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佳
加強現場施工管理是以實現工程項目快速、優質、低耗為目標的,下面來談談現場施工管理應注意的問題和施工工序質量控制。
1)要建立嚴謹、規范的內部約束、考核、激勵機制,用制度管人,用規章管理工程。2)要補充調查工程沿線影響施工的因素,標注出平面位置圖,并進行論證,寫出調查報告,作為修訂施工方案、編制施工控制預算的依據。3)施工圖紙,吃透設計意圖,澄清圖紙中的問題,恢復定線和施工放樣。對所有控制點進行加密、保護、記錄。4)根據施工合同協議和現場調研認真編制施工控制預算,作為控制支出、進行成本預測分析、經濟核算以及統計工程進度的依據。5)進行業務、技術培訓和技術交底,使相關人員對工程的技術標準、操作規程、質量控制、資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6)建立工地試驗室,并申請臨時資質。對施工中擬使用的各種原材料取樣試驗,建立相關技術參數的數據庫。7)繪制關鍵工序施工工藝流程圖和試驗操作規程、質量檢查評定、計量支付、設計變更、事故處理等操作管理框圖,并使圖表詳細。8)根據工期要求、技術標準、機械設備能力、材料供應、自然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組織設計。
在施工過程中,人力、材料和機械需求量不斷變化,在配置施工資源時應力求均衡。要根據進度計劃編制人力、材料、機械進場計劃;根據材料供應與使用情況決定材料儲備量;根據主導機械配置與之能力相適應的附屬機械;根據天氣情況和實際進度對資源進場計劃進行調整。做到人、機、料、法、環協調統一。
試驗段施工之前要編制施工計劃,明確施工、技術要求、試驗檢測以及達到的質量標準。施工中發現問題應及時調整,做好記錄、分析,為大面積施工提供實踐依據。
1)根據進度計劃、質量要求和機械的生產能力選擇主導機械,并留有適當的余量。2)全套機械的生產能力是由其中生產能力最小的機械決定的,因此,加強機械的統一調配,始終保持機械的最佳組合,提高機械的使用率。3)要組織維護、搶修小組,備有關鍵配件,定期維護,隨時隨地排除故障,提高機械的完好率,確保工程正常進行。
1)施工前,要結合施工方案和施工圖中的排水設計,制訂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排水設施與臨時性排水設施相結合。2)路基路面施工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和方式,始終保持縱橫坡度和碾壓的平整度,使雨水能迅速排走,防止邊坡坍塌堵塞水溝。對排水困難或地質不良地段,應盡量避開雨季施工。3)合理安排橋梁施工次序,主河槽基礎應盡量在枯水季節施工,橋梁預制場應建在洪水位以上,汛期施工時,機械、材料、設備用過后盡快撤離現場,減少災害損失。4)下雨期間要經常上路巡查,及時疏通水溝,減少路基積水。要了解天氣變化情況,采取應對措施,減小雨水對施工的不利影響。
1)徹底處理軟弱路基,確保路基整體穩定。2)認真處理路基與橋涵接頭,防止橋頭涵頂跳車。3)嚴格控制路線的線型與標高。4)確保結構物的內在和外觀質量。
1)根據計劃或進度管理曲線,查找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的差距,影響進度的原因。2)調整滯后項目的施工方案,適當增加資源投入,安排施工順序,采用多作業面的平行流水作業或立體交叉平等流水作業,加快施工進度。3)合理壓縮關鍵線路上的作業時間,盡量保證總工期實現,必要時倒排工期。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購、庫存、發放、使用等每一環節在制度約束下進行。2)根據施工定額對各分項工程進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機械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3)分項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對照施工控制預算進行成本預測,對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超支采取應對措施。4)單位工程完成后,要及時進行成本核算,根據實際發生的工、料、機及管理費計算出該工程的實際成本,與施工控制預算比較,查找成本管理中的問題。5)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結合施工控制預算、計量支付進行效益分析,經驗教訓。
在整個項目施工過程中要一一注意收集歸類存檔。如有遺漏,將給竣工驗收和項目結算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有的更是無法估量。
1)便道、便橋的通行能力和承載標準要與施工規模及機械通過量匹配。要加強養護,使便道、便橋始終處于完好狀態。2)地方道路作便道時,要與道路所有者簽訂使用維護協議,對承載能力低的橋涵進行加固。3)邊施工邊通車的路段要設立安全標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員指揮,避免交通事故,減少堵車現象。
1)全面檢查路基、路面、橋涵、構造物、交通安全設施,存在問題及時處理。2)清理路基、路面上的施工廢料;按路基標準橫斷面整修路肩、邊坡;清理橋涵、構造物上的附著砂漿;修補路面及構造物的局部損壞;使公路線型順適、整齊美觀。3)按照《公路工程竣工驗收辦法》的要求,寫出施工總結,恢復路線控制點,標注里程樁號,為質量鑒定創造條件。
主要是關于防火、禁止亂搭接電線、戴安全帽、腳手架搭設、安全帶等相應的施工安全問題,需設立專門的安全小組日日抓,天天講,多培訓,防患于未然。
工序質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工序質量的控制,就是對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控制和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控制,據此來達到整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
其控制步驟如下:1)實測:采用必要的檢測工具和手段,對抽出的工序子樣進行質量檢驗。2)分析:對檢驗所得的數據通過直方圖法、排列圖法或管理圖法等進行分析,了解這些數據所遵循的規律。3)判斷:根據數據分布規律分析的結果,對整個工序的質量予以判斷,從而確定該道工序是否達到質量標準。若出現異常情況,即可尋找原因,采取對策和措施加以預防,這樣便可達到控制工序質量的目的。
1)嚴格遵守工藝規程。施工工藝和操作規程,是進行施工操作的依據和法規,是確保工序質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反。2)主動控制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工序活動條件包括的內容較多,主要是指影響質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機械設備、施工方法和施工環境。只要將這些因素切實有效地控制起來,使它們處于被控制狀態,確保工序投入品的質量,避免系統性因素變異發生,就能保證每道工序質量正常、穩定。3)及時檢驗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工序活動效果是評價工序質量是否符合標準的尺度。為此必須加強質量檢驗工作,對質量狀況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及時掌握質量動態。一旦發現質量問題,隨即研究處理,自始至終使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滿足規范和標準的要求。4)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控制點是指為了保證工序質量而需要進行控制的重點、關鍵部位、薄弱環節,以便在一定時間內、一定條件下進行強化管理,使工序處于良好的控制狀態。
質量控制點的涉及面較廣,無論是操作、材料、機械設備、施工順序、技術參數、自然條件、工程環境等,均可作為質量控制點來設置,主要是視其對質量特征影響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列舉如下:
1)人的行為。2)物的狀態。3)材料的質量和性能。4)關鍵的操作。5)施工順序。6)技術間隙。7)技術參數。8)常見的質量通病。9)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應用。10)質量不穩定、質量問題較多的工序。11)特殊土地基和特種結構。12)施工工法。
工序質量檢驗工作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項:
1)標準具體化。標準具體化,就是把設計要求、技術標準、工藝操作規程等轉換成具體而明確的質量要求,并在質量檢驗中正確執行這些技術法規。2)度量。度量是指對工程或產品的質量特性進行檢測度量。其中包括檢查人員的感觀度量、機械器具的測量和儀表儀器的測試,以及化驗與分析等。通過度量,提出工程或產品質量特征值的數據報告。3)比較。所謂比較,就是把度量出來的質量特征值同該工程或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進行比較,視其有何差異。4)判定。就是根據比較的結果來判斷工程或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規程、標準的要求,并作出結論。判定要用事實、數據說話,防止主觀、片面,真正做到以事實、數據為依據,以標準、規范為準繩。5)處理。處理是指根據判定的結果,對合格與優良的工程或產品的質量予以認證;對不合格者,則要找原因,采取對策措施予以調整、糾偏或返工。6)記錄。記錄要貫穿于整個質量檢驗的全過程中,就是把度量出來的質量特征值,完整、準確、及時地記錄下來,以供統計、分析、判定、審核和備查用。
1)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a.軸線、標高偏差;b.模板斷面、尺寸偏差;c.模板剛度不夠、支撐不牢或沉陷;d.預留孔中心線位移、尺寸不準;e.預埋件中心線位移。2)質量預控措施:a.繪制關鍵性軸線控制圖,每層復查軸線標高一次,垂直度以經緯儀檢查控制;b.繪制預留、預埋圖,在自檢基礎上進行抽查,看預留、預埋是否符合要求;c.回填土分層夯實,支撐下面應根據荷載大小進行驗算、加設墊塊;d.重要模板要經設計計算,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e.模板尺寸偏差規范要求檢查驗收。
施工現場的管理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必須事無巨細,隨時做好防備工作,方方面面均需有所準備,同心協力,才能按時保質地完成施工任務。
[1] 李宇峙.工程質量監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鄔曉光.工程進度監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 王常才.橋涵施工技術[M].第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 陳 烈.公路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 黃平明,梅葵花,王 蒂.結構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 陳晏松.基礎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7] 賈振峰,李素梅,文德云.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