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毅 尹國華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無序蔓延、中心區衰落、種族及貧富空間分異、環境惡化、農田減少、自然破壞、傳統喪失等等因素的彼此相互影響,已對社會與城市的良性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大背景下,強調人、自然與環境有機結合和倡導“低碳生活”的“新都市主義”規劃設計思潮已日益高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與向往,特別是人們的居住生活環境,傳統的居住小區由于內部空間缺少變化,規劃設計布局只限于能用、經濟等簡單的使用水準,城市熱島效應嚴重,大面積的硬質鋪裝建設,交通擁擠等等忽略人、建筑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問題已滿足不了現代人的休憩、生活和學習的居住要求,人們更加喜歡強調生活輕松便利、鄰里關系和睦、全力以赴工作、盡情享受與娛樂生活等等新的居住環境。因此,為了提高城市居住區的生活質量,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滿足21世紀我國城市發展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讓廣大城市居民能在更舒適、更優美、更健康的環境中安居樂業,這就需要規劃設計者在規劃與設計居住區時,在充分考慮居住區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創造出一個具有人、建筑與自然環境“三位一體”的新都市主義居住環境。
“新都市主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概念,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總的要求是不僅要重視住宅設計和社區整體規劃,而且注重考慮機會成本、時間成本與居住舒適的結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對環境的破壞、對土地和能源的過度耗費。其宗旨是把生活、工作、購物、娛樂、休閑集中起來,使它們“多位一體”;其本質在于享受生活,享受城市文明發展所帶來的成熟與便利,其精髓是讓城市自然化,讓自然城市化。主張城市文明與自然屬性和諧共存,充分顧及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倡導的是一種快節奏、“低碳生活”、高娛樂的都市“躍動人群”生活模式,生活的品質不僅擁有物質的繁華,而且還是最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活空間。總之,具備自然生態性、經濟性、高品質性等“三性”特征的居住區,都可以稱作“新都市主義居住區”。
與傳統居住區相比,新都市主義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要摒棄傳統模式的單一性,環境規劃設計的相對固定性,特別是針對當前我國城市居住區熱火朝天的建設與改造,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許多房地產開發商拿“新都市主義居住區”為盈利噱頭,在居住區內大肆搞園林景觀綠化,把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簡單的理解為“新都市主義”。其實這是錯誤的,新都市主義居住區的景觀總體規劃主要是建設具有中心城市的自然景觀,結合區內的景觀軸線和道路系統,來解決居民的交通壓力,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功能的分區和建筑的布局,醫院、學校、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等政府配套設施要齊全,一樣都不能少,因為完善的生活配置和商業配套設施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在離家不遠的辦公地方工作,每天不必再起早貪黑奔波于家和單位之間,而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休息、娛樂、學習。同時景觀的設施要提倡人文生態化,要以人的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例如居住區內的廣場要充分考慮受益人群的不同,應設有休閑娛樂廣場、兒童娛樂廣場、老年人娛樂廣場等等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廣場,既要各自獨立又要相互滲透,而且還要具有人文的主題性,在美好而愉快的娛樂環境中鼓勵人們用博愛和進取精神去對待生活。總之,區內任何空間的景觀設計都應該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關注人們所需的各項設施配置的科學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從物質到精神上的追求,減少了現代高樓大廈給人們帶來的孤獨感。
自然環境是人類環境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新都市主義居住區景觀規劃與設計對自然要素的引用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特別是當今高科技、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期望不僅僅是類似“小橋,流水,人家”詩情幽意式的情感慰藉,而是在居住的環境中消除人與高技術之間的情感對立,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所以在規劃居住區時要科學的分析規劃用地的周邊環境,根據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公園環境等等對構成優美居住環境的寶貴景觀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例如樹立在城市之中琳瑯滿目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孤立地坐落在那感覺特別生硬,這就需要設計者積極組織和引進自然景觀要素,用自然的柔性特征“軟化”城市的硬體空間,為城市住宅景觀注入新的生氣與活力。總之,在居住區的空間進行自然景觀的再創造時,要充分考慮和合理運用周邊自然要素,尊重自然,創造一個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們精神生活的居住環境。
新都市主義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在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地形、歷史以及現有的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在景觀塑造的手法方面,既要統一又要富于變化。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質地的變化區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空間序列的組織,營造出空間大小、開合的變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對比,構成有起伏、轉承、高潮的空間環境景觀。同時在主要沿水體、城市軸線、城市交通干道等布置的居住區,要充分處理好鄰里和區之間的關系,既要有大面積的自然景觀、人工景觀的分割,又要有開敞空間的連接,來為人們提供大的合理空間環境,例如各類公園、小塊綠地、球場、住宅綠地等,應該在鄰里內廣泛分布,多元共享。
在規劃與設計新都市主義的居住區時,道路系統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規劃設計的成敗,因為“新都市主義”提倡的是一種快節奏、“低碳生活”、高娛樂的都市“躍動人群”生活模式,要求城市活力的再現與安全在道路系統的設計上不以犧牲通達性和開放性為代價,而且還必須適當考慮小汽車空間,兼顧對步行者空間占有的尊重。因此,在規劃設計時要充分結合城市中心軸線上的地鐵站點和公交車站點,提倡公交與私家車之間的公平競爭,例如沿著商業街加入城市輔道,增加城市道路密度網,讓公交車深入居住區的輔道上,以提高交通安全和內部人員的便捷性,這樣不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同時還可以緩解居住區內部交通壓力。此外在區內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步行道的景觀布置上,盡量不擠占公共空間,并結合區內的道路布局,設計容易認知的優美線型、清晰的道路系統、良好的斷面組織、高雅的路面鋪裝等等造景手法,塑造景觀主題,讓道路充滿人情味與藝術感,引人入勝,創造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視覺畫面,全面體現居住環境的高品質生活。
作為新世紀的景觀規劃設計工作者,在做新都市主義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設計時,除考慮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和享受之外,應該在深刻理解“新都市主義”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通過所在地域的自然情況、設施需求、人文特色來方便現代城市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創造出一個具有人、建筑與自然環境“三位一體”的既合乎潮流又具有人文內涵的高品質生活和空間環境,以滿足現代人對居住環境更高的要求。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 [美]新都市主義協會.新都市主義憲章[M].揚北帆,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 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 曹瑞星.景觀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指導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7] 馬玲萍,海 鈞.淺談居住小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2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