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業煬 李承華
(1.南充市蠶業管理總站,四川 南充 637000;2.儀隴縣蠶桑局,四川 儀隴 637640)
為徹底改變蠶桑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高,蠶桑生產零星分散布局的現狀,儀隴縣大力推進蠶桑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抓好業主大戶的培育,蠶桑產業快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大力推廣“分戶栽桑、分戶管桑、集中養蠶”,“以桑入股、按股分紅”,“農民種地、業主養蠶”、“親朋鄉鄰無償流轉”等多種桑園流轉方式,培育蠶桑業主大戶。觀紫鎮楊柳二社湯金明,全家7人,有勞動力4個,自有桑園8畝,通過承包、托管等多種方式流轉桑園96畝,桑園總量達104畝。2009年春夏季小蠶共育95張,收入4275元,春夏季養蠶30張,產繭1090公斤,收入19778元。全年共育177張,收入7965元,養蠶60張,產繭2241公斤,收入42777元。全年純收入達30000余元,勞動力人平收入12685元。
保平鎮采取“大戶獎補、困難戶扶持”的辦法大力培育業主大戶,凡是困難戶給養蠶業主打工優先解決低保指標;凡是年養蠶達到10~100張的,每戶分別獎現金2000~6000元。該鎮三心橋村5社王斌,全家2人,通過承包、托管等多種方式流轉桑園52畝。2009年,春夏秋三季養蠶46張,產繭1656公斤,收入27960元。全年共養蠶56張,產繭1960公斤,收入33220元。全年人平收入11610元。
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各種措施積極培育養蠶業主大戶。五福鎮采取“黨員干部帶頭養、專重大戶集中養、培育業主示范養、一般農戶跟著養”的辦法,培育了年養蠶10張以上的大戶96戶,承包50畝年養蠶100張以上的業主3戶。業主大戶承包的2000余畝桑地全部采用“桑-糧”、“桑-菜”、“桑-經”間作,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50萬余袋,畝桑綜合效益提高了600~800元。銅鼓鄉紅日村黨支部書記張天貴承包桑園52畝,2009年春季養蠶15張,單產達36.2公斤,產繭543公斤,繭款收入9774元;夏季又養蠶13張,在他的帶動下,該村2009年夏季落實蠶種78張,比2008年增養26張,同比增長50%。
張公鎮為了培育業主大戶,積極主動為該鎮繁榮村養蠶業主付元聰(承包桑園150畝)協調貸款8萬元,并由鄉政府貼息一年,新建共育室80平方米,大棚220平方米,購置紙板方格蔟2200片。中壩鄉大頂村支部書記周大江帶頭承包150畝桑園發展蠶桑,鄉政府通過捆綁項目解決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人飲工程解決了養蠶用水問題,為其贈送了養蠶所需的紙板方格蔟。
2009年,縣財政支持年養蠶10張以上,有不低于40平方米且是水泥地面的標準簡易大棚的養蠶大戶,每戶補貼600元;給流轉桑園50畝或年養蠶100張以上的大戶每戶補貼2萬元。度門鎮仁家溝村業主任冬武承租任家溝村桑園面積150畝,合同期20年。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爭取了工程項目5萬余元。通過產業項目的實施,修建了小蠶共育室80平方米,養蠶大棚700多平方米,小雞育雛室60平方米,育雛過渡室350平方米。2009年養蠶60張,產繭2.5噸;飼養土雜雞10000只,養鵝500只;種植訂單蔬菜80畝,牧草50畝,桑枝栽培食用菌1萬袋,實現年總收入50萬元。五福鎮皂桷村養蠶業主劉丙志流轉桑地55畝,政府出資將村閑置的80 m2小學教室改造成共育室交由業主無償使用。本著“政府補貼為輔、業主自建為主”的原則,通過災后重建項目修建了養蠶大棚300 m2,修通了鄉道到業主蠶房長500米的水泥路。2009年春夏養蠶35張,產繭1330公斤,全年養蠶65張,產繭2470公斤,實現收入42000元。
到目前為止,全縣共培育年養蠶10張以上的大戶1028戶,流轉桑園50畝或年養蠶100張以上的業主17戶。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15萬袋,桑地套作與縣中味食品公司簽訂種植榨菜達2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