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淺丘陵地區主要油料作物,在實際生產中,兩季田油菜種植面積占整個油菜面積的75%以上。因此,要搞好淺丘地區油菜生產,就應抓好兩季田油菜的生產。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筆者總結出兩季田油菜高產要抓好開溝排濕、選用優質良種、適時播種、中苗早栽、合理密植、增施硼肥和病蟲草濕綜合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
稻田水分過多,會減少油菜根系對氧的利用,引起植株在形態解剖、生理和代謝過程的各種變化,不能正常生長,使油菜的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排好濕是油菜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不影響水稻產量的情況下,于水稻收獲前5~8天,對下季要栽植油菜的水稻田塊進行排水,做到田塊內無積水。水稻收割后,要及時挖溝排濕,做到邊溝深30cm、寬25cm。大田內實行2m開廂,溝深20cm、溝寬20cm。做到溝溝相通,排水通暢,溝內無積水,讓田土壤水分降到較低的范圍內,適宜油菜生長,為油菜適時早栽提供保證。
選用適宜當地氣候、質優、高產、抗性強的“雙低”雜交油菜品種,如蓉油系列、油研系列、川油系列、蜀雜系列、渝黃系列等品種,未經示范和審定的品種不得使用。每畝大田用種量(采用育苗移栽)為100g。
要選擇土壤肥沃、向陽、排灌方便,前茬為非十字花科蔬菜或花生的地塊作苗床地,每畝大田需苗床地0.15~0.2畝,保證稀播苗壯。根據不同生育期的品種,采用不同的播期,適時早播。播時用1∶2的尿素(現拌現用)或炒熟油菜籽混合均勻撒播,再用清糞水潑濕。同時,苗期要加強水分的管理,以保證植株正常生長。
培育出的苗在移栽時要達到如下標準:苗高20~23cm,胚莖短而粗壯,長2cm以下,粗0.6~0.7cm左右。株型矮壯,葉柄粗短,無紅葉,葉密集叢生不見節,無高腳苗和曲頸苗,支根、細根多,主根直,才有利于抗逆力強,發棵快,長勢旺,分枝結莢多。
苗齡30天左右,就可以對大田進行翻挖,為早栽做好準備。苗齡35天左右,就可進行大田移栽。根據油菜品種、土壤肥力水平、移栽方式、茬口遲早合理確定最佳移栽密度。一般畝栽7500~9500株,可采用40cm×20cm或50cm×25cm雙株栽培規格。移栽時苗要栽直,根要栽正,棵要栽深栽穩。邊起苗邊栽,大小苗分開栽。栽后澆足活棵水,縮短緩苗期。
采用農家肥與無機肥料混合施用,在施用油菜基肥、苗臘肥、薹花肥時,均畝用人畜清糞水30擔對水施用,有利于提高肥效。
大田(肥力中等田)總施肥量每畝折純氮為12.5~15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鉀 8~12kg;其中按總施氮的50%,磷、鉀總量的80%作基肥,氮、磷、鉀比例為1∶0.4~0.5∶0.5~0.8,整個施肥過程為基肥∶苗臘肥∶薹花肥比例為5∶2∶3。每畝底肥施硼砂0.5~0.75kg,在油菜苗期和蕾薹期各噴施0.2%的硼砂溶液,可防治油菜生理性的花而不實,促進千粒重增加,增強抗病能力。
在油菜播種后,畝用殺蟲雙250~300g或90%的晶體敵百蟲50g,加水適量拌米糠1.5kg和玉米粉0.5kg混合成毒餌,對苗床地四周進行堆放(用樹葉蓋好,防下雨,保證藥效持久),防治蟋蟀(叫雞子)在油菜籽剛出時芽吃掉油菜芽,保證出苗整齊。
在油菜苗期,發現菜青蟲、蚜蟲(冬季多數在葉片下面,蚜蟲株率達20%或百株蚜量300頭以上)時,畝用10%吡蟲啉20g或2.5%功夫乳油10~20ml對水及時進行防治,以免蚜蟲刺傷油菜葉片,造成各種病毒的侵入,引起油菜的各種病害。
在油菜的初花期,每畝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0~250g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35~50g等,任選一種藥劑,對水40~50kg均勻噴霧,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藥后5~7天再防治1次。
在油菜生長的各生育階段,應加強對各種雜草的防治,可采用化學除草或人工除草,保證肥源不丟失和雜草不遮陰油菜,以免影響其正常生長。
一般掌握在冬花后25~30天左右,全株2/3角呈黃綠色,主軸基部角果開始呈現枇杷黃色時收獲最好,這就是油菜“黃八成,收十成”,“黃十成,收八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