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 蔣園園 高慶
現在城市里的許多小學,一到下午接孩子的時間,馬路上就會聚集著一大堆人,而駕車的市民甚至會在校門口排出近千米的車隊等候孩子放學,成為很奇特的景觀。這樣的城市風景悄然出現在了我們的身邊。
城市小學門前區的這一因市民接送小孩上下學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很自然地把我們引向建筑和城市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通常建筑師對小學門前區的設計往往偏重于校門外觀形象的設計,對門前區場所的使用主體——接送學生的市民,缺少必要的關注,很少考慮這一場地的場所性和人性化需求。以至于造成了如下問題:1)步行接送的市民沒有地方可歇息;2)開車接送的市民沒有適合的停車空間,學校門前區街道便成了臨時的停車場,占道停車侵占城市道路資源,使本已不堪荷載的城市道路更加擁堵難行。
2009年 4月 6號~10號(周一~周五),筆者共向青島市三市區內的76所小學的相關負責人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中關于接送方式的統計共收回38所小學的調研問卷表。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步行接送和開車接送分別占52%和41%,并且有車族中有42%的家庭就是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而買車的。整理資料得出城市小學門前區臨時停車有如下特點。
門前區停放車型主要包括四類,轎車占85%占絕對多數,微型面包車占10%,還有少量市民采用電動車和自行車接送小孩上下學。從地形看,青島市區內道路起伏不平,上下坡眾多并不適合騎自行車,相對來說電動車更受青睞。微型面包車一般價格較為便宜(2萬元~5萬元),且經久耐用相當實惠,并且可坐4人~6人,符合中低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接送小孩上下學較為方便。隨著轎車價格的逐年下降,私人保有量大量增加。據報道,2009年青島市平均每天新增掛牌車輛達500輛之多。
接送市民在門前區延停時間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等候學生放學的時間和門前區交通是否通暢。由于門前區臨時停車位有限,許多市民為了占到一席之位,不惜提前一個小時到達學校。這樣做雖然方便了自己,但是給城市交通造成了更大的阻力。而從市交通指揮中心了解到,學校開學后的城市的交通流量比假期上升有20%之多。15:50~16:20這30 min間普遍是城市各個小學門前區路況最差的時間段,基本上一直處于擁堵狀況,外面的車進不去,里面的車出不來。經統計,車接市民在門前區接送時間段內的平均延停時間為23 min。
隨著小汽車大批量進入個人家庭,停車難、行路難成為困擾城市交通的大難題。目前我國靜態交通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于動態交通基礎設施,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長與城市停車場建設滯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截至2009年底,青島市共擁有各種機動車147萬輛,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長率達22%,而收費停車泊位總量約67 000個,可見目前機動車停車泊位數量缺口非常大。停車泊位的短缺造成了街道的出行不暢,環境惡化,交通安全隱患等問題,阻礙城市的正常運轉。
配建停車場應該是緩解學校臨時停車難的措施之一。小學附近配建停車設施利用率低下,主要原因有三個:1)配建停車設施設計不合理造成了使用不便。例如,很多市民反映有些廣場地下車庫的車道太深,因此大家都不愿到那里停車。2)附近路邊停車的存在會導致配建停車設施利用率大大降低。3)配建停車場缺乏停車標志或標志不明顯,使一些配建停車設施的可達性不強,使泊車者找不到停車場,利用率低下。
從城市交通管理的角度來看,路邊停車場應是路外停車場的補充,然而,小學門前區的路邊臨時停車位需求量在上放學時段大大超出了正常情況下的需求量,成為了路外停車場更重要的停車方式。由于學校內部缺少足夠的停車設施,加上管理控制的力度不夠,迫使機動車違章占道停放。有限的道路被停車占據,使門前區十分緊張的道路資源利用率低下,影響到道路上車輛的正常運行。即使是次干道和支路上也容易產生嚴重的安全問題。
城市小學門前區停車空間的健康運行,需要制定先進完善的停車規范和政策。然而,我國目前能夠較為全面的指導停車場設計和管理的停車規范政策只有兩部:1989年制定的《停車場建設和管理暫行規定》以及1998年制定的《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這兩部規范政策都是多年以前制定的,難免有不完善、操作性差等缺點,難以滿足一些新出現的城市停車問題的需要。
路邊停車是對道路滿足動態交通之后的剩余能力的利用,因此路邊停車場的布局要受到道路條件和交通條件的制約,要保證設置路邊停車場之后道路的通行能力大于通過此路段交通量,確保車流在經過此路段時能保證一定的通行速度。
加強對學校周邊各類停車場收費的統一管理,根據停車的地段、時段、車型、停車設施類型等合理制定收費標準。改變路邊停車場收費低,路外停車場收費高的不合理狀況,提高路邊停車場的收費價格,并縮短累計收費的時段。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混亂占道停車,鼓勵停車進庫,提高路邊停車的周轉率以及路外停車場的利用率,從而達到促進停車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目前,為解決交通擁堵,城市路面寬度不斷加大、停車場面積不斷擴大的處理手法越來越普遍。但是在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的現實國情和節地作為城市建設的長期發展戰略的前提下,任意增大道路用地比例的做法是否合理是我們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近年來私人轎車進入家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也是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但我國如果達到像美國一樣,每戶2輛~3輛車的話,從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角度而言都將是一場災難。走可持續的改進方向,將成為我們的最終選擇。
[1] 吳良鏞.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2]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劉傳江.中國人口老齡化前景與對策專家研討會綜述[J].社會學研究,200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