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是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都能感染,但以妊娠母豬和1月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1987年,該病在美國首次被發現,1996年我國在豬群中分離到藍耳病病毒。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PRRSV變異毒株引起的一種急性高致死性傳染病,病毒致病力強,傳播速度快,豬群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仔豬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育肥豬也可發病死亡。它不僅引起豬群發生嚴重的原發性病原感染,更為嚴重的是還可引起豬的免疫抑制,導致豬群混合或繼發感染其他傳染病。2006年夏季該病在我國一定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流行,給養豬戶帶到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全世界主要養豬國家均有該病存在,已嚴重威脅著全世界的養豬業。
免疫是目前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養豬場都主動為豬進行高致病性藍耳病的預防接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該疫病的蔓延、流行。但是,免疫后依然發病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給養豬場造成很大的損失。經過我們調查發現,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失敗,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因素造成的:
疫苗因素是影響免疫能否成功的基礎。疫苗的質量不合格,疫苗運輸、貯存不當,疫苗超過有效期,疫苗毒株和傳染病毒株血清型不同,滅活疫苗滅活不全,弱毒疫苗毒力返強,疫苗被污染等因素均影響免疫效果。
1.疫苗質量不過關 疫苗的質量是免疫成敗的關鍵。現用的豬藍耳病的疫苗主要有經典毒株滅活苗、高致病性變異毒株滅活菌和弱毒苗,生產廠家有數十家。不同廠家設備水平不一,技術水平不一,生產的疫苗質量也參差不齊。養殖戶如果使用了源頭上沒有保證的疫苗,就會使免疫失敗的機率明顯提高。
2.疫苗運輸、貯藏不當 疫苗的運輸、貯藏是免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如果運輸、貯藏不當會使疫苗質量下降,甚至失效,影響免疫效果。豬藍耳病滅活疫苗應在2~8℃的低溫下避光運輸和保存,低于或高于此溫度范圍都會影響免疫效果。一些銷售商或使用者由于不具備低溫運輸和保存疫苗的條件,致使疫苗在規定的有效期內提前減效或失效,導致免疫失敗。
3.疫苗過期失效 任何一種疫苗都有它的有效期和保存期,即使將疫苗放置在符合要求的條件下保存,它的免疫效價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不少養殖戶在使用疫苗前,對疫苗的外包裝、標簽、批準文號、生產批號、出廠日期、是否破損等不進行認真地檢查,不詳細地閱讀疫苗使用說明書,往往使用過期失效的疫苗,導致免疫失敗。
4.疫苗選擇不當 PRRSV在豬體內持續感染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生變異,產生新的病毒亞種或亞群,新的變異毒株和強毒株的出現,使傳統的經典豬藍耳病疫苗不能有效地抵御這些毒株的攻擊,使免疫失敗。
在第23屆廣東養豬產業博覽會上,一位中國動物疾病控制中心的權威專家就表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對經典毒株和變異毒株都有保護作用,但用經典毒株做的疫苗對新變異的毒株只有部分保護作用。
5.滅活疫苗滅活不徹底 目前多用的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由于滅活苗在生產中滅活不徹底,使疫苗帶毒,毒株在豬體內迅速復制為強毒而導致豬群發病。
6.弱毒疫苗毒力返強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弱毒疫苗才面世不久,由于生產工藝等原因使弱毒苗變為中毒苗或強毒苗,在豬群中造成疫情。
7.疫苗污染 疫苗在生產、運輸、使用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疫苗的污染。
在免疫工作中要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獲得免疫成功。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的制定應建立在對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豬群的種類、生產情況等方面的調查研究以及免疫抗體或母源抗體的監測的基礎之上,制定適合本場特點的免疫程序,不能將書上或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制定免疫程序時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母源抗體的干擾 母源抗體是干擾疫苗免疫最常見的因素。當母源抗體水平高時,常導致仔豬的免疫失敗。科學的免疫程序應該是先進行抗體水平監測,依據抗體水平高低,再確定免疫時機,仔豬一般在母源抗體消失前首免,母源抗體消失后進行二免。如果過早免疫,仔豬不能產生堅強的主動免疫力;過晚免疫,又極易感染發病。
2.免疫干擾 按照免疫程序豬體一般要接種多種疫苗,但兩種疫苗接種的間隔時間不夠,使疫苗之間產生相互干擾甚至相互拮抗,抑制了豬體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降低豬體抵抗力,造成免疫失敗。
3.免疫次數不當 豬藍耳病疫苗接種1次不能獲得終身免疫力,必須多次免疫。一些養豬戶不重視重復免疫,認為免疫1次就萬事大吉,結果達不到應有的免疫效果。
4.免疫間隔時間不當 同一種疫苗經過2次或2次以上的免疫后,所產生的抗體維持時間較長,達到的抗體水平較高。重復免疫的間隔時間是根據抗體的維持時間來確定的,一般最短間隔時間不得少于14天,有的認為免疫次數越多,間隔時間越短越好,結果引起免疫耐受,反而達不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第2次或2次以上免疫接種的份量不得低于前次免疫時的份量。
5.免疫劑量不當 各種疫苗必需按一定的注射劑量使用,才能產生最好的免疫效果。豬藍耳病疫苗應根據豬的大小和疫苗說明書的要求確定相應的劑量,不能大小豬用同一劑量,也不能隨意加大或減少疫苗的用量。
不按操作技術規范進行免疫,是導致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1.注射針頭選擇不當 有的養豬戶常使用短而粗的針頭進行預防注射,注射針孔大而淺,疫苗易注射到脂肪層影響其吸收,同時由于注射孔過大,疫苗易流出,造成注射量不足。
2.器具消毒不當 接種用器具未經消毒、消毒不嚴格、消毒方法不正確或消毒后存放過久,超過了消毒有效期,操作時造成疫苗被污染,影響接種效果。
有的養豬戶疫苗注射一針多豬,這樣反而造成病豬與健康豬之間的交叉感染而引發疫情。
3.疫苗準備不當 疫苗使用前,應恢復至室溫(從冰箱取出后放置2~3小時),注射前應充分搖勻;疫苗啟封后,限當日內用完。
4.接種部位的選擇與消毒不當 藍耳病疫苗一般采用耳后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應用碘酊或75%酒精嚴格消毒。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豬難以保定和飛針注射疫苗,使部位難以準確同時進針尺寸較淺,疫苗沒有注入肌內而是留在脂肪內,失去免疫效果。
5.免疫后觀察、記錄不當 疫苗注射后,豬只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如加強觀察,發現嚴重過敏反應豬后及時用腎上腺素等藥物急救治療,完全可減少損失。很多養豬戶在注射后忽視觀察,導致錯失豬只過敏反應的最佳救治時間。
免疫后還應做好接種記錄,有些養豬戶由于沒有免疫記錄或免疫記錄不完善,常造成漏打或重復注射,也給以后的免疫造成困難。
動物的營養狀況、健康狀況等也影響免疫接種的效果。
1.豬群營養不良 日糧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嚴重不足或比例失調,可影響豬體抗體、淋巴因子的合成而影響免疫效果。
2.豬群處于亞健康狀態 只有健康的豬只免疫后才能產生堅強的保護力,豬只越健康,免疫效果就越好。如果豬只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就會影響其免疫系統的完整性,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3.豬的隱性感染 豬群在接種疫苗前已感染了藍耳病病毒,尚未出現臨床癥狀,接種疫苗后會適得其反,造成豬群發病甚至死亡。
4.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擾 豬只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喘氣病、圓環病毒病、附紅細胞體病等)后,豬體的免疫系統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豬群飼養管理不良,豬舍衛生條件差,豬飼料營養不全面、混雜霉菌、毒素等,免疫期間豬只濫用藥物等都將影響免疫效果。
1.消毒衛生制度不健全 豬場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糞便清除不及時,有害氣體過多,不按時消毒,不及時殺滅蚊蠅,使豬舍及周圍環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應用疫苗接種期間,豬只可能受到病毒、細菌感染,導致抵抗力下降,導致免疫失敗。
2.濫用藥物 有些藥物(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四環素類、磺胺類、皮質激素類等)對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規范地使用這些藥物,可導致機體淋巴細胞減少,致使機體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引起免疫失敗。
3.飼料中的有害物質超標 飼料中的無機鹽含量過高,有害重金屬(如鉛、鎘、汞、砷等)超標,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添加量過大,飼料發霉變質產生的霉菌毒素等都將損害豬只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失敗。
4.無害化處理不到位 豬場沒有無害化處理設施或沒有啟用無害化處理設施,使死豬、病豬及廢棄物亂丟亂拋,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存在及交叉感染。
5.管理不善產生應激 豬群免疫前后,如經歷長途運輸、突然換料、飼喂劣質飼料、打耳標、閹割、高溫、寒冷、潮濕、缺氧、驚嚇、噪音等應激因素的作用,可使豬體內存在較高的皮質激素,而皮質激素對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從而導致豬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
1.野毒早期感染或強毒株感染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在國內的存在范圍相當廣泛,豬場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及變異強毒株隨時威脅著豬群的安全。豬體接種疫苗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而這段時間恰恰是一個潛在的危險期,一旦有野毒入侵或在機體尚未產生抗體之前感染強毒,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造成免疫失敗。
2.豬場選址不當 沒有按照有關要求建豬場,豬場的隔離消毒及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生留下隱患。
總之,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免疫失敗往往不是單方面的因素,它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在查找原因時,要樹立多病因論的觀點,對豬群的疫苗、免疫程序、營養、生理狀況、藥物與毒素、飼養管理與環境等進行深入的調查,對各種資料和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找出主要矛盾,得出客觀科學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