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紅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如今,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基礎經濟模式的“低碳經濟”已悄然而至,也必將在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應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建筑工程對低碳經濟的影響。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戶。從建材的生產、運輸到造房子過程中建造、維修、拆除,以及住宅運行過程中照明、采暖、使用家用電器,都消耗大量能源。資料顯示,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預計到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將占社會總能耗的40%,成為第一能耗大戶。據測算,如果將房屋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折算為碳排放,新建1m2的建筑就要排放約0.8 t二氧化碳,按照我國當前每年新建20億m2房屋計算,相當于每年增加碳排放16億t。整個建筑業的碳排放量幾乎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遠遠高于交通運輸和工業領域。每年竣工面積達7億m2以上的房地產業,無疑又是建筑業中碳排放的大戶。
2)建筑工程低碳減排對低碳經濟的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建筑節能不能只在“節流”上下功夫,“開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太陽能、地熱(水)能源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成為建筑節能的新方式。當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光電、核能等產業被視為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并得到艱難推廣時,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成為民間普及率最高的新能源產業,已從城市普及到廣大農村,從家庭單機發展到公共場館的大型熱水工程。一排排太陽能熱水器成為中國屋頂上的一大特色,正是這些附著在建筑物上的機器,為中國的節能減排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構建低碳發展產業。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并將其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強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的出口政策,努力開發和生產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低碳化。2)發展壯大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將減量化放在優先位置,減量化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推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由于我國發展階段和工業能耗所占比例較大,所以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工業節能上,持續推進節能減排,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核,切實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農林剩余物可綜合利用作為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原料,減輕焚燒對城市和機場周邊的環境污染;加快太陽能和沼氣技術的推廣普及,既增加農村能源供應,又改善農民的衛生狀況,保障食品安全。3)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鑒國際經驗,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4)積極鼓勵技術創新,鼓勵低碳友好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1)減少建筑材料生產的耗能。通常人們所講建材行業的產業,是指水泥、陶瓷、玻璃、墻體材料四大方面的制造和應用。在水泥方面,提高水泥的強度,使工程少用水泥,減少原材料的消耗。開發節能工藝和裝備、工業廢棄物、資源化的高效利用新技術,使水泥生產走向綠色化。玻璃方面準備研究浮法玻璃生產的全氧燃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在玻璃窯的余熱發電和提高現在浮法玻璃的質量方面,開展研發工作。陶瓷方面,研究薄型陶瓷磚,目前建材中用到的磚都較厚,重量也重,消耗的原材料也多,并且現在燒陶瓷的粘土也日益減少,燒這種薄型陶瓷磚既能節約原材料,又能減少能源消耗。對于墻體材料,用大量的工業廢棄物燒制能夠取消外保溫的高效保溫砌塊,用于節能要求65%的墻體材料,這些技術和產品有市場需求,符合國家墻體節能的要求。總之,高效利用大量的工業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對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效的,這樣既能夠保證國家的建設正常運行,又可以盡可能的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從綠色的角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也就是要盡量的減少原燃料的使用,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同時又不能降低性能,而是要提高和改善性能、減少排放、減少污染。2)減少日常使用耗能。據國家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節能建筑屋頂保溫能力約為非節能建筑的1.5倍~2.6倍,外墻保溫能力約為非節能建筑的2倍~3倍,窗戶保溫能力約為非節能建筑的1.3倍~1.6倍,減少1 kg裝修用鋼材,可節能約0.74 kg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9 kg;節約 1 m2的建筑陶瓷,可節能約6 kg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5.4 kg。所以從日常生活的小處做起,節約一點一滴能源,每位公民都樹立這樣的觀念,積少成多。3)利用可再生能力對低碳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和應用。在進行建材及其構件設計時必須有新的設計思想。要建立新型增強混凝土構件長壽命與再生循環相互兼容的總體壽命設計及其相關技術。還必須從兼顧材料科學和建筑工程學的觀點,選用合理的建筑材料及構件,并采用新的建筑技術。可持續發展的材料追求的不僅是良好的使用性能,而且從材料的制造、使用、廢棄直至再生利用的整個壽命周期中,必須具備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共存性、舒適性,對資源、能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影響小,再生資源利用率高,或可降解使用的具有優異使用性能的新型材料。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還涉及處理成本、機械設備、工藝流程等技術經濟問題。目前,與新材料相比,再生材料有價格高、現場通用性差等問題,綜合利用時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一定要從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成本效益的綜合分析,并確定再生利用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
總之,建筑節能減排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需要每個公民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不用降低生活質量,輕輕松松為減緩氣候變化做貢獻。
[1]李 倩,孔 剛.建筑節能勢在必行[J].山西建筑,2008,34(28):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