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輝 李 秀 王愛萍
河南是歷史悠久的中原大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居住遺址和建筑,都生動的表現出高超的技術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現存的民居實物中,豫北的石頭房、豫東的四合院、豫南的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及豫西的窯洞,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區的民居建筑特色和豐富的類型。其中,豫西的窯洞民居有很多獨特性,其中下沉式窯洞民居是全國獨有的。
窯洞民居是河南民居建筑第二大的居住形式,主要分布在鄭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黃河兩岸:鞏縣、偃師、洛陽、新安、滎陽、三門峽、靈寶等地區,面積1萬多平方千米,這一帶黃土厚度在50m~100m之間。豫西是黃土東南延伸的末端,同黃土高原其他地區如陜北、甘肅比,豫西黃土層較薄。窯洞的挖建是依靠黃土層的壁立性強的特點,而這種壁立性要依靠黃土的粘聚性和黃土層的厚度,因為黃土層堆積自上而下愈深,孔隙度愈小,干容重愈大,愈加密實,強度愈高。豫西地區降水量相對較大,黃土層雖不厚,但黃土表層土壤密度大,孔隙相對小,另外,這里的粘黃土顆粒較細,土質粘度高,粘聚力強。豫西地區居民們充分發揮本地黃土的這些特點,建造自己的窯洞,具有鮮明的特點,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居民們通過新技術改造窯洞和生活環境使其符合農民現代生活需要,并結合瓦房建筑創造窯洞新形式,展示了窯洞新的生命力和不斷發展的美好前景。
1.2.1 靠崖窯
建窯的選址選擇在土質穩定,土崖壁高度適當,水源方便,便于排水而受洪水威脅小、南向的地方,這樣有利采光,有利于避免如冬季的東北風等的侵襲,另外要考慮視野開闊且交通方便,為實現這些要求,村民們一般會在沖溝的一側,當然首選向陽的一側,將黃土堆積的邊緣整修,砌成略向內傾斜的崖面,崖面即俗稱的“窯臉”,高于10m要砌成臺階形,以保持土體的穩定。豫西窯洞的崖窯在開挖時都預留有窯前建房的位置。窯房結合才被當地居民認為完整的宅院。所以傳統的靠山窯的典型布局應是窯房一體構成的完整。
傳統的窯房結合而成的靠山窯民居是按中國傳統的對稱、封閉、嚴謹的四合院空間序列的布局。鞏縣和滎陽的靠山窯民居多為典型的一組三孔窯洞式,窯洞的平面近似長方形,越向內愈寬大,剖面也同樣處理,這樣的結果是空間愈向里越大,以爭取洞內有較寬闊的內部使用空間,并使用視覺矯正措施,自洞口內避免產生窯頂下墜和愈內愈窄的視覺效果。中間一孔為主窯,其各部分尺度略大些,內部空間利用安排周到,構造上更為堅固。
1.2.2 下沉式窯洞
下沉式窯洞又稱地坑院或天井院,在鞏縣西南地區及與其相連的洛陽東部地區,這一帶可以方便地利用的山坡、溝壁較少,而是地勢相對較平緩的丘陵,地表層屬蘭黃土,堆積較薄,約在5 m。因此,在深10m的淺土層中挖掘窯洞即是離石黃土層(黃土層的地層名稱,深黃褐色,大孔較少,較密實,堅硬),易于遇到礓石層使窯洞堅固實用,是地坑院窯洞分布普及的地區。地坑院挖建的最大問題是土方工程較大,不像挖靠山崖窯將砌下的土很方便地填入就近的溝壩里,并能順便平整出較大一塊場地來,挖建地坑院必須將土全部移走。下沉式窯洞是豫西特有的民居形式,是“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
1.3.1 窯院式民居的形態適應性
窯洞民居注重與自然的相輔相成,相伴相生,因地制宜,隨坡就勢,崇尚風水,摹擬自然。這些民居點綴了自然,圍聚了村落,構筑了村民生活、勞作、交往的社群聚落。在空間形態上表現為內與外、虛與實、動與靜、高與低的相輔相成和辯證轉化,適應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
1.3.2 窯院式民居的生態適應性
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生態意義,在于它盡可能地順應自然,或者雖改造自然但加以補償。中國傳統思想哲學“天人合一”的觀念對喬莊民居、聚落的營造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觀念影響下,民居聚落的營建,一般都采取尊重自然的態度,而且很少大興土木改變現狀,因此傳統民居一般都顯現出因地制宜,因山就勢,并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的特點。
1.3.3 中國民居的“情態適應性”
民居聚落環境和民居建筑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充滿著人情味和有著宜人的尺度,它更多地表現為精神層次上的東西,然而又依附于實實在在的環境和建筑之中。情態方面的雅俗兼備,是指傳統鄉土民居既滲透了鄉民大眾的民俗之情——家族情、鄉土情、鄰里情,又有不同程度的“禮”的層次。
1)與氣候相適應。中國中西部地區氣候類型多為冬冷夏熱型和冬季嚴寒型。作為民居的圍護,解決保溫和防風是其主要目標。墻體不易返潮,即使有水分進入,也容易散發出去。圍護有一定的可呼吸性能,可以動態調整室內的空氣濕度和溫度,從而改善生活環境,即“冬暖夏涼”,這是我們今天現代化建筑動用大量設備和消耗才能實現的目標,窯洞建筑用簡單而經濟的方法很輕松就基本實現了。另外,還有相當好的隔聲和防風滲透性能。2)建造經濟。無論是窯洞還是承重的生土墻,基本上不需(或很少)外購建筑材料,民居建設所需的大量圍護材料,不僅要價廉,還要容易得到,隨處就近。其價值則在于它對于中西部自然和經濟條件的適應和它所提供的便利,這使它能在幾千年以來始終都能生生不息。3)對心理要求的適應。窯洞和厚重的土墻,都能給人安全、結實、穩定和溫暖的感覺。窯洞建筑的封閉外形,較小的門窗,幽暗的內部光線,混沌未開的拙樸空間都能讓人產生洞穴式的聯想和暗示,可以保護人們的安全。4)可循環性和生態性。窯洞建筑誕生于自然環境,使用中無需過多的能源、設備和材料支持。不管它們是修建在山坡上,不占良田好土,還是像地坑院修建在地面以下,而讓出地面活動空間,它們都能有效抑制著建造和使用者的建筑消費欲望,從而為子孫后代留下有力的生存條件、資源和空間。它們不會過多增加環境負荷,自身產生的方式又相當自然、有機,并能與其他動物、植物同生共息。
在村鎮住宅的規劃設計中,不能簡單地跟從城市住宅的發展模式。丘陵地區的窯居式建筑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增加窯洞的安全性,改善窯洞過去平面布局的缺點,增強平面布局的靈活性,通過窯洞深處設置天井來改善窯洞的通風和采光。各地傳統民居體現的鄉土情、家族情、鄰里情,可以通過公共交往空間的建筑小品等來實現,滿足村民對過去生活居住環境的懷舊情感,體現出一定的鄉土風和地域情。新時期的村鎮住宅的規劃設計中,不應出現“千村一面,缺乏地域性”的局面。
當厭倦了鋼筋水泥叢林般的都市建筑,建筑師們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黃土高坡上的窯洞民居,投向漠漠黃沙中的埃及金字塔,投向黑非洲烈日下的泥土寺廟……于是,一種全新的建筑概念應運而生,那便是——覆土建筑(Earth Shelter Architecture)。
覆土建筑維持生態平衡的優勢:1)節能。2)用地經濟。3)保護周圍建筑文脈。
目前,豫西窯洞的損壞情況令人堪憂。以洛陽市邙山鄉冢頭村為例,全村均為下沉式窯院。20世紀80年代,村里還有窯院100多戶,到2005年初,保存完好的僅剩下2戶。日本、瑞士等國的學者和聯合國的官員也到過這個村莊。就是這樣屢屢接待外國朋友的村莊,目前也僅僅剩下了兩戶,并且里邊已無人居住。隨著近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窯洞居住者越來越少,致使其坍塌、損壞、填埋情況日趨嚴重。
1)根據不同情況對豫西現有窯院保存現狀進行專項研究,開展對豫西窯院的普查和登記,盡快將其整體列入文化遺產和重點保護名錄。2)通過有效宣傳引起社會關注和有關部門的進一步重視,利用各種途徑獲得保護資金。3)“新農村”民居建設應重視對窯洞民居的保護性科技投入。4)進行有組織的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讓窯院在河南旅游業中成為豫西民俗文化旅游的亮點。
豫西窯院與其居民的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和民俗事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全面生動地反映和描述當地民俗文化特色,也可成為河南省重要的旅游產業資源。近年來,豫西窯院開始受到旅游業的關注,如三門峽地區的一些村落已把窯洞當成旅游景點。對窯院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旅游產業,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1]潘聰林,韋亞平.河南傳統民居建筑初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0.
[2]胡云杰,陳 紅.豫西傳統窯院式民居適應性探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8):47-48.
[3]張曉謙.營造生態城市的捷徑之建筑覆土[J].山西建筑,2007,33(9):38-39.
[4]豫西窯院文化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研究初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26(4):6-7.
[5]鄭 青.陜縣地坑窯的空間及裝飾特點分析[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研討會[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