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明
本技術規程規定了茶葉生產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選擇、規劃,種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蟲和草害防治,茶樹修剪,茶葉采摘和茶樹更新等。
1.基地環境條件 基地環境條件應符合NY5020-2004的要求。土壤pH值4.5~6.5之間,有效土層60cm以上,養分豐富且平衡,0~45cm土層的有機質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鉀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鎂、鋅等元素不缺,地下水位100cm以下,年降水量1 000mm以上,10℃以上積溫>3700℃,常年相對濕度70%以上。
2.基地規劃 基地規劃與建設應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灌溉和機械作業。
3.道路和排灌系統 ①根據基地規模、地形和地貌等條件,設置合理的道路系統,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頭道。大中型茶場以總部為中心,與各區、片、塊有道路相通;規模較小的茶場,設置支道、步道和地頭道。②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做到能蓄能排,有條件的應建立茶園節水灌溉系統。③茶園離公路20m以上。
4.茶苗選擇 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條件和所制茶類的茶樹品種,種苗質量符合GB11767-1989中規定的1、2級標準。
5.茶園生態建設 ①茶園四周或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應營造防護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②集中連片的茶園可適當種植遮蔭樹,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③對缺叢斷行嚴重、覆蓋度低于50%的茶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度。④新建茶園時,坡度大于25℃的茶園應退茶還林還草。
6.完善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農事活動檔案,記載生產過程中如農藥、肥料的使用情況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1.茶園開墾 ①茶園開墾對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②坡度為10~20°的緩坡地應等高開墾,修建內傾等高梯級園地。③開墾深度在40cm以上,在此深度內有明顯障礙層(如硬塥層、網紋層或犁底層)的土壤應破除障礙層。
2.設隔離溝 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
3.條栽種植 采用單條或雙條栽方式種植。種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為主,底肥深度在30~40cm。種植茶苗根頸離土表距離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
1.土壤管理 ①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②采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雜草和作物秸稈等覆蓋材料應未受有毒有害物質污染。③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④幼齡或更新后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控制草害和防止水土流失。⑤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灌溉用水要求符合NY/T5020的要求。
2.施肥 ①根據土壤理化性質、茶樹長勢、預計產量、制茶類型和氣候等條件,確定合理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施肥時間,實施茶園平衡施肥,防止茶園缺肥和過量施肥。②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應配合使用,避免單純使用化學肥料和礦物源肥料,提倡施用茶樹專用肥。③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經無害化處理,有機肥料中污染物質含量應符合允許含量規定。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T227要求。④施用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溝深20cm以上,一般每畝施餅肥或商品有機肥200~400kg或農家有機肥1 000~2 000kg左右,根據土壤條件,配合施用磷肥、鉀肥和其他所需營養。追肥可結合茶樹生長發育規律施用多次,以氮肥為主,在茶葉開采前15~30天開溝施肥,溝深10cm左右,追施氮肥每畝每次施用量(純氮計)不超過15kg,年最高總用量不超過60kg,施肥后及時蓋土。根據茶樹生長狀況,可結合施藥或單獨進行,可使用經農業部登記注冊的專用葉面肥,葉面施肥應在采摘前10天使用。
1.病蟲草害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
2.農業防治 ①在前作是煙草、花生、菜園等植物的地上種茶,要采取措施預防茶苗根結線蟲病的發生。②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應選用對病蟲害等抗性較強的品種。③分批、多次、及時采摘,抑制茶小綠葉蟬、半跗線螨、茶蚜蟲、綠盲蝽、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趨嫩危害的病蟲害;通過修剪控制茶樹高度低于80cm,減輕毒蛾類、蚧類、黑刺粉虱等害蟲的危害,控制螨類的越冬基數。④秋末宜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清除茶園內的枯枝落葉、雜草,或埋入茶行間,減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種群密度,減少病蟲害的來源。⑤加強茶園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茶樹的抗病蟲能力。
3.物理防治 ①人工刮除蚧類蠟殼,摘除蓑蛾類害蟲護囊,捕殺刺蛾類幼蟲,減輕茶毛蟲、茶蠶、蓑蛾類、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②采用頻振殺蟲燈。③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
4.生物防治 ①注意保護和利用茶園中的草蛉、七星瓢蟲、蜘蛛、捕食螨、寄生蜂、食蚜蠅、寄生蠅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②宜使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農藥(BT乳劑等)、動物源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印楝素等)。利用以菌治蟲,用粉虱真菌制劑防治黑刺粉虱,用白僵菌防治茶小綠葉蟬。③從外地引種時,應按規定申請植物檢疫,不得將危險性病蟲草隨種苗帶入。④摘除蓑蛾類害蟲護囊和茶毛蟲塊要注意保護天敵。
5.化學防治 ①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②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應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要求。③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把握防治適期,實行統防統治,提倡合理混用農藥和輪換使用農藥。④嚴格按照GB4285、GB/T832l的要求控制施藥量并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⑤非生產季節宜選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礦物源農藥。⑥茶葉的衛生指標應符合NY5017-2001的要求。
1.修剪方式 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等方法,培養豐產樹冠,復壯樹勢。
2.重修剪和臺刈后 建議使用波爾多液處理枝干,以防制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3.覆蓋度較大的茶園 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
1.適時采摘 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按照茶類采摘要求,適時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 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與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
3.選擇機采 如果條件允許,對發芽整齊、生長勢強、采摘面平整的茶園建議機采。采茶機應使用無鉛汽油和機油,防止污染茶葉、茶樹和土壤。
4.及時運送 采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專用器具盛裝鮮葉。采下的茶葉應及時運抵茶廠,防止鮮葉質變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通聯:四川省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64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