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興 沈秀法 鄭明海
(浙江省開化縣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化 324300)
浙江省開化縣食用菌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生產規模已達1.65億袋,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2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群體性菌種質量事故。回顧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值得肯定:一是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到位,菌種生產單位規范生產;二是菌種生產供應相對集中,標準化生產安全可靠;三是技術服務工作到位,菌種質量糾紛少。
1.1 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加強對菌種生產單位的管理 開化縣有11家菌種生產單位,除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具備省定一級種生產資質外,其他10家均為三級菌種生產單位。對此,開化縣農業局開展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嚴把生產資格的審核,杜絕無證生產,保證菌種質量;二是加強菌種生產技術培訓,每年安排一次;三是加強菌種檢疫。從原材料檢驗到培養基配制、合格評定出廠等環節對每個生產單位進行全程檢疫監督。這些舉措既實現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又增強了菌種生產單位的質量安全意識。
1.2 強化生產環節控制,實行菌種規范化生產操作規程 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是開化縣食用菌產業的龍頭,每年生產供應的菌種占全縣用種量的60%,其中金針菇菌種占全縣80%。在過去的20多年規模化菌種生產供應過程中,該公司始終把菌種質量安全作為生命線,通過強化環境設施改造、嚴把質量環節關、實施標準化操作,使菌種質量得到了保證。在浙江省農業廳和開化縣政府的支持下,該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硬件設施較為先進的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單季菌種生產能力已超過120萬瓶。每年對外供應母種500多支,原種3萬多瓶,栽培種150萬瓶,為周邊菌種生產企業和基地菇農提供了優質可靠的種源,對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穩步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該公司重點把握以下三個環節:一是嚴把種源關。種源選擇是菌種生產的基礎和關鍵。該公司長期以來以自繁為主,采用種菇組織分離方式獲得主要種源。在每個菇種的生產季節,深入田間地頭,采集優良品系,選取正處于旺盛生長階段的健壯、無病蟲害的子實體,將其及時移入實驗室進行無菌、脫水處理,作為菌種分離的材料。二是嚴把程序關。程序規范是保證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正當權益的基礎。從原材料的采購、種源的采集到每個生產環節,實現全程臺帳記錄,此舉一方面可有效管理各生產環節,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質量問題追溯。其中菇農的提種臺帳,記錄了每個培養室所提供的菇農名單、提種時間、菌種品名和提種數量,避免菇農因為生產操作不當或者遭受自然災害,把損失原因盲目歸結于菌種質量問題。三是嚴把檢驗關。經檢驗純化的一級種,每批試管種都需進行出菇試驗,綜合評價農藝性狀。一般用上一年推廣的當家品種或有資質的菌種科研機構提供的種源作為試驗對照,每支試管經擴繁轉接60袋,分3組,每組20袋,設2次重復,隨機排列按常規法進行出菇管理,以該品種的標準菌株作為對照,經綜合評價農藝性狀,表現穩定的方可用于生產。
1.3 強化技術服務,切實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跟蹤技術輔導,規范農戶生產操作規程。長期以來,在主產區選派技術人員常年進村駐點,逐戶上門,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生產各環節的規范操作技術,同時在菇農外出生產期間,派出技術骨干奔赴全國各地跟蹤技術輔導,確保規范操作技術落到實處,并將農戶生產成品率、質量、產量和生產檔案登記情況等納入駐村技術人員績效考核內容。同時,開展綜合服務,包括外出菇農的組織建設、辦理車輛通行證,以及食用菌綜合保險等。
2.1 菌種生產設施投資大,菌種銷售效益低 浙江菇老爺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產供應120萬瓶栽培種,所獲利潤僅50萬~70萬元,一次性1000多萬元的投資,一時難以收回,加大了公司運營的壓力。
2.2 食用菌生產未入農業保險,質量安全事故難承當 目前,浙江省食用菌生產保險尚未列入農業保險范圍,經努力,2008年爭取到了開化縣政府對菇農的保險補貼,但菌種生產卻沒有保險公司愿意承保。一旦發生菌種質量安全事故,菌種生產單位難以承擔責任。
3.1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食用菌產業的扶持力度菌種是食用菌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對環境、技術要求高,風險大、效益低。同時,食用菌技術推廣服務單位工作條件差,裝備落后,生活待遇低。因此,加大對菌種生產環節和技術服務單位的扶持,保障菌種科研和生產推廣必需的經費是實現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措施。
3.2 建議將食用菌產業列入農業保險 食用菌是浙江省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成為浙江省部分山區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支柱產業。從業農戶達到40多萬戶,從業人數超過100萬人。但食用菌生產環節多,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將食用菌生產 (包括菌種生產)列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有助于食用菌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3.3 加強技術交流 食用菌產品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要求菌種生產、技術服務單位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以滿足產業變化需求。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應進一步加強對食用菌行業的宣傳及對技術人員的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交流,拓寬基層食用菌工作人員視野,努力提高行業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