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爽
在城市廣場,街道,公園,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等城市公共空間中,水景是城市環境中最具生命力的場所。現代水景設計強調主體的參與,在人工水景諸多構成要素中,親水性問題是體現“水”的特性的關鍵。水對于人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染力,人喜歡和水保持著親近的距離,當人和水距離較近時,可以接觸到水,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到它的氣味、水霧、濕潤。當人距離水面較遠時,通過視覺感受到水面的存在,人們也會被吸引到水邊,實現近距離的接觸。以水為主題的環境中,不僅要設計供人們觀賞為主的水景觀,更要多提供直接參與的戲水池、旱噴泉等,使人們在水中暢游或赤著腳在水中嬉戲,直接感受水的清澈和純凈。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要對水的特性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尋求人與水景之間最恰當的融合互動方式,使水所能帶來的舒適感和美感達到最佳境界,為人們創造出優美宜人的環境空間。
1)參與性原則。現代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水景設計的一大關鍵在于調動人的參與。這里的參與不僅僅是觀賞,更多的是對水的體驗。水可以被游戲、被接觸。使用者與水之間盡可能密切的聯系,包括實際的接觸和心理上的靠近。2)多樣性原則。親水性水景的多樣性具體表現在水景的形態變化的多樣性以及使用的材料、表達的形式、設計的風格的多樣性。用各種形式的水景滿足人不同的需求,當一個空間內存在著多種形式的水景可以選擇的話,那么有更多的人能找到自己喜歡親近的水景方式。3)安全性原則。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水景設計的安全問題相當重要。尤其是兒童愛好戲水,在兒童的戲水區,材料的防滑、踏步的高低、水體的潔凈度都在設計的考慮范圍之內。4)節水原則。有效的利用水創造盡可能豐富的景觀效果成為水景設計的一大前提,充分挖掘水的各種特性,如水的表情、肌理、聲音、觸覺等特性。循環用水和雨水的利用這種形式具有隨時隨地的普遍性,能減輕城市的用水負擔。
根據水體的特性,人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感知:1)可塑性。水在常溫下是一種液體,其本身沒有固定的形狀。水的形態可由容器的形狀造就或噴射成型。通過對容水之器或噴水的噴嘴形式的設計,能創造出豐富的水體形象,滿足人的各種心理需求。2)視覺特性。水有豐富的視覺特性。如水的流動性帶來了動和靜不同的視覺效果,水面的波光反射能給人帶來神秘莫幻的感受。水面的倒影能擴大空間感受,在紀念性場所還能產生震懾的效果。水豐富的形態與色彩變化更是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3)聽覺特性。水能發出各自的聲音,特別是在當今喧鬧的都市環境中,水聲能弱化各種噪聲,凈化人們的聽覺空間,也使人感覺與水的距離更接近了。在視覺不及的范圍內,聽覺又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4)觸覺特性。人接觸水最大的直接感受莫過于濕潤、涼爽、柔軟而帶來的愉快感和親和感。用水洗去夏日暑熱,或裸足浸水,或突然噴淋一頭霧水,都會有提神醒腦、全身舒暢的感受。這也是參與性水景對人具有莫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5)嗅覺特性。不能忽視嗅覺對水環境的感知。惡劣的水環境中垃圾造成的難聞氣味比視覺上的凌亂更讓人難以忍受。事實上,一些環境質量較高的濱水空間還是能提供有利的嗅覺刺激的。
親水性水景設計的關鍵在于通過對人體的刺激和誘惑來達到水景觀賞者的參與行為,人與水的互動方式。1)親水。人具有親水的天性,但現代人工環境限制了這種可能性。親水性水景通過直接聯系,拉近人與水之間的距離,甚至可以直接進入到水里,能誘導人的親水行為,如“水鋪地”“灘景”;現代噴水很多沒有盛水池,而是讓水直接順著坡度流入周圍的導水系統,如旱噴泉;流水作為一種自然的現象具有很大的親和力,視覺質感可激發觸覺質感,誘導親水行為。進入和觸摸的方式創造了這種可能性,所以水景中有特別的質感或肌理變化能誘發觀賞者尤其是兒童去觸摸。2)戲水。突發性的噴水和變化能對兒童產生很強的刺激。因此受電腦控制、變化繁多,又可直接進入的旱噴泉對兒童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嬉水池中除了質感的變化外,加入一些噴水更能增加兒童的嬉水情緒。3)用水。能直接使用的水景顯然是最能體現人的參與性的,歐洲傳統的水景就是飲用噴泉和浴池。在現代城市有類似的水景表現。現代泳池是最能體現使用功能的城市人工水景,人能直接在水中游泳和嬉水,達到人水相融的效果。
點式水景,規模小,布置起來靈活,往往能成為人們的視線焦點;面式水景規模較大,與小品、亭橋結合,使環境內容豐富,在環境中能起到控制作用。線式的水,形狀狹長、幽遠,讓人回味無窮。
1)引水。在條件適合的寬敞地段,把水引到岸上,使其成為靜態的淺水池,透過水底精美多彩的圖案引導人走入水中。引入的小面積水面可以使人們環水而坐,更增親切感;較大的圍合空間可以形成水邊的露天劇場,水是天然的帷幕和背景,面向水面的臺階是自然的觀眾席位。較大面積的水面可以形成更加完整的景觀,并能提供更加豐富的戲水活動。2)延岸。對于不利于引入水的區域,通常可采用這種方法,將平臺伸入水中,使人更加感受到水面的開闊,并體驗到水浪襲來的驚喜。3)安全。在觸覺構筑層次的處理手法中,要保證水體的安全性,對于一個隱含著危險的水域而言,家長不會放心讓孩子在水邊盡情的玩耍,其他人也時刻謹防意外的出現。確定營造親水景觀的水域應充分考慮水體的安全性,小面積水景,水深不超過40 cm,對于大面積水域而言,營造平滑區域的同時,對于深水區域要采用安全的防護措施,杜絕安全隱患。4)親水設施。在進行親水設施設計如欄桿、休憩設施、雕塑、鋪地時,應該力求使所設計的親水設施具有與地區的風土相協調。不僅要考慮到高齡者的需求,而且還應該從殘障者、處于治療期間的傷病者以及孕婦等更大范圍的角度進行思考。采用無障礙設計的處理手法,進行親水設施的設計。尤其是在緩坡坡道、扶手、散步道、階梯護岸踏步的高度、踏面、休憩設施、飲水處的水栓以及通過聲音和視覺進行的信息傳遞等方面給予格外的注意。
環境的親水性的實質就是從人的角度考慮環境的建構,使設計成果真正地服務于人,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使水環境能充分刺激人們的感官,觸動人們的心靈,從而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在水邊有更豐富的體驗,對于城市開放公共空間中的水景也有更多美好的印象和回憶。因此,對人的行為活動的觀察和分析是親水性實現與否及實現程度的前提,進而也是整個親水環境建構的關鍵。
[1] [日]畫報社編輯部.濱水景觀[M].孫逸增,孫 祥,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美]克萊爾?庫拍?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高 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4]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5] 夏蘭西,王乃弓.建筑與水景[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