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玉
“規劃,建筑和設計不應把城市當作一系列的組成要素,而應努力創造一個整合的多功能的環境”——《華沙宣言》。
隨著城市與社會的發展,高層建筑在城市中不斷涌現,不僅要它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而且希望利用高層建筑的特性創造有魅力、有活力、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否則,只是一味突出自我的結果,只能使整個城市顯得紛繁無序與生硬,最終成為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因而在城市環境中的高層建筑的形式創意與形體塑造,勢必要植根于城市環境,與城市協調共生。這里結合本人做的兩個實際項目,探討高層建筑造型創作與城市關系。
“因地制宜”是處理建筑問題的基本準則,而尊重城市傳統,保留并發揚城市特色也是高層建筑創作的重要原則之一。總體布局是高層建筑形態創作的基礎,直接體現了高層建筑與周圍城市關系是否融洽。其中建筑朝向的布置;主體形狀的確立;建筑間距的控制以及底部空間的分布,在滿足功能及相關規范的前提下,只有結合所在的城市文脈,周邊地塊條件進行創作,才能真正將建筑植根于城市,成為城市中和諧的構成要素。
大地盛世廣場位于阜新市開發區最主要的道路迎賓大街兩側,圍繞迎賓廣場由三個基地組成。圍繞廣場的高層最初的設想是以環形的姿態出現,以對廣場形成圍合感,與環形廣場呼應。這一想法后因甲方想要將辦公樓最終以住宅的形式出售而告終。為了取得最大的通風采光,決定辦公樓和酒店均采用南北朝向的高層板樓的形式。這樣在環島周圍將群房采用環抱的布局形式來加強對城市廣場圍合感,同時將靠近環島的高層以短板的形式出現,長板樓也切割成由空中局部相連的兩個短板高層,這樣削弱了長板樓對廣場圍合感的破壞。在朝向上,當地的城市規劃幾乎所有的樓房均是南偏東接近30°,只有寺廟才是正南北方向的布局。因而最終我們采用的總體布局高層板樓均采用南偏東30°的朝向,在日照間距的要求上也可以乘以折減系數,這樣既符合當地的習俗又有利于基地更合理的利用。
香河賓館項目位于河北廊坊市,在沿城市主要街道的方向推讓出48 m的大型廣場,既可以是交通廣場,也可以容納各種市民活動,如休憩、娛樂、交往、聚會等,它在城市和建筑環境的構成中是一種極具民主性和開放性的環境要素。廣場提供了受歡迎的舒適空間場所,同時避免了大量車流、人流帶來的交通混亂。在西側退讓出18 m的景觀大道,激活了西側的城市空間,與西北側城市中心廣場彼此呼應,形成了很好的過渡。
1)空中庭院。在高層的主體做一些減法,將其型體分解,復雜化,形成空中庭院,將城市空間引入到高層主體中,給人們在辦公及生活中提供交流,休閑的空間,這不僅對于建筑本身與城市關系融洽,同時對于改善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日趨冷漠的現象也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盛世廣場在高層主體上通過切割,拉伸以及縮入等手法,形成大小不一,形式各異的空中庭院,給原本單一呆板的高層板樓,注入了活力空間,型體變化豐富,也豐富了空間形式。使人們在主體上亦能夠走出室內空間,感受城市氛圍,同時在空中庭院種植的綠色植物,也能夠消除人們工作的困乏和生活的煩躁。在主體與群房相接的位置通過縮入外墻和架空的形式,形成所謂有頂的屋頂花園,這些空間的形成削弱了主體與群房結合的生硬感和對街道的壓迫感。2)多個高層主體的呼應。高層建筑綜合體中多個高層建筑之間的呼應也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日照,功能等要求,高層建筑之間具有較大的間距,其上部空間形態主要靠它們之間的“心理界面”來形成,因此,在設計中,應注意這些高層建筑之間在造型、體量、色彩等方面的呼應。正如在盛世廣場中,在多個高層主體間采用相同或類似的手法,形成若干形式各異,但是手法統一的高層建筑,才能形成和諧、優美的城市景觀。
將底部空間向社會開放,以求得與城市空間的過渡和環境的連續性,設計原則:人性化設計原則;與基地融合;開放性原則。通常這種結合以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
1)擴大底部的公共活動空間。伴隨著多種商業服務性功能的滲入,通過擴大高層建筑底部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入口廣場或將人流引入到建筑圍合而成的內部公共空間,來解決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過渡關系。
大地盛世廣場就是在多個高層板樓之間的底部形成若干內部商業步行街,將高層的底部連接成一個整體。通過沿街商業局部架空,將人流引入到其中。同時在步行街內部,通過東西側商業二層間連接的連廊,將室內外空間結合,使平面的空間立體化,活躍而豐富了空間形式,從而將城市空間引入到地段內部。
2)過渡空間的設立。高層建筑底部的過渡空間是其室內外空間的接壤與過渡,在空間歸屬上具有不定性。既是建筑內部空間的向外延伸,又是城市外部空間的向內滲透,是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中介性空間。過渡空間的重要作用除作為城市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的結合部分以外,還可以緩解建筑相對基地的緊迫感。通常過渡空間表現為三種形式:凹入空間、底層架空、連廊。
凹入空間:可以是高層底部入口處向內縮進,使之成為一個有頂的夸張的廣場,實質上就是侵入建筑實體的前廳。香河賓館既采用入口凹入的形式,在建筑底部的出入口處向內做較大尺度的縮入,頂層挑出,盡管建筑內部損失了一些面積,但是這個過渡空間的存在,解決了用地局促的建筑入口交通問題,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建筑底部與外部空間的生硬與緊迫感。
底層架空:將高層建筑底部架空把城市空間引入建筑底部與外部空間相融合。盛世廣場在較長的地段中間底部架空,形成一個人流可以停留或穿越的開敞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較前種手法更為緊密。
連廊:在高層建筑群房設置連廊,不僅能夠加強群房之間的水平交通聯系,同時也能夠形成適宜人停留的過渡空間。盛世廣場和香河賓館均在內部商業步行街之間設置連廊,在使商業街聯系便捷的同時豐富了空間層次,使平面的空間立體化,更加強了商業街的城市化氛圍。
3)屋頂花園。以擴大的群房基座形式存在的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通常可以在其中開辟一種與城市環境立體結合的開放空間類型,即屋頂花園。
盛世廣場在群房頂層局部做垂直方向的凹入,從而產生了若干個小而親切的屋頂花園,結合餐飲設施,給市民提供了疲乏之時休息、娛樂的空間,它很自然的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是休閑購物的臨時休息站。
以上論證的關于高層建筑形態創作的設計方法,都有利于改變目前普遍的高層建筑設計中城市道路—人行道路—建筑入口—內部空間的簡單而冷漠的模式。現代高層建筑設計應更多地考慮與城市空間的結合和創造具有人情味的場所,使高層建筑的形態成為整個城市環境的一部分,為市民提供一個休息,交往的場所。而這種和諧的城市整體空間的創造,要求建筑師的責任面對的不僅是某個客戶,而是更廣大的市民和屬于他們的城市環境。這不僅需要建筑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的鼓勵和開發商的認可。
[2] [美]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3] 齊 康.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4] 戴晶晶.對我國大都市空間結構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