棄土應分層堆放,層層壓實。棄土結束時,將土堆頂部整平,邊坡削成 1∶3穩定坡度,土堆頂部造林,四周邊坡種草。
2.1.4 臨時道路、作業區、居住區水土保持方案
村村通公路施工時,需開辟臨時道路、施工作業區和臨時居住區均需占用部分農田、林地、草地等。施工結束后,要將臨時占地按原地貌恢復成農田或林地、草地。
《水土保持法》規定了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原則,即水土保持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產使用。村村通公路工程項目較小,投資較少,點多、線長、面廣,監管難度較大。因此更需要縣領導高度重視,交通、水利、環保等業務主管部門落實監管責任,鄉村領導和農民群眾當做自己的事情、保護自身的利益,要嚴格監督并積極配合施工單位按設計實施水土保持方案,使分布全省的村村通公路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