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人居環境的開發和治理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對大中城市的人居生活環境,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和研究,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忽視了中小城市和農村的人居生活環境,研究仍然缺乏一個整體性的視角和框架,缺乏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依據,以致未能深入地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切合實際的整治。
國外對鄉村人居生活環境的研究開展得很廣泛,而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因此首先通過對衡陽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現狀及進展狀況進行介紹,希望對衡陽在關于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所幫助和借鑒。
1)改善衡陽農村的生活環境,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當前衡陽農村仍然普遍存在臟、亂、差等社會現象,這直接影響村民的身體健康。因此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為核心的“村容整潔”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之一。由于衡陽農村人居環境總體狀況不良,在建房方面導致農民住房不斷拆了建、建了拆……我們要切實通過衡陽農村環境的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使村莊更整潔、美化,徹底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打造衛生優美、經濟富裕的現代化強村提供重要的環境支持。2)加快衡陽農村人居環境景觀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對大中城市人居環境景觀建設力度加大,忽略了對中小城市以及鄉村人居環境景觀建設。加快衡陽農村人居環境景觀建設不僅能將農村建設成為園林式村莊,使其具有城市園林藝術的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還有縮小衡陽市區與各個鄉鎮之間差別的作用。近幾年,對中小城市及鄉村的景觀建設非常重視,出現了很多生態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大力開展旅游鄉鎮。3)為衡陽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好的環境營造高的投資價值。將衡陽農村景觀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營造出環境優美的園林式村莊。在這樣一個環境與發展潛力都相對優越的區域里,對于投資者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這就為吸引外資、發展創匯創造了條件。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將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1)村莊整治是改善衡陽農村生活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的主要途徑。所謂村莊整治,就是立足于村莊已有房屋、設施和自然條件,通過政府幫扶與農民自主參與相結合的形式,突出鄉土特色和傳統文化,分期分批有序地改造、整治公共設施,以低成本、低資源消耗、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其主要特點是優先解決農民最需要最迫切的問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同時又在經濟上是可承受的。根據衡陽地區目前的國情和國力,鄉村整治既不可能同步將所有村莊、所有項目都一次性完成,也不可能推倒重來,全部改建或新建。只有通過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開展村莊整治才是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一條可行路子。首先,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衡陽村莊進行整治。要在科學預測農村人口和村莊演化的基礎上,針對縣域村莊的現狀分布,預測將會自然消亡和生存發展的村莊,大致確定未來前期、中期和未來的村莊布局。分期分批地實施村莊整治;其次,要科學編制和實施村莊整治規劃與實施方案。村莊整治規劃要找準本地村莊整治工作的重點,突出農民對整治中最關心、最直接、最急迫解決的熱點和難點,抓住農民參與和政府幫扶的結合點,既注重解決當前村莊整治的重點問題,又充分考慮后續的村莊規劃與管理需要,突出鄉村特色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第三,要加大衡陽市政府支持和幫扶力度。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村莊整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工商資本積極參與。
2)合理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創造綠色人居環境。就綠色人居環境來說,它是一種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城鎮人居環境。由于綠色意味著生命和生長,它又來自于大自然,所以綠色即成為活力與希望的象征而被人們所向往。為此綠色人居環境的意義就可以理解為具有生命與活力的城鎮住區環境了,它們是具有優化的生存條件和使人們能夠在住區環境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活空間。除此之外,綠色住區環境還可理解為是自然資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無污染、無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質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韻的住區環境空間場所。
3)創造有特色的人居環境發展形式。從建筑形式角度講,地處湘南山區的衡陽具有悠久的歷史,民居大多依山坡河畔而建,既適應了復雜的地形,又節約了耕地,具有良好的地理環境。根據氣候特點與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衡陽鄉村普遍采用以天井為中心組成三合式的平面布局,使內外空間既有聯系又有分隔;單體建筑形式承襲了徽派民居、客家建筑的造型元素,遠眺民居村落,呈現出一種整齊、均衡、和諧的美感,青磚、青瓦、青石板路、清水墻是衡陽古民居中的精髓。獨特的建筑形式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古代宗祠是村落中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物質寄托。仰望宗祠,心中就會感到一種沉重的肅穆和浩渺的壓抑,就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包圍你,激動你,感染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接受這種感染,接受這種思想。這就是古代的文明,這種情境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體現的是村民以農耕為中心的活動和精神。再則是農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特征,逐漸形成了一種求實務實的精神。我們可以根據衡陽鄉村的特點建立有特色的旅游發展形式,如南岳區在水簾洞景區周圍開辟出百畝荷塘,建成了休閑垂釣基地,游人可盡情品味蕩舟荷塘、采蓮掘藕、池邊垂釣的無限樂趣。中心景區把發展有機茶的生產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吸引廣大游客進入茶園,自行觀茶、摘茶、制茶、品茶、買茶。可以斷言,如果大力推動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將會對衡陽以文化為靈魂的旅游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不可忽略的功能作用。
4)鄉村建筑裝飾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衡陽民居中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裝飾,如屋脊中央造型,山墻造型中的馬頭墻檐口門罩窗罩,各類梁、柱、枋、門窗、門檻及墻基石條上,這些建筑裝飾對民居起著重要的美化作用。傳統工匠在古民居的這些木構架、石臺基、墻面、隔扇各個細部進行了巧妙的藝術加工,在單調的門窗上制造出千變萬化的窗格花紋式樣,這些精美的裝飾營造出了濃厚的藝術氛圍,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情趣,使得衡陽民居如同傳統中國山水畫,具有既可遠觀,又可近觀的藝術特點。工匠們在利用題材方面善于將各種姐妹藝術,如戲劇、故事、民間傳說、繪畫中的山水和花鳥……運用到建筑裝飾里,使民居這一物質載體具有了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象征意義,蘊含著親和性的傳統人文精神。
[1] 劉沛林.詩意地棲居:人居環境學的新觀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37-147.
[2] 吳良鏞.關于人居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117-125.
[3] 劉沛林.論中國古代的村落規劃思想[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1):56-57.
[4] 鮑世行,顧孟潮.杰出科學家錢學森論城市學與山水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47,442-461.
[5]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倪文彥,宋俊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304.
[6] 張榮珍,張志遠.淺析居住區環境設計[J].山西建筑,2009,35(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