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劉登 王瑞敏
住宅產業化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一方面住宅需求巨大,勞動力短缺,落后的建筑業不能適應大規模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20世紀50年代后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住宅產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發展住宅產業化的過程中,各國按照各自的特點,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歐洲許多國家采取預制裝配式建造了大量的住宅,并形成了一批完整的住宅建筑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國家為日本(相對人口而言,資源短缺性、氣候與地理環境更為相似,住房情結與人文習俗也頗相近),所以本文選擇日本與中國的產業化現狀進行對比分析。
日本的住宅產業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日本大中城市住宅需求急劇增加,而建筑業又明顯存在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不足的問題。因此為了減少現場工作量和工作人員,縮短工期,對住宅實行部品化、批量化生產,從而使現場施工操作簡單化,提高質量和效率。70年代是日本住宅產業的成熟期,興起一股住宅產業化熱潮,大企業聯合組建集團進入住宅產業,在技術上產生了盒子住宅、單元住宅等多種工業化住宅形式,并且為了保證工業化住宅的質量與功能,設立了工業化住宅質量管理優良工廠認定制度。80年代中期為了提高工業化住宅體系的質量和功能,設立了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制度,采用工業化、產業化方式生產的住宅占竣工住宅總數的15%~20%,住宅的質量和性能明顯提高。到90年代采用工業化、產業化方式生產的住宅占竣工住宅總數的25%~28%。2000年以后,日本開始注重長壽命產業化住宅的建設,提出了百年住屋計劃,對自身的產業化程度進行分類,先后有預制、機械化、自動化、機器人等。
201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45%,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31.5%。由于傳統體制的影響,住宅產業總體仍處于粗放型、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1)各利益相關者對住宅產業化認識不足。2)非標準化生產帶來諸多弊端。3)科技貢獻率不高。4)住宅部品生產無法滿足建筑體系集成要求。5)住宅建筑體系無法滿足建筑工業化要求。
針對目前房地產開發商等對住宅產業化不感興趣的現狀,政府推進住宅產業化的力度不應僅停留在號召、出臺幾條相關的意見以及號召專家研討等上面。推進住宅產業化,由于加大了科技含量,完善了住宅功能,可能會增加成本,這也是開發商所顧慮的因素之一。政府對住宅產業化的支持要落實到稅收等具體問題上,對率先進行住宅產業化的企業要優先扶持,給開發成品房的開發商和施工企業的稅收減免政策待遇,如減免營業稅等,并促成開發商和有能力的部品供應商之間的合作,對住宅產業化的部品體系、建筑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給予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才能對住宅產業化的推進工作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
標準化體系的建立是住宅產業化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很難降低成本,降低資源消耗,住宅產業化無從談起。標準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模數制度。建筑模數是選定的標準尺度單位,作為建筑空間、建筑構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關設備尺寸相互協調中的增值單位。由于建筑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構配件生產廠家往往是各自獨立的企業,甚至可能不屬于同一地區、同一行業,為協調建筑設計、施工和構配件生產之間的尺度關系,達到簡化構件類型、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必須利用建筑模數來約束和協調建筑的尺度關系。我們目前首先應該大力推廣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一步就是按照模數協調的原則,積極開發標準化的住宅部品和構配件,為工業化住宅體系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1)住宅部品定型設計。住宅部品是住宅某部位具有規定功能的一個獨立單元,是住宅予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對住宅產業化的推進工作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我們應該按照模數協調的原則,積極開發標準化的住宅部品,為工業化住宅體系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2)建立健全部品和構配件的推薦制度。為了適應建筑工業化的要求,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建筑部品和構配件的生產應該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并向通用化發展,這一點可以通過部品舉薦制度來逐步實現。建立住宅部品目錄編制公示制度,成立了住宅部品標準委員會,通過開展住宅部品選用、征集、推廣工作提升住宅品質與性能。通過建立住宅部品和構配件的淘汰、認證和推薦制度,可以逐步廢棄現有的不符合模數的產品,推動產品的更新換代,使住宅的上下游產品向著標準化和通用化發展,確保部品和構配件的先進性。
長期以來,多層磚混住宅占據著我國住宅市場的主導地位,近幾年來,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有取而代之的勢頭,鋼結構和輕鋼結構也正在逐步興起。我們應該盡量摒棄手工勞動為主的磚混結構體系,積極推廣使用適合建筑工業化的輕型建筑結構體系,如框架異型柱結構、鋼結構、剪力墻結構等,既減輕了結構的自重,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又為新型墻體材料的應用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住宅的集成化生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裝修的要求越來越高。推進住宅裝修一次到位的成品房,集團采購,既做到貨真價廉,大批量集中生產,大大縮短現場施工時間,做到省時快捷,又能選用成品線上完成的產品,取締了馬路施工游擊隊的市場,保障了工程質量。住宅裝修一體化,用建筑裝修一體化取代零星的、離散的裝修,有利于人們盡早摒棄舊有的裝修方式,去開辟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化住宅裝修道路,這就是住宅建筑裝修一體化之路。其本質是用科技密集型的規模化工業生產取代勞動密集型的粗放的手工業生產,促進了住宅裝修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了住宅裝修的檔次和水平。而這種工業化裝修開辟了住宅產業化的新領域。
進入新世紀以后,國家已陸續建立了天津鋼筋混凝土住宅建筑體系、北新建材輕鋼結構住宅建筑體系示范基地和青島海爾住宅設備設施基地等四個示范基地。數量太少,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示范作用薄弱。必須狠抓試點、示范工程,以點帶面,廣為宣傳,推出一批特色各異的示范基地,有關單位要在規劃、設計、部品選用、施工等各個環節精心組織,確保工程在建設質量、環境、新技術和新材料應用等方面的示范效果。充分發揮產業基地研發、集約供應和推廣作用,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技術創新水平高,產業關聯度強的住宅產業群體,加快住宅技術、部品的更新換代步伐。僅僅組建單一的示范基地已滿足不了住宅產業化的要求,還應該扶持和引導一批住宅產業集團的發展,造就一批新型的住宅產業基地。為此,引導和扶持一批以房地產開發為龍頭,從事住宅及其部件、配件的研究、開發、設計和各種材料部品的生產企業,是加快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這些企業應成為房地產業的支柱和骨干,具有產業現代化綜合體的優勢,它們不僅在近期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而且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為開發新的市場領域超前做好準備。要積極鼓勵這些企業集團參與到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的建設,并在技術上予以引導,政策上予以支持、培育,以系列化新型住宅產品生產為主導,從事住宅產品和技術的研究、試驗、開發、推廣的住宅產業現代化基地。
住宅產業化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證住宅性能除了依靠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外,主要依賴于科技進步。全國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設計單位要利用自己的科研、技術優勢,加強住宅技術保障體系、建筑體系、部品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住宅性能認定體系以及建筑節能、節水、節地、環境保護、智能化、住宅一次裝修到位等經濟、政策、技術的研究,鼓勵和引導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術的研究開發,推進技術創新和成套技術集成的應用,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新工藝)技術的應用,使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形成全社會重視、支持住宅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我國的住宅建設量大面廣,推行住宅產業化有廣闊的前景,可借鑒瑞典、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加快研究制定我國有關的住宅產業現代化政策,要加強和完善與住宅相關的標準規范體系,當務之急是要抓緊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的論證修改工作,爭取盡快頒布實施,以便于設計、施工、生產企業協調行動,全面實現尺寸配合,從而取得功能和效益的最優化。鑒于日本等國的優良部品認定制度對提高日本住宅質量,降低成本所起的關鍵作用,我國應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特點,建立中國住宅部品的評定和市場準入制度,并納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只有積極推進住宅產業化,才能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住房需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Wei Pan,Alistair G.F.Gibb,Andrew R.J.Dainty.Leading UK Housebuilders' uti-lization of site construction methods[J].Building Research&information,2008(5):36.
[2]李忠富.住宅產業化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Roger-Bruno Richard.Industrialised building systems:reproduction before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442-451.
[4]童悅仲.以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為目標,推動住宅產業現代化[A].中國住宅發展趨勢論壇[C].2006.
[5]吳東航,章林偉,小見康夫.日本住宅建設與產業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6]李忠富.住宅產業化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