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偉年,溫存超,肖海燕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探索
覃偉年,溫存超,肖海燕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只有充分發揮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不可替代作用,走特色辦學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文章對辦學特色的內涵、凝練和培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特色;辦學定位
自 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教育部先后批準建立了 2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國 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四分之一強。基于高校合理布局的需要,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不在省會城市、中心城市,少數學校甚至不在地級城市。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新建本科院校,其所在地區普遍存在經濟文化欠發達、交通運輸不暢通、生活環境較艱苦等困難,學校自身也普遍存在基礎條件差、人才穩定難、綜合實力弱等困難。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堅持民族性、地方性,發揮后發優勢,異軍突起,充分發揮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不可替代作用,走出一條特色辦學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路,值得研究和探索。
談大學的辦學特色,不能離開大學的本質屬性,這就是共性的方面,大學的辦學特色更要體現在具有鮮明的個性上。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大學的職能是聯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礎上體現“不同”,此為獨特性[1]。特色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特色的根基在于“本色”。本色是共性,特色是個性,有本色才談得上特色,固“本”才能強“特”。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就是其與身俱來的歷史使命。概括地說,新建本科院校的本色,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把握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明的職能,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貢獻。
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把握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的基礎上,新建本科院校既要完成大學本身的基本職能,又要發揮后發優勢,找準定位,揚長避短,敢于創新,突出特色,努力拓展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要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學科結構、區域資源、文化環境、服務領域及其它內外部條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不是憑空創造,突出特色不是突破本色,而是在保持辦學本色的基礎上突出辦學特色,是辦學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特色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將怪異當特色。不遵循客觀規律、不把握基本規格,就會犯極大的錯誤。
辦學指導思想 (即學校定位和辦學思路)對于學校辦學具有綱領性、導向性、全局性的作用,它集中體現學校領導班子對黨的教育方針的理解、對高等教育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對社會發展趨勢的判斷、對學校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的規劃。因此,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對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辦學定位要注意幾個符合:符合政府對高校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的需求,符合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簡單一句話,就是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認為,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重心要低,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不要盲目追求“高、大、全”(即層次過高、規模過大、學科過全)。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層次定位上不能盲目拔高,應集中精力抓好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在辦學規模定位上要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以及學校在本地區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使學校的辦學規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學科專業定位上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建設和發展特色學科專業。在區域定位上要時刻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地方政府辦的學校,只有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人才,并幫助地方和行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才能獲得地方政府和社會對學校事業的全力支持。
毫無疑問,辦學特色應該符合于辦學定位。有科學準確的辦學定位、有長期豐富的辦學實踐,才能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辦學基礎、辦學條件和歷史淵源,通過“升、并、轉”后所要突出的辦學特色更應體現層次定位、規模定位、學科定位、區域定位的實際要求。所以,只要定位準確,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同樣可以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創出一流的業績,同樣可以在強手如林的高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辦學特色主要應該從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優勢、辦學經驗中來挖掘、總結和凝練。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承擔大學職能、彰顯大學本色,又要區別于中央所屬的綜合性大學,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突出辦學特色;既要傳承其辦學前身的精神和傳統,又要面對新形勢下的競爭與挑戰,開創未來之路。所以辦學特色的凝練不僅要延續其時間發展的軌跡,還要環顧其空間發展的環境。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
(一)向前看。就是要充分準確地理解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客觀地分析社會的發展趨勢,全面認真地審視學校的辦學定位、發展規劃、工作目標、體制機制等是否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向前看”也就是要把握發展方向和發展機遇,要有前瞻性和敏銳性。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面向未來、與時俱進。所以,辦學特色的凝練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來超越和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并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中不斷強化特色。
(二)向后看。就是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從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優勢、辦學經驗中挖掘提煉出影響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價值。成績和經驗不等于特色,但沒有成績和經驗也談不上特色。“向后看”也就是要全面總結歷史和經驗,要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連續漸進的歷史過程,是在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就是特色形成的本源。拋棄優良傳統,也就等于拋棄了本源,使特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而失去了特色。
(三)向外看。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地方經濟社會的環境條件和發展規劃對學校辦學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支持 (資源)。地方高校辦學,一方面要立足學校所處的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依托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物質的和文化的地方資源,另一方面要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方面支撐地方發展。“向外看”也就是要找準學校辦學與地方需求的結合點,要有開放的眼界。每一所地方高校都存在于一個區域之中,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物質文化環境,一所大學要想在這種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與本區域密切結合,良性互動。學校所處的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需求是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挖掘和提煉辦學特色的重要切入點,如西部地區物質條件相對較差,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會更加弘揚;東部沿海地區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開放、靈活的辦學理念就會更加突出;中部地區則會使厚重的人文氣息更加彰顯……總之,大學校園是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系的,其辦學特色的凝練應集中體現其所在區域的文化特征和區域發展需求。
(四)向內看。就是要客觀分析自身基礎和條件,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瞄準發展目標,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向內看”也就是要摸清家底,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每一所大學都是物質形態、組織形態和精神形態的集合體,物質形態是大學的基礎,組織形態是學校正常運轉、實現大學職能的基本保證,精神形態是建立在物質形態和組織形態之上的上層建筑。正是由于每種形態在不同時空下的存在狀態和存在水平的不同組合才造就了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差異和特色,因而,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要凝練辦學特色,就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了解自身在基礎設施、資金源流等物質形態方面的真實狀況,認清組織架構、組織運行等方面的現狀與利弊,掌握自身獨特的大學精神與內涵,在與其他本科院校的對比中細化差距、挖掘潛力、探索出路。
概括地說,就是要從時間 (過去、現在、將來)和空間 (校內、校外)兩個維度來凝練辦學特色。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主要應考慮幾個因素:一是繼承性——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多數地處老、少、邊、山、窮地區,辦學條件艱苦,正是由于長期以來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才求得今天的生長空間,這是學校今后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繼承和發揚。二是民族性——民族地區往往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教職工隊伍與少數民族也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等的挖掘整理、研究開發、綜合利用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三是區域性——地方院校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努力成為地方政府的智囊團、思想庫,努力為地方的支柱產業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成為地方的文化名片。四是資源性——民族地區往往既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又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這些既是學校辦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也是為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提供了寬闊的平臺,更是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重要領域。
河池市 (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地處廣西的西北部,北面與貴州省相鄰,全市土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境內有壯、漢、瑤、仫佬、毛南、苗、侗、水 8個世居民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河池市現轄金城江區、宜州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和 9個縣,其中民族自治縣 5個。2009年全市人口 390多萬人,生產總值 380多億元,財政收入40多億元。
河池學院是 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院坐落在宜州市 (縣級市)。現有在職職工650人,其中專任教師 420人。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 7000多人,生源來自全國 18個省 (區、市)。有 27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工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八大學科。升本以來,通過實施本科教學評估建設“九大工程”(即: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造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信息化建設工程、教學管理與改革工程、教風學風建設工程、辦學特色培育工程),學院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從 2006年至 2008年,學院連續三年組織發動全院干部教師開展了三次“學科專業建設和辦學特色”大調研、大討論。學院領導帶領有關部門和教學單位領導,分頭到區內外高校考察,到河池市政府各部門和各縣 (市、區)調研,到企業、農村、學校走訪,學習各先進高校的辦學經驗,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并結合學院的辦學歷史和現狀進行分析總結。一次次的熱烈討論、一次次的火花碰撞,大家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 2009年1月召開的河池學院第二次教學工作大會上,我們提出了河池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 (即學校定位和辦學思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把握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立足河池,服務地方,面向基層,突出特色,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前面的三個“堅持”,表明了學院的辦學方向、核心理念和發展方式;一個“遵循”和一個“把握”,表明了學校的基本功能。這都是對我國所有高等學校的共同要求,也是對高等學校的本質要求 (也即高校的“本色”)。河池學院作為一所新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對此必須有一個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后面一段話,就是河池學院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
基于這樣的辦學指導思想,我們提出培育河池學院的辦學特色:發揚良好的人文精神,發揮較強的文學教育優勢,發展與地方特色資源相結合的學科專業。
1.良好的人文精神。河池地處老、少、邊、山、窮地區,河池學院是全國少數幾個坐落在縣級市的本科院校之一,辦學條件艱苦。但是,幾十年來,河池學院人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以人為本,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為基層培養和輸送了一批批學得實、下得去、用得上、有作為的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多數在縣 (市)、鄉 (鎮)級工作,創業在基層,成長在基層,很多都已成為縣 (市)、鄉 (鎮)領導干部,成為河池市中小學校的領導和骨干教師。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艱苦的創業實踐,鑄就了“忠誠執著,剛毅厚重、樸實無華、至善和諧”的河池學院精神,這是河池學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2.較強的文學教育優勢。學院所在地宜州市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河池市也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學院長期的辦學積淀,形成了較強的文學教育優勢,尤其是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各種學生文學社團,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畢業生中走出了東西、凡一平等全國知名作家,為母校增色不少,“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已被社會所關注。
3.與地方特色資源相結合的學科專業。河池地處桂西北,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喀斯特地區動植物資源、區域長壽及天然有機資源、特色礦產資源、特色農業資源、水利電力資源等;河池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劉三姐歌謠、壯瑤族銅鼓習俗、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肥套、白褲瑤服飾等。這些既是學院辦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也是為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提供了寬闊的平臺,更是學院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重要領域。
總體來看,第 1點是歷史經驗的提升,屬于宏觀層面;第 2點是現實優勢的發揮,屬于學科專業層面;第 3點是未來發展的前瞻,屬于與地方關系層面。從時間維度上看,過去、現在、將來,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從空間維度上看,點面結合,相得益彰。
辦學特色的文字表述要準確、簡潔、易讀、有沖擊力,以便于理解、便于宣傳。辦學特色的形成,不是靠短期行為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反復認識、反復實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必須從大學的基本職能出發,綜合考慮、反復權衡,挖掘提煉,并在辦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社會認可的辦學特色,才能辦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
一般而言,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正處在辦學特色發掘培育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籌劃、發掘特色內容,要求對過去的辦學歷史進行周密細致的梳理,從辦學歷史中發掘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潛在特色,對現實的辦學成績與優勢進行縝密的思考與篩選,經過可行性分析與論證,確定特色項目,并為之提供條件,為辦學特色的形成作鋪墊,使其盡快成熟。
辦學特色的培育過程,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改革和完善,要對學校長期辦學過程的傳統、優勢、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改革創新,使之更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二是提煉和宣傳,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多角度全方位進行分析,從中找出決定性的因素;宣傳學校特色,對內可使之成為師生員工的普遍共識,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自覺維護它,并使之發揚光大;對外可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有利于樹立學校的品牌和形象。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多樣化的人才必然需要多樣化的學校來培養。“天生我才必有用”,誕生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只要找準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自強不息,勇于開拓,就一定能夠贏得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巨大空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1]王長喜.論大學辦學特色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G64
A
1672-9021(2010)S-0001-04
覃偉年 (1959-),男,廣西融安人,河池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溫存超(1952-),男,廣西宜州人,河池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當代小說與高等教育管理。
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 2008年度重點課題“區域經濟背景下民族地區綜合性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比較研究”(課題編號:2008A26)
2010-06-20
[責任編輯 陽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