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
(涼山州蠶業管理局,四川西昌615000)
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新市場機制的建立,針對我州蠶種生產、供應的實際情況,涼山州蠶業管理局在蠶種管理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逐步建立完善的蠶種生產質量管理體系,確保種場的信譽和蠶種質量。杜絕無計劃生產蠶種,避免造成蠶種的供應不足或供應過剩。在生產過程中,主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督促檢查蠶種場做好品種純度、病蠶率、種繭調查、補正檢查、預知檢查、卵質調查各項工作。盡量在生產過程中淘汰不合格蠶種,增加成品合格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抽樣時不得剔選和遺漏。要確保抽樣樣品具有隨機性、代表性,符合送檢要求。做好母蛾干燥處理,母蛾干燥必須配備專用設施,專人管理,防止烘焦和事故發生。干燥母蛾要及時清理捆扎,做好防蟲防鼠工作。及時送檢。
建立并完善種場的蠶種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嚴格執行蠶種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規范化制種,確保蠶種質量。樹立優質品牌意識,提高品牌信譽度,增加市場競爭力,大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形象,獲取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制定了對檢驗人員的培訓計劃并有專人負責實施,不斷提高檢驗人員技術水平和檢驗技能,保證了檢驗工作的準確性。
嚴格按照農業部頒發的行業標準“NY/T327—1997桑蠶一代雜交種檢驗規程”和“NY326-1997家蠶一代雜交種”的規定進行檢驗。
涼山州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站在2007年便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并落實專人負責,制定了質量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確定了檢驗站的質量方針和目標,編寫了質量體系文件,改造了檢種場地,完善了檢種設備,規范了檔案資料管理,強化了人員培訓,經過半年多的試運行,通過不斷改進完善,于2008年5月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派出的評審組現場評審,符合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要求,通過資質認定,在蠶種行業率先實施了標準化檢驗。
對檢驗不合格的蠶種,一律在州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站的監督下就地銷毀,不得調運、入庫、出庫、供應和使用。
加大蠶種市場監管力度,規范蠶種流通秩序。杜絕無計劃盲目引進蠶種,使劣質蠶種充斥市場,給蠶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保護蠶農利益。
凡在我州生產供應的蠶種,必須在包裝上注明生產單位,生產許可證號,品種卵量,生產年季,批次,有效期限等,并貼附蠶種質量合格證。
我州各縣級蠶種供應單位向農民供應普通蠶種實行許可證制度,許可證由省蠶業管理總站統一核發。
經我州運輸進出省的蠶種,必須向省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站申報檢疫或領取調運許可證,交通運輸部門憑檢驗檢疫合格證或者調運許可證辦理承運和領取手續。
隨著2007年我州蠶業發展大會的召開,蠶桑生產即將進入又一輪發展高潮,對蠶種的需求不斷擴大。蠶種質量穩步提高,蠶繭單產也將提高,總產增加;蠶繭質量提高,市場競力增強。加強蠶種管理,必將推動我州蠶業跨越式大發展。
如下三條應對措施:
1、桑樹專用農藥的篩選
目前,著手對桑樹專用農藥的篩選、嚴格管理農藥、科學使用農藥勢在必行。桑園病蟲害防治在統防統治的前提下,堅持春季不用藥或少用藥、夏季長效藥、秋季短效藥,秋后封園藥,一年之中重點打好封園藥。用藥的原則是:在保證蠶座安全的前提下,把農藥打在防治適期上,桑葉寧可有微量的蟲害,蠶兒不可有微量的中毒。具體的方法是:一要有專人負責病蟲害預測預報;二要科學指導使用農藥;三要制定出農藥篩選實驗方案,盡可能篩選出2~3種桑樹專用農藥。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殘留對蠶種生產的為害。
2、原蠶區禁止使用蛻皮激素
過去我們宣傳的禁止使用,實質上是順其自然,多年來蠶農深知添食蛻皮激素的省力化效應,早就偷偷摸摸地全面普及了。據調查:彭城原蠶區2006年春季有90%的原蠶戶添食蛻皮激素,下鄉工作人員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判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只現場查獲了9戶,致使我們的管理非常被動。為了使我們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科學規范。我場購置了能檢測出蛻皮激素含量的分光光度計一臺,在五齡盛食期后逐戶抽樣檢測,凡查出添食蛻皮激素者予以處罰,真正做到禁止使用。
3、推行夏伐桑枝回田技術
桑樹的生長是通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養份和水份生長出新稍和葉片,根據物質轉化的不滅定律,地上部份長出多少枝條和葉片,就需要地下部的供給多少水分和養分。現在每年桑葉采入蠶室被蠶食下排出糞便連同葉柄第二年全部回到了桑園,而夏伐枝條卻白白地丟棄了。據統計,每年全場約有100噸桑枝,相當于每畝桑園平均丟失了2000公斤有機肥,如果能把這筆肥源就地回田,可以預料,全場桑園不出三年,冬季可以不施枯餅肥,春季可以不施尿素,夏季可以少施速效肥。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春季因干旱尿素溶化分解不及時,對家蠶帶來的負面影響。
夏伐桑枝回田的具體方法是:各桑園生產組利用春閑調劑勞動力時,每三行桑樹開深溝一行,待夏伐時,三行枝條就地下溝,空閑后將其覆蓋。來年換行開深溝,三年一輪回,周而復始,良性循環,既廣辟了肥源,又改良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