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的新建住宅小區往往都會在沿街部位設置沿街商鋪,不僅可以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商品的購物場所,同時通過穩定的客流量使商鋪的經濟價值比住宅高,可為開發商帶來較高的收益,所以是一種雙贏的模式而為甲方所重視。本文以最近我們設計的某住宅小區為例,探討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本小區的總平面規劃布局中,東西兩側均布置了沿街商鋪,為了節約土地我們將住宅樓的邊單元落在了商鋪上面,但不是全部單元而是一梯兩戶中的一戶。按一戶面寬7 m計算,東西兩側總計為14 m,即節約了總用地面寬方向14 m的土地,可見節地效果是明顯的。但這樣做的弊端是造成結構選型的復雜化。六層住宅樓采用磚混結構,兩層商鋪采用框架結構是合適的。現在要將邊戶的一二層作為商鋪使用,如果采用磚混結構則內部被承重墻劃分為許多小空間,不利于商鋪布置,同時層高也無法加高到商鋪所需的高度而使沿街立面不統一。經過反復討論我們最后確定住宅為底框磚混結構,即住宅的一二層為框架結構,三層~六層為磚混結構,這樣便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商鋪與住宅平面的合理性。
這種結構選型也會帶來一些復雜化的因素,比如底框磚混部分與周圍的框架部分沉降不一致要設變形縫,住宅下部的商鋪柱子比較亂,要仔細布置商鋪室內樓梯的位置,邊單元住戶樓梯間為避免碰頭的問題要局部抬高樓板造成錯層等,不過這些問題都能通過各種設計手法而得到妥善解決。
通過這次實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用地面積充足的情況下,優先考慮東西向的商鋪獨立布置,不與住宅發生關系。2)在用地面積緊張的情況下,可以將住宅樓的邊單元整個面寬都歸到商鋪里,結構形式改為底框磚混結構。
沿街商鋪是指經營百貨,副食,糧油等物品的小型營業用房,由于與居住建筑緊密相連可以按商業服務網點來設計,盡量避免按商場來設計。理由是從建筑角度說商鋪通常為一間一間隔開出售或出租,每間內部通常只設一部樓梯,而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兩層的商鋪也屬于公共建筑,每個防火分區應設兩部疏散樓梯,所以二層商鋪應連通,但這樣不符合實際要求。對于一些經濟實力強的業主可通過多買幾間相鄰的商鋪自主連通來滿足使用要求。從水暖電等設備專業的設計角度來說:按商場(公建)設計需要增加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消防應急照明設施等,這樣就增加了投資,同時對于小商鋪來說因使用人數不多,監管比較嚴格,著火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增設較多的消防設施顯得不必要,所以我們最后將商鋪定性為商業服務網點按住宅來對待進行設計,為甲方節約了投資。任何事有利有弊,由于國家規范對商業服務網點有嚴格的限制,所以符合規范要求的商業服務網點在布置上不如商場那樣靈活好用。比如每間總建筑面積不能大于300 m2,所以在本工程中極個別地方只做了一層商鋪,而其對應的二層歸到了相鄰商鋪,就是為了滿足這條規范。又比如二層室內最遠一點至一層室外出口的距離不能超過22 m,所以我們將樓梯設計為貼商鋪里面的墻起步而上到二層中間部分止步的L形樓梯,在內墻上開門通往室外。這種樓梯的室內效果不是很好,同時開向住宅區內的第二出口也會給居民帶來一些噪聲及其他方面的干擾。在本例中極個別的地方設置了封閉樓梯間就是因為疏散距離超過了22 m的限制而無法再設開敞樓梯。另外一點就是商業服務網點只允許設置在居住建筑的首層及二層,而甲方原要求商鋪要設地下室供儲藏商品的設想也無法實現,最多只能在首層樓板上預留孔洞由用戶自設鋼梯下地下室來解決。
總之,商業服務網點這些嚴格的規定與商場靈活的使用要求產生了一定的矛盾,但我們理解規范是為了提高商鋪在火災時的自救能力(由于沒有自動噴淋等設施)而制訂的,所以也是合理的,作為設計人員應當把這些因素與甲方充分說明以取得共識,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巧妙設計,既要滿足規范又要滿足甲方節約投資,使用方便等要求。
商鋪的設計應盡可能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風。自然光線能夠使消費者準確地識別商品的色澤,方便消費者挑選比較商品,從而使消費者在心理上產生真切感與安全感,不至于因燈光的影響,使商品的色澤產生差異而購買到不如意的商品。因此,在采光方面,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采光。由于商鋪通常在整個小區總平面布置中處于沿街面的長條形區域,進深一般都在15 m~20 m左右,對自然采光通風口的形成是一個有利條件,所以在設計時不能像商場設計那樣做成封閉外墻掛廣告燈箱的效果,應該盡可能開大窗,并注意開啟扇的面積滿足窗地比要求。
商鋪的立面設計嚴格上來說是屬于整體建筑中的局部設計,它位于建筑的下部。在自然界中,樹木花草等凡是生長著的東西,無一不是下粗上細,下質厚而上透漏的。人們的審美意識是客觀規律性的反映,所以為了使整體住宅建筑更加具有生長態勢的形象,對商鋪的處理手法應該采用簡潔渾厚又不失精致的原則。從顏色上說應采用比上部更深的顏色,從材質上來說應采用比上部更粗糙的材質。從造型上來講可以比上部復雜一些,但線腳則應尺度大一些。在本例當中住宅部分為簡約的歐陸風格,我們在商鋪的立面設計中延續了這種風格,提取了住宅立面精華的構圖元素,同時新增加一些住宅部分由于受平面局限而不能采用的更夸張更復雜的造型,通過符合美學規律的原則組織起來,使得商鋪的立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象,給人以視覺上的愉悅感覺。同時也保證小區的整體風格是出自同一個主題,突出小區的個性,給人完整的印象。
我國住宅小區的興建也帶動了沿街商鋪的快速發展,商鋪作為一種常見的對城市和公眾影響力大且容易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建筑類型,其設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以上所談到的觀點難免有疏漏之處,許多深層次理論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