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秉智
開發馬鈴薯產業,滿足人民生活對馬鈴薯的多元化需求,增加糧食的有效供給,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現糧食供求平衡,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是有效平抑農產品價格、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是我縣今后建設和諧新農村、發展國民經濟的重點。
越西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的東部,由于特殊的立體氣候,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馬鈴薯。2009年年末,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14.6萬畝,占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的31.8%;平均單產1906kg/畝,總產27.835萬t,占全縣總產的42%左右。馬鈴薯是全縣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優勢作物,有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3萬畝國家級馬鈴薯無公害生產基地。有大型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3家,年生產精淀粉3萬t。2009年馬鈴薯產業實現產值1.95億元,助薯農人均增收462元。
1.市場需求潛力大 我國每年需花費10億元人民幣從國外進口馬鈴薯及其加工產品,而且需求量還在不斷攀升。這些市場需求的充分發揮,足以使我縣的馬鈴薯產業取得長足的發展。
2.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選擇 當前,我縣農民基本上還沒有跳出靠種水稻、玉米來實現小幅度增收的怪圈,而依靠水稻、玉米來增加農民收入已經受到嚴重制約。馬鈴薯平均畝產在1906kg左右,按市場價格0.7元/kg計算,畝收入1334元,純收入624元,種馬鈴薯比種水稻、玉米每畝多收入235元、505元;如果馬鈴薯改變傳統耕作模式,采用脫毒馬鈴薯品種,單產產量還存在巨大的趕超空間,畝產量可達3000kg,畝純收入1390元,比種水稻、玉米每畝多收入963元、1240元。
3.生產加工增值效益顯著,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一是農民能增收。平均畝純收入600~650元,高于水稻、玉米等作物。二是企業加工能增值。馬鈴薯深度開發價值高是其它作物所不能比擬的,加工增值潛力巨大,馬鈴薯加工既可富縣又可裕民,完全可以成為全縣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支柱產業。
4.加入WTO后,農產品關稅降低,馬鈴薯受到的沖擊最小 加入WTO后,我國許多農產品的關稅普遍下降了20%~30%,在這一背景下,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日趨減弱,而馬鈴薯卻以其增產潛力大,成本低、市場好等特點顯示出強勁的優勢和發展空間。
1.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優勢條件
(1)國家政策有利,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國家、省、州相繼實施的馬鈴薯產業扶持政策,將給予大力扶持。同時縣委、政府已將馬鈴薯產業發展納入了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并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馬鈴薯產業開發前景廣闊。
(2)地理生態條件優越,馬鈴薯品質好 我縣屬西南馬鈴薯種植區,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多種生態類型的馬鈴薯,是最佳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同時,馬鈴薯主產區生態環境優越,無工業污染,產品生態、安全。
(3)農民有種植習慣,群眾基礎好馬鈴薯是我縣傳統的優勢作物,全縣農民均有種植馬鈴薯的習慣,農民種植積極性高,具備大規模發展馬鈴薯的群眾基礎。
(4)生產適宜區廣泛,增產潛力巨大 一是增加面積潛力大。我縣現有宜農耕地30萬畝,馬鈴薯的推廣潛力可超過6萬畝以上,可新增鮮薯10萬t以上。二是單產增加潛力大。我縣馬鈴薯單產為1906kg/畝,遠遠低于世界水平,只要栽培措施得當,單產提升空間巨大。
(5)技術力量雄厚,推廣有保障越西縣農業局現有技術干部83人,其中高級農藝師8人,農藝(農經)師37人,具有很強的技術力量,能夠全面實施和指導馬鈴薯產業開發。
(6)有龍頭加工企業做后盾 目前,我縣潤鑫、三民、豐年3家馬鈴薯龍頭加工企業已具備年產3萬t淀粉的生產能力,能帶動6000公頃的種植戶。
(7)有充足的市場需求 國內年進口變性淀粉約18萬t,隨著中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和食品行業的興起,對馬鈴薯產品的需求將會更大。
2.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因素
(1)生產基礎條件較差,產量不平衡 主產區交通不便,農田基礎設施缺乏,生產穩定性差,農民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接受、掌握、應用較慢,脫毒種薯生產設施建設滯后,產量差距較大,高的畝產可達3000kg以上,低的不足1500kg。
(2)加工專用型品種比較缺乏 當前,我縣加工專用型品種的引進、推廣步伐較慢,現有品種難以適應加工企業的需要,加工專用型品種嚴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縣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的桎梏。
(3)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不夠,生產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多年來在馬鈴薯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方面投入的經費極少,對馬鈴薯配套栽培技術、貯藏及加工技術等方面缺乏系統研究,加之主產區栽培技術落后,導致技術推廣乏力、馬鈴薯單產水平低下。
(4)良種繁育體系亟待完善 由于長期投入不足,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我縣盡管構建了繁育體系框架,但缺乏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規模生產能力,繁種供種能力不足,生產的前瞻性不夠,生產上普遍以商品薯當作種薯使用,品種退化嚴重。
(5)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產業開發能力較弱 目前我縣優質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規模小,種植零星分散,品質差,加工與原料生產脫節;加工企業實力弱,參與馬鈴薯產業化開發少,在收購馬鈴薯品種時還未能實施優質優價,馬鈴薯產業化程度較低,加工產品主要以淀粉為主,同時輔以少量粉絲,中高端產品全無。
(6)保鮮貯藏技術不過關 據統計,我縣每年至少有10%~15%的馬鈴薯因不良儲運、管理、病理和生理等因素造成腐爛。保鮮貯藏技術方面基本上是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散貯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統籌 馬鈴薯產業化建設是時間跨度長的長期任務,需要多方協調配合工作。要建立馬鈴薯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搞好政府統籌協調,打破條塊分割,變“分割管理”為一體化管理,從人力、財力、技術上給予重點傾斜支持,切實抓好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服務工作,為馬鈴薯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
2.進一步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組織化程度 積極建立健全多種成份、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業中介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經紀人。通過各服務體系來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系列化、專業化的服務,把資源配置、產業發展、經營活動、市場容量統一起來,有效克服盲目的低水平生產、產銷脫節、生產起伏等現實難題。
3.圍繞市場,加大產業開發力度,為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要從政策、信貸、技術、稅收等方面給予馬鈴薯加工企業一定扶持,鼓勵龍頭企業投資商品馬鈴薯產業化建設,以此擴大馬鈴薯的加工比例和規模,增加龍頭企業的產業化帶動能力,推動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同時積極引導加工企業開展技術革新,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延長馬鈴薯加工鏈條,增加馬鈴薯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強市場培育和完善,培育馬鈴薯營銷市場,逐步實現由市場主導向主導市場方向轉變,最終實現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的有效對接。
4.科學種植,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
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以脫毒良種為基礎,以優質化、標準化生產技術為突破口,推廣高壟雙行栽培、配方施肥、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實行“五統一”,狠抓“五良、五改”措施的具體落實。
5.狠抓馬鈴薯良繁體系建設 依托科研和推廣部門,規范我縣脫毒種薯生產技術和種薯質量評價檢測方法,組建種薯質量檢測、認證與監控體系,逐步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良繁體系。
6.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率 依托我縣實施“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這一平臺,開展“農民大培訓、品種大示范、技術大推廣”,加強對農民的知識更新,提高科技入戶率和到田率,均衡馬鈴薯產業區域發展。
7.加強企業與種植戶鏈結的緊密度
通過增加訂單生產,建立“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中的龍頭企業相對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穩固產業鏈,實現產品收購、儲存、加工利用、營銷一體化,促進馬鈴薯生產技術體系的組裝配套,實現企業、農戶、政府的三贏。
8.積極依托科研院校,加大科研研發力度,不斷開展馬鈴薯系列產品開發,創優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通過開發馬鈴薯產業平臺,積極開展與省內外科研院所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成果、信息共享。樹立以科技促進生產經營的理念,不斷研制新產品,增加產品的高附加值,積極進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申請商標,實行包裝上市,提高商品化率,增加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能力。
9.完善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力度 充分整合農發、財政、扶貧等部門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閑散資金投入馬鈴薯產業開發。建立各級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各有側重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功能齊全、統分結合的綜合服務工作格局和縣、農戶、企業多層次參與的投資格局。
10.加大馬鈴薯批發市場建設力度
建設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發揮信息供求、分類分級、包裝、檢疫、配送、貯藏等市場功能作用,形成批發、集貿和零售市場相結合,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場體系。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發揮市場的帶動作用,拓寬商品流通渠道,增加銷量,搞活馬鈴薯市場,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