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濟民
(通聯: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溫江區611130)
萵筍是四川省種植面積較大的蔬菜之一,尤其是在四川高海拔地區,因土壤、氣候等特殊條件,萵筍成為適宜當地栽培的主要蔬菜種類。近些年來,隨著四川“三州”(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地區萵筍面積的增加,萵筍霜霉病的發生和危害愈來愈嚴重;加之當地菜農觀念落后,生產條件差,萵筍霜霉病已成為影響當地菜農增產增收的主要病害,嚴重影響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四川高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萵筍栽培以春萵筍為主。鑒于此,本文針對四川高海拔地區萵筍生產現狀,介紹萵筍霜霉病的發生原因、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
萵筍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苗期及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發病后變黃枯死,成年株從植株下部老葉或成熟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發病初期,葉片產生褪綠色斑,邊緣不明顯,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淡黃色病斑。發生嚴重時,病斑相連成片,全株葉片相繼干枯死亡。潮濕時葉片背面產生白色霜狀霉層,有時葉片正面也會產生白色霜狀霉層。
霜霉病病菌喜低溫高濕的環境,溫度范圍1~19℃均可發病,最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是溫度8~17℃,相對濕度90%以上。
1.適宜的環境條件 四川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尤其是春萵筍生長期間,田間相對溫度較高,非常適合霜霉病病菌生長。
2.栽培管理技術落后
(1)萵筍不育苗,土壤不消毒 由于生產觀念落后,缺乏農技人員專業指導等原因,當地菜農在萵筍栽培時不進行育苗,采用直播。眾所周知,蔬菜育苗可提高秧苗質量,培育壯苗可增強抵抗病蟲害能力;育苗地進行土壤消毒可有效殺死土壤殘存病原菌。
(2)平畦(廂)栽培 平畦(廂)栽培時,雨水不能及時有效排除,造成田間水分過多,為萵筍霜霉病發生創造了條件。
(3)栽植密度過大 不同萵筍品種,栽植密度不同,一般以3500~4000株/畝為宜。當地菜農擔心秧苗浪費,以為多栽能多收,致使萵筍栽植密度過大,栽植密度多在每畝5 000株以上,少數高達每畝8 000~10 000株。由于栽植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田間濕度大,導致霜霉病發生嚴重。
3.防治時機不當 蔬菜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當地菜農基本不進行預防,發病嚴重時才打藥,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
4.藥物選擇使用混亂 當地菜農由于專業知識缺乏、技術指導不到位等原因,不能對癥下藥,使用農藥時常常隨意購買,混合使用。
1.栽培管理措施
(1)選擇抗病或輕病品種 萵筍品種多,可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病菌等情況選擇抗病或輕病品種,減少或減輕萵筍霜霉病的發生。
(2)輪作 重發病地塊提倡與非菊科蔬菜或與禾本科作物進行2~3年輪作,以減輕田間病菌。
(3)田園清理 收獲后要及時、徹底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減輕越冬病原。
(4)育苗移栽,高畦(廂)栽培 采用育苗技術,育苗時進行種子消毒,栽植時選壯苗移栽,采用高畦栽培,開溝排水,減少田間水分。
(5)合理密植 要根據萵筍品種特性,合理密植。每畝宜栽3 500~4 000株,防止田間郁蔽,增強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
2.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時要選擇最佳防治時期。根據生產經驗,四川高海拔地區宜在萵筍植株具4~5片真葉時進行噴藥預防。
露地栽培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噴霧防治2~3次,藥劑應交替使用,噴藥時葉面葉背都要噴,以提高藥效。可選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g)、72%克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g)、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g)、40%達科寧懸浮劑600倍液(每畝用藥量165g)、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進行防治。
棚室內還可用粉塵劑或煙劑。發病初期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霜霉清粉劑(每畝用藥量1kg)噴粉。煙劑可用45%百菌清煙劑(每畝用藥量200g),或15%霜霉清煙劑(每畝用藥量250g)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