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展 廖建軍 楊喜生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程加快,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人居環境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對居住區環境及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住宅和人居環境是人們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和區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因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人居環境帶來了許多問題與挑戰。筆者認為深化生態住宅設計理念與內涵,科學的環境規劃,對發展生態住宅和構建和諧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住宅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定義的,是人類經過歷史的選擇之后所追求的人類居住模式,它具有和諧性、可持續性和整體性的特點。“聯合國人居委員會(CHS)”和“聯合國人居中心(UNCHS)”,先后提出了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模式[1]。生態住宅是優化人居環境、促進和諧人居環境建設的關鍵,對改善城市生態質量、節約資源、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雖然生態住宅的理論概念早已提出,但人們真正理解與認識的卻不多,在概念、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均存在很多誤區與問題。
1)概念模糊,認識誤區。
現今一些冠以“生態設計”的住宅項目往往僅停留在小區綠化、美化和改善建筑內的某些設備等個別層面上,并未真正涉及生態住宅的內涵,名不副實,概念模糊,內涵不清[2]。其實,生態住宅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力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住宅的特征概括起來有四點,即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生態住宅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它追求的是和諧的生活空間與生態環境。
2)生態技術在住宅中的應用緩慢。
當今許多房地產開發商所感興趣的是生態住宅這塊招牌,而對于提高住宅的具體性能(如加強保溫、改善通風,采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系統)并不肯花心思。許多開發商認為生態住宅就意味要采用大量昂貴的新技術、新材料,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生態住宅的發展。
雖然生態技術的發展很快,但更多的只應用于公共建筑。比如中國世博會一位負責園區建設的工程師說:“世博園內的一磚一瓦,一車一燈,節能減排新技術的應用可謂無處不在。毫不夸張地說,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生態技術,都已被囊括其中”。就是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最著名的生態建筑也都是一些高投資的大型項目,如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法蘭克福商業銀行,漢諾威世博會 26號館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英國館等。至于說私人住宅(獨立式)則大多因為規模小而不被人關注。可見,生態技術的發展并沒有推動生態住宅的發展,生態技術在住宅中的應用仍顯得十分緩慢。
其實,生態住宅的技術及應用問題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先從生態低技術和常規技術入手,結合區域性特點,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追求高技術高標準。比如衡陽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可以充分采用水電資源和太陽能。
3)把生態住宅當幌子。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房地產商紛紛打出了“生態牌”“綠色牌”,試圖以“生態住宅”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主要是一種商業炒作,“生態住宅”的理念精髓并未真正納入他們的建設中。各房地產開發商所謂的“生態住宅”“綠色小區”等品牌樓盤均是一種營銷手段。以衡陽市為例:2005年完成住宅投資 48859.82萬元,全市主城區在建在售商品房項目主要有 55個,建筑面積在10萬 m2以上的樓盤大約有 8個,但大多數屬于高能耗住宅,且周邊的生態狀況欠佳,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樓盤還沒有。其實,使用生態住宅這一稱謂時應該有科學的精神和嚴肅認真的態度,而絕不能將其當作一個幌子來炒,因為住宅與生態是一個環境系統,涉及很多因素(環境、技術、社會、經濟等),生態住宅的發展與應用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與調控,否則很難從本質上改變生態住宅的發展現狀。
地形對生態住宅規劃的影響較大。規劃生態住宅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衡陽市處于湖南省中南部凹形面的軸帶部分,屬典型的盆地形勢與丘陵地帶,山地和丘陵較多,平地中密布水塘。但經筆者觀察,90%以上的住宅建設項目在土建基礎施工時無一例外的將山丘鏟平,水塘填滿,致使原來以“山”命名的社區根本就沒有山了,以“塘”命名的社區不見“水”。大多數住宅區除了綠化與景觀稍有差異,地形地貌基本一樣。這其實是一種對地形地貌的不尊重,讓住宅區失去了地域“文脈”。土地是建筑的載體,地形地貌影響著住宅區建筑的布局和形態。依坡就勢的住宅布局形式是對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說是對土地“文脈”的一種延續,也是對人性的關懷。
氣候對生態住宅規劃的影響是直接的。衡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較分明,雨水充足,日照時間長。這樣的氣候條件要求住宅建設必須綜合考慮冬季保溫防寒、夏季隔熱通風、日常防水防漏等因素。具體可以通過適當的建筑朝向、建筑體形和空間組合、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選擇來滿足人體舒適感,避免不同氣候條件可能造成對人體的不適。控制陽光輻射、空氣流動是結合氣候設計的重要內容。水可作循環資源,因地制宜利用水,在建筑環境中引入親水設施,可起到調節空氣溫度、降溫的作用,創造理想的微氣候[3]。
1996年 6月在土耳其聯合國人居環境大會制定了專門的人居環境議程,提出“將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減少人居環境的生態痕跡,使其與自然和文化遺產相和諧,同時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可見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不僅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而且要尊重人文生態環境。衡陽有豐富的人文生態資源:世界最杰出的造紙術發明家蔡倫,與黑格爾并稱世界最杰出的哲學家王夫之(王船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湘軍首領彭玉麟,新中國開國元帥羅榮桓,石鼓書院(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等。生態住宅的規劃應充分結合這些人文資源,以滿足生態住宅的精神功能。
很多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發展城市生態住宅,并研究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評估體系,如:美國 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德國的生態建筑導則 LNB、英國的 BREEM評估體系、日本的CASBEE、法國的ESCALE等。我國自 2001年出版發行《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以來,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特別在 2003年爆發 SARS疫情后,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態住宅對改善人居環境的意義。盡管我國已制定了相關的評估手冊,但在實際的推廣與操作層面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筆者認為解決困難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進一步完善評估體系;
2)評估體系的區域化。中國地域復雜,差異很大,現有的國家評估體系不能作為唯一標準,應因地制宜,立足于區域性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狀況與特點,研究區域性城市生態住宅評價指標的差異,力求構建和諧健康的城市人居環境生態模式,為生態住宅的開發、規劃與建設提供科學的可行性依據。
我國生態住宅的開發尚處于探索階段,評估體系也正在逐步修訂、補充與完善,項目的開發實施也剛剛起步,許多區域性城市因對生態住宅的研究與認識不夠,基本上不具備實施生態住宅項目的條件。
但隨著生態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生態住宅的關注熱度及我國生態住宅評估體系的完善,發展生態住宅、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必將成為未來住宅區建設的新模式。
[1]聶梅生.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1-50.
[2]顏京如.生態住宅和生態住區建設的背景、概念和要求[J].復合生態與循環經濟,2003(8):109.
[3]李 蓓.淺談城市生態住區規劃設計[J].四川建材,2009(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