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智
火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鐵路建設進入全新的階段。鐵路新線的增加和專線化、各類交通之間的換乘需求、開放性的候車功能要求,以及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服務觀念、新的技術可能性和更高的經濟投入,使鐵路客運站建筑在形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體量、大柱距、大空間、大屋頂、大高架、大玻璃幕墻、大廣場等,幾乎成了各地新車站的共同特征。新車站不僅是城市的新門戶,而且往往也是城市發展新區的核心項目,毫無疑問成為了城市的新地標。而反過來以這樣的角度看車站,其重要性就不僅在于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更在于其建筑形式對城市特色的詮釋。
車站是交通建筑,人在其中的行為以動為主,也就是說人對環境的感知也主要是來自移動中的體驗。這也就要求對車站的設計應關注環境設計的整體性,以及在整體性基礎上空間序列的營造。概括起來,這個空間序列共有三個重要節點:站前廣場、站房和站場。
站前廣場是鐵路旅客進入城市的必經之地,是向南來北往的旅客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因此人們常把站前廣場比作城市的“門戶”。門一般是空間序列的開始,站前廣場這扇“門”為旅客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視覺、感覺、觸覺等信息,讓旅客在一定程度上對該城市有了初步體驗和印象。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各個城市在其發展形成過程中,都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因此,廣場除了具有城市公共空間的共性之外,更能直接地表現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地域特色。廣場上的植物特征、空氣的濕度和溫度、陽光和風等自然條件給旅客的身體感知就已暗示了地域的不同。從另一方面講,站前廣場正因為有了城市文脈、地域性的原始建構,與城市形象的關系才比其他類型的城市廣場更自然、直接,對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更有表現力和說服力。
車站建筑的造型是車站設計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也是最能考驗建筑師的設計技巧和才情的一個環節。首先,就美學比例而言,鐵路客站的寬度遠遠大于其建筑高度(寬度一般是高度5倍以上的關系),相對于修長挺拔的超高層建筑,客站設計在形成標志性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其次,從設計的角度來看,一般情況下,近人尺度的設計往往更容易體現建筑的品質。而火車站建筑恰恰體量和尺度巨大,從外形和空間來看,與小尺度建筑有很大區別,甚至是兩套體系,因此,用小尺度建筑的美學體系進行設計是行不通的??梢?站房的造型設計具有相當難度。但是如果處理得當,車站建筑的造型也能成為體現地域性的重要手段。
車站建筑是大空間建筑,建筑物的形式和風格總是和構成它的材料和結構方式相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差異,制約著建筑所在環境內的材料資源,影響到了建筑的式樣、結構及材料的使用方式,也反映著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與居住特點在材料的使用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適應當地的氣候、自然環境,材料也就有了可識別的地域性特征。在結構方面,結構技術是大空間建筑創作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建筑造型意向的實現。交通建筑為合理地解決等候、登乘等功能要求的不同而采用矩形、弧形、圓形等多種平面形式,空間高度大為創造建筑個性特點提供了條件,常常用高低曲直的變化以便給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空間特點也往往讓結構構思頗費心計,構思的好,結構不僅可以圓滿解決圍合空間的任務,而且會起到張揚、招示和標志作用。通過建筑設計中的隱喻處理方式可以使純粹的結構形態擺脫單調、乏味的形象,代之以與所處地域環境的某種文脈上的聯系,使形象富于更多的含義。
建筑的細部也是站房建筑體現地域文化不可忽視的環節。相比較建筑功能空間和技術手段的日新月異,人們的基本行為和由這些行為而產生的心理感受是相對固定的。于是在大尺度、大空間的現代化車站設計中,對那些與人的使用直接發生關系的建筑細部和設施的關注就變得十分重要,這也是體現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比如門把手、欄桿扶手、座椅、休息臺、服務臺、檢票口、衛生間、小商亭、花臺、陳設小品以及有特色的地面鋪裝,有特色的空間隔斷等。而現實中,許多車站在這類細節上重視不夠,往往采用一般化的通用產品,失去了在細節上詮釋地域文化的好機會。
站場主要包括站臺、雨棚、地道、天橋、檢票口等設施。站場在鐵路客運站中的廣場—站房—站場三者的建筑設計中往往是最易被忽視的一個,作為其中的一個節點,它的組成構件比其他兩部分更多受到鐵路機械設備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之前鐵路客運站中站場中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站場不像客運站入口那樣可以成為公眾矚目的“門戶”,也難以形成很大的氣勢,但是作為由外地進入城市的一個重要入口,它的站臺,雨棚,圍護作為客運站中的構成要素都有形成城市文化傳媒的先決條件。在考慮滿足其自身的候車平臺,方向引導,無障礙設計的同時,應利用地域風格的抽象元素等作為藝術手段參與其中,如地磚花色及圖案的配合等等。而在雨棚和圍護結構的內部設計中出現一些新的特點,新一代客運站的內部空間并不像前期的客運站設計那樣使站場空間相對封閉,整體上與客運站的其他空間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這一時期的站場部分,多少都會與客運站其他空間產生互通關系,在雨棚和圍護結構上常常要延續整體空間的一致性。對于細部的表現,則常常提煉地域風格的經典元素以形成其中的紋理效果又或是重點表現部分。而這種表現地域風格的做法在這里雖然不是大肆運用,但由于取材是與地方特色息息相關,這就使得整個客運站空間在風格上形成統一的效果。
下面以拉薩站為例進行分析,這個建筑很好的體現出了拉薩的地域特點。
拉薩火車站位于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柳梧鄉境內,海拔3 600多米,與布達拉宮隔河遙相呼應。火車站主站房矗立在廣場南側,整個廣場的建筑形態既滲透著藏式傳統建筑的主要元素,又體現著現代建筑的風格。
在拉薩站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了基地周邊的場地環境,基地地處拉薩河的河谷區域,地勢相對比較開闊。在建筑與環境的尺度配合上采用水平舒展的體量,讓建筑有一種從大地上隆起的感覺。
在建筑結構空間的構成中引入藏族建筑排柱的特點;在建筑造型上以紅、白色預制混凝土條板前后穿插、錯動,表現藏族建筑體量組合的變化。整個客運站建筑窗戶采用豎向分隔,增加了建筑的高直感。結合中心進站口外挑的木制平臺,打破了豎向劃分的單調感,從而豐富了立面效果。拉薩站在外墻細節處理上也是煞費苦心,它采用了彩色混凝土的施工工藝,并充分考慮高原紫外線和干燥氣候對建筑外立面的影響。細節上對墻面進行了拉毛和豎向線條的處理,并且還印上了“吉祥八寶”的圖案,很好的詮釋了藏族文化。
在適應和利用高原氣候特點方面,為了減少陽光的輻射,外窗窄長且凹入墻體,加之密集的窗格和階梯形的退臺變化,達到了較好的遮光效果。因為日照的優勢,屋面上鋪設了大量太陽能集熱板,利用太陽能熱水作為室內地板輻射采暖的主要熱源。從技術的角度立足適用技術,使建筑的地域文化更具理性基礎。
在建筑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新技術的采用使車站具有了一種明顯的識別性,成為城市現代化的標志之一。然而令人感到無奈和失落的是,由這些新技術裝備起來的車站建筑往往表現出一種趨同性和單一性,與具有特色的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很難有明顯的聯系。似乎全球化、現代化和地域文化在這里形成了對峙,難以調和,往往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利用裝飾和陳設。繼承還是創新,國際化還是地域性,結合點需要我們認真尋找。
[1] [英]朱利安?羅斯.火車站——規劃、設計和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
[3] [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第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 汪麗君.建筑類型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5] 崔 愷.屬于拉薩的車站[J].建筑創作,2006(10):25-26.
[6] 胡仁茂.大空間建筑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2006.
[7] 余道明.城市火車站站前廣場城市設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8] 賀秀霞.我國現代鐵路客運站中站場空間設計的若干趨勢與它的交通流線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