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斌 鄧紅梅 趙 婷
為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從2004年3月以來,國務院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惠農補貼政策,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目標同時實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遂寧市船山區區委、區府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國家糧食直補等惠農補貼,極大地調動了我區廣大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幾年增產,為我區農村社會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來,區委、區府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糧食直補等惠農補貼一系列政策,始終堅持把實施糧食直補等政策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黨中央“以人為本”指示精神的體現,高度重視糧食直補工作,將其納入全區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糧食直補等各項補貼采用“一卡通”將補貼金額及時足額補貼到農戶,確保農民受益。僅2008年我區各項補貼資金達2 092.61萬元,其中糧食直補282萬元,農資化肥綜合補貼1 497.3萬元,玉米良種補貼60萬元,水稻良種補貼131萬元,油菜良種補貼72.61萬元,小麥良種直補50萬元。
我區糧食直補等惠農補貼的主要特點:一是組織領導到位。區府成立了糧食直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和鄉鎮也建立了直補工作領導小組,實施了多部門協調,建立層層負責的直補工作責任制。二是政策宣傳到位。為了讓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了解直補政策,支持直補工作,我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農經網等多種媒體,采取發宣傳單、明白卡、張榜公布等多種形式宣傳直補政策,讓這些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三是政策落實到位。為確保直補政策落實到位,我區按照原來的計稅面積進行補貼,對糧食直補等各項補貼做到了“公平、公正、足額、及時”到位,并采用“一卡通”將補貼資金全部直接補貼到農戶,確保農民購良種和農資之需。四是資金管理到位。為保證糧食直補資金真正落實到戶,防止截留、挪用補貼資金現象的發生,我區嚴格建立了直補資金專戶管理制度,直補財務公開制度,基礎檔案管理制度。補貼資金通過專戶逐級下撥,封閉運行,資金向農戶兌付前,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有關數據在村里張榜公示,發放補貼的有關資料分類建檔,嚴格管理。五是監督檢查到位。我區制定了嚴格的直補工作紀律,各級監察部門和相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對糧食直補實行全過程監督。
1.資金使用受限,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 糧食直補等補貼總資金大,但補貼到農戶每畝僅近100元,資金整體作用發揮不好,政策效果不明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作用不大。我區2008年各種直補貼資金達2 092.61萬元,其中糧食直補每畝14元,農資化肥綜合補貼每畝74元,玉米良種補貼每畝10元,水稻15元/畝,油菜10元/畝。但是由于種子、化肥、農膜等農資漲價因素,幾乎沖平了各項直補資金,許多農戶并未將直補資金用于購買優良品種和擴大糧食生產及增加產量投入上來,而是挪作它用或改善生活上。所以直補政策更多地只是向農民發出了一個國家鼓勵種糧的政策信號,而對促進農民增收效果十分有限。
2.補貼方式不科學,有失公平 一是“黑地”問題。核定種植糧食作物面積工作難度大,無法具體核實面積,糧食直補是按原來計稅面積對農戶進行補貼,但農戶實際種植糧食面積與計稅面積相差較多,不種糧和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戶也享受到了補貼,未真正起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土地有優劣之分。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不同,對社會的貢獻也有所不同,而享受的補貼卻相同。三是由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存在撂荒地現象,而補貼政策按原來計稅面積核定對農戶補貼,撂荒地也享受補貼。四是流轉地補貼對象問題。土地流轉的補貼多數是直接補給出租方,而真正的種糧戶并沒有享受到補貼,不利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五是小麥良種補貼實行品種實物補貼,只有部分農戶受益。我區小麥良種品種補貼50萬資金,只有5個鄉鎮享受到每畝10元的小麥良種品種補貼。由于品種補貼只在部分鄉鎮進行,只有部分種糧農戶受益,而且品種選擇、招投標等運行成本很大。
3.良種補貼并未體現出加快優質高產品種推廣的效果 我區水稻、玉米、油菜良種補貼按種植面積計補方式進行,對促進新品種和科技推廣意義不大,與政策的初衷相悖,不少農戶種植的仍是產量低、品質差的老品種,未達到推廣優新品種的目的。
4.種糧比較效益仍然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提高 我區農戶承包經營土地規模小,地塊零星分散,仍是小而全的自然經濟,很難發揮規模效益。種糧比較效益低,與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產生的經濟效益相比,補貼額度“杯水車薪”,難以提高農戶的種糧積極性。
5.直補工作繁瑣,執行政策成本高
糧食直補涉及面廣,基礎數據統計工作困難,盡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仍難以準確掌握。特別是良種實物直補,從品種選擇到招標再到品種發放到戶,運行成本更高,占直補金額的20%左右。
6.增產與增收兩個目標之間仍然存在沖突 增產與增收是糧食直補政策的兩大目標,但這兩目標之間存在沖突的可能性極大。因為政策一旦對農民種糧行為形成穩定刺激,那么,由于糧食供給量持續增加,糧食價格可能進入新一輪低迷,增產的結果極有可能是農民減收。農民對國家現行糧食直補政策的持續性心存疑慮,一是怕糧食生產多了出現“賣糧難”的問題,由此糧價會大幅跌落影響收益;二是怕政策變了,增加投入得不到預期的收益,不愿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行過多投入。
1.統一認識,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要充分認識到糧食直補等惠農補貼政策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有巨大作用,對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改善黨群、干群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是糧食補貼制度的創新。由于糧食直補涉及面廣、執行部門多,各級政府要成立領導小組,一把手親自抓,多部門協調配合,要明確責任,建立層層負責的直補工作責任制。
2.改革直補資金用途,創造公平公正環境 一是現行直補政策在同一行政區域內,無論耕地好壞、資源優劣均按同一標準補貼,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耕地對產量貢獻的差異性。自然條件好的、土地質量好的,支付的投入遠遠小于條件差的地方,導致單位土地面積投入產出比差別較大。如能把現階段的糧食直補資金用來解決農村共同生產費用,將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極大地縮小土地級差,促進公正競爭,農民從中收益會比糧食直補政策更大。
3.改革補貼方式,提高補貼資金的利用率 一是改按原計稅面積均攤補貼為對種糧農戶實際種植糧食面積、種植大戶、龍頭企主等直接參與糧食生產者進行補貼,有利于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二是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上。一些農村地處偏僻,“行路難”成為導致當地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而且水利設施落后,十年九旱。這些地方農民收入低,勞動力少,所以將直補資金一部分用于改善基礎設施上,更有利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三是用于重大病蟲害防治上。由于現階段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勞動力少,文化素低,對重大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或根本不防治,防治不對路等造成近年來個別地方糧食因病蟲害減產較重,損失慘重。可以將直補資金用于統防統治上,推進公共植保的發展,從而使糧食產量穩產高產。
4.改革良種補貼方式,支持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中央財政應大力支持建設和完善良種選育和技術創新中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撐和品種儲備。地方各級財政應改革現行良種補貼方式,變對農民的補貼為對種子經銷商的補貼。農民需要的良種可統一實行政府招標采購,財政部門只對中標的種子經銷商給予良種補貼,種子企業按政府規定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提供良種。
5.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可利用糧食風險增量基金或支農等資金,實施優勢主導產業直補。對種植豆類、甘薯等小雜糧作物的農戶給予補貼,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提升糧食產業內部素質。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標準農業、加工農業等高效產業的直補,以補貼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種植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加大對種植業基地補貼,壯大龍頭企業,實行訂單種植,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6.糧食直補政策與最低收購價政策并軌操作 糧食直補與最低收購價政策分開操作,加重了財政負重,增加了操作成本。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并軌操作。這樣有最低收購保護價,就能充分調動種糧戶的積極性。
(通聯: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農業局 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