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青
1)生態。國內城市早期的水利工程就是為人類生活服務,較少考慮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a.自然河流的渠道化;b.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近代由于環境問題的惡化,人們逐漸認識到水工河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逐漸引入了生態治河的方法。2)空間。城市河流較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相互滲透,濱河區域除了具備抗洪防汛等基本功能外沒有更多考慮與城市的銜接、濱水空間的利用。3)文化。城市河流沒有成為傳承燦爛傳統文化與體現優秀現代文化的載體。
1)城市的特征:生態環境、景觀格局、歷史文化、植被、物料等。2)河流的基礎條件:如上一級規劃、相關的流域規劃、防洪制約條件及其制約程度、水位的變化、沿河的開發狀況和選址條件等。3)現場踏勘:堤壩的類型、現狀植被等。對于防洪要求較高的河流、要特別注意涉水建(構)筑物的設計及植物配置,并要提交相關水利部門做行洪論證。
1)場所的公共性。要使這條綠帶真正成為市民喜歡的公共場所,成為全體市民的公共財富。
2)功能的多樣性。濱水區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功能,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點線面結合,線——連續不斷地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被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小品、古樹;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
3)水體的可接近性。親水是人的天性。留戀于水天之間,徜徉在余輝之下無疑是心曠神怡的樂事。但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往往面臨潮水、洪水的威脅,設有防洪堤、防洪墻等防洪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可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
4)環境保護與生態化設計。水的質量是濱水區開發的關鍵,很多城市的濱水區開發都是從河道清污、凈化水質開始的。此外,還應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和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保護和突出歷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為本,讓全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和興趣。
此次介紹的三個景點,為某濱河公園改造工程南延伸段東岸的三個景點,三個景點既獨立設置,又相互關聯。景點取名分別為:“平陽古道”“百鳥朝鳳”“學海聽濤”。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濱水景觀的生態化以及地域歷史文化內涵。
創意主題: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濃縮——體現人與自然的緊密相依。
概念:人—水—城。
功能:寓教于樂,休閑娛樂。
手法:象征性,解構與后現代的結合。
特點:時空交錯、令人暢想;幽靜、古樸。
1)城——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象征。《考工計?匠人營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型制,“九經九緯,經涂九軌”;中軸對稱。
具體表現:突出方城中軸四方位城門的概念,以時空交錯的手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分設于四個方位上。正城門位置設迎客長廊,滿足周邊居民的休憩、交流活動。兩側城門位置將鐘鼓樓簡化、提煉,左右分設下沉廣場“晨鐘”“暮鼓”,以示古代人們作息時間的限定;城中以縱橫向各三條道路暗示古城規劃中的“九經九緯”,樹木列植強化道路的方格網空間感,樹下植草坪。探入水中的西端城門以網架結構的燈雕塑結束,暗示未來現代城市的復雜、立體化格局,同時是中軸線的端景。
2)水——人類聚居的必備條件,城市選址往往依山傍水。
古河道暗示城市與河流的關系,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人的生存離不開水。
以卵石鋪裝的“古河道”蜿蜒曲折“穿過”城市,打破規矩的方陣,增添活力。
3)人——人離不開水。人的聚居離不開河流。
河流沖積平原的肥沃土壤是古老傳統農耕的最佳之地,那里是人們種植農作物最好的地方。植物配植:種植五谷,暗示河流沖積平原與人聚居的緊密關系。
4)古驛站——過去的古道途中必有供人休息的驛站,這里結合服務用房設置,并提供小型服務。構景要素:古驛站建筑、幡、磨盤、拴馬樁、竹籬笆、古車馬、青石故道、行為雕塑、密林,且用其來烘托氛圍。
5)巧妙設置現代休閑區:燒烤區域、涉水區。
創意主題:人與自然的對話。
概念:看—聽—唱。
功能:休閑娛樂、寓教于樂、小型觀演。
手法:微地貌塑造、植物配植、空間的開敞與封閉對比,空間高差有別。
特點:舒展、浪漫、融于自然、人與自然親密接觸。
1)看:從不同角度看與被看,看對岸、看鳥、看與白鴿嬉戲的人們、看戲水的人們、看鳥類知識展廊、看中心廣場的標志軟雕塑——飛舞的鳳凰。2)聽:聽大自然中的天籟之聲,鳥語亭,在臺地廣場上休憩,聽空中的鴿哨。3)唱:小劇場——沙灘、涉水區域相結合。沙地上鋪條形青石板作座椅,平時作為休憩、兒童玩耍空間。4)鳥的主題:鳳尾臺地廣場、鳥類知識展廊、鳥語亭、白鴿房。5)景點設計:臺地廣場,重要的點題設計。功能:看與被看。利用微地貌高差變化,塑造一個大尺度的地貌景觀帶;同時滿足人們休閑散步、觀景的平臺,從不同的角度與高度俯瞰公園及對岸風景。6)中心廣場:形態是飄蕩的鳳尾。廣場中心設計百鳥朝鳳膜結構軟雕塑,塑造鳳凰飛舞之勢以及群鳥朝拜之形,結合實際有遮風避雨之用。7)娛樂休閑設計:植物迷宮、沙灘游戲、健身曲道、樹下廣場。
創意主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概念:山—海—舟。
功能:休閑健身、寓教于樂。
手法:欲揚先抑,傳統與現代結合,步移景異,曲徑通幽。
特點:氣勢磅礴。
1)開門見山——摩崖石刻:入口巨石,名人墨寶、古棧道與過街天橋相接;一線天、瀑布。功能:巨石內部中空,可設置管理用房、服務性用房。“勤”——攀巖運動、古棧道。入口廣場地面鋪裝采用鵝卵石,波濤紋理,自然流暢將周圍空間連接為一體。2)海——聽濤臺,設橋與對岸景點相連。3)舟——逆水行舟,遠航之意。景點標志——船:兒童游戲、居民休閑。4)書味軒:讀書品茶,休息娛樂。5)健身活動區:沙灘排球;沙灘迷宮、滑梯;兒童涂鴉墻;街頭籃球;樹下廣場。6)淺水域,釣魚島,海豚灣(一群海豚戲水、追逐的雕塑),要設置深水區域的界限:鯊魚鰭,危險標志。充分考慮涉水區域的安全技術問題。7)燈塔——指路的航標。
通過上述景點案例分析,結合所述設計的要點,為了解決我國河流及其景觀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河流的基礎條件、城市的特征,從城市生活的內容、社會背景、歷史變遷、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中發掘,通過林蔭步行道、植被及景觀小品等將濱水區聯系起來,保持水體岸線的連續性,同時在這條景觀帶上可以結合布置城市空間系統綠地、公園,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形成獨具一格的濱河景觀特色。
[1] [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 何桂珍,查澤駿,董世永.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山地濱水區旅游景觀打造[J].山西建筑,2008,34(3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