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力克木?艾買提
水利樞紐工程項目一般投資大、建設周期較長、工程地處經濟較落后的野外,以工程建設作為基本任務的項目管理,其具體目標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在限定的資源(如資金、勞動力、設備材料等)條件下,以盡可能快的進度、盡可能低的費用圓滿完成項目任務。為順利完成一個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的建設任務,實現預定的工程建設目標,必須時時留意工程進度的細節,不僅了解水源地勘測情況,還可以深入到參與項目建設的人員中去,要能夠預見一切未來的發展。根據項目任務書、技術設計和計劃文件、合同文件,敏銳的把握人員、材料、機械的變化。站在進度的前沿,隨時留意項目進度的變化和需要,適時靈活的調整項目的管理方式。進行節點(階段性目標)的獎勵和懲罰,包括項目進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環境保護等各方面。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目標體系的理想狀態是同時達到最少的投資、最高的質量和最快的進度,但這只能是一種理想的要求,實際很難實現。因此,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要從三大目標入手,即項目任務書、技術設計和計劃文件、合同文件,它們在整個項目管理體系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統一體,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變化,都勢必引起另外兩個目標的變化,例如一個追求進度最快的項目,必然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所以項目建設的獎懲應追求三大目標之間的優化和平衡。獎懲在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策劃、設計、計劃的過程是由總體到具體,由簡單到詳細的過程。因此,在工程項目獎懲時,必須將三大目標分解落實到具體的各個項目單元(子項目、活動)上,這樣才能保證目標的實現,形成一個控制體系。項目建設的獎懲必須保證三大目標結構關系的均衡性和合理性,任何強調最短工期、最高質量、最低成本都是片面的。
在項目成本分析時,項目管理人員首先在確定勞務費基礎上,與實際中發生的獎勵與懲罰費用相結合,再與計劃人工費用相比較,把人工費按分部分項工程劃分后進行對比,從而確定了人工費對比分析差異。在材料使用中主要考察周轉材料和主要材料的費用,分析費用變動的原因,從而對項目管理工作做出分析與評價。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者,為順利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的建設任務,達到一定的目的,應該進行節點(進度、質量、文明施工)獎勵和懲罰,獎勵是從正面肯定一個工程施工項目負責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協調能力、管理能力,起到鼓勵和指明方向的作用。懲罰是從反面否定一個項目施工負責人的行動,工作不積極、主動性差、沒有創造性、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差、學習表現不好,起到制止的作用。江澤民同志指出:“為了愛護干部,黨組織要抓好對干部的經常教育、管理和監督,發現干部有缺點毛病,要及時指出,進行幫助,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警醒一個人,教育一大片,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根據“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為了教育項目施工單位人員,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業主有必要對項目施工人員進行獎勵和懲罰,是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把工程項目建設好,促進施工工作人員工作的有效措施。業主應該正確的運用獎勵和懲罰方法,在工作中積極發揚他們的作用,才能作好施工工作人員的工作,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水利樞紐工程施工地點一般在遠離城鎮、交通和通訊設施不便、生活條件差等地點進行,在施工中容易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給工程項目工作帶來了諸多矛盾,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做好項目施工工作,繼續發揮我們的管理優勢,優化項目施工結構,對施工單位進行獎勵和懲罰,是工程施工項目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但不能濫用,用科學領導方法,要根據事實情況分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獎勵和懲罰,其條件是:
1)獎勵和懲罰要力求公正,褒貶都不能偏心,不要想獎勵誰就獎勵誰,想懲罰誰就懲罰誰;獎勵和懲罰的內容要同事實相符,實事求是。要有求實、公開的獎勵和懲罰措施。
2)獎勵和懲罰在“一流作風、一流管理、一流施工、一流質量、一流形象、一流監督、一流效益、一流環境”中進行。
3)獎勵和懲罰要同時進行,有獎勵亦應有懲罰。
4)獎勵和懲罰都要適當,恰到好處,過分的獎勵,容易使人產生傲氣,從而脫離群眾,過分的懲罰,又易造成自卑心態,自暴自棄。
5)獎勵和懲罰是以施工人員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為原則,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一個施工單位表現如何,施工質量、進度如何,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打破傳統的短時間、小范圍、臨時性、突出性和少數人打分的做法,揭開獎勵和懲罰的神秘面紗,實現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
6)獎勵和懲罰都應該及時,這樣才能強化干部隊伍,獎勵和懲罰不及時,就會減弱干部隊伍力量。
7)獎勵和懲罰在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監督下進行。讓各項目施工單位參與,讓群眾全方位監督。
8)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必須把安全施工作為衡量獎勵和懲罰的永恒主題,堅決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誰管誰負責”的原則。
[1]王彩雪,楊 林.淺談建筑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9,35(10):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