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 賈東
一個城市的特色植根于這個城市的地域特色,京西文化體現了石景山獨特的地域特色。無論哪類城市,之所以能夠被人們區分開,就在于它自身的特點。京西文化是一種特色資源,是北京石景山區文化的特色體現,具有很強的地域環境和文化的根植性,不易被其他城市模仿和“拷貝”,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石景山在進行景觀構建時,只有保持它固有的特色,在歷史和文化的傳統上不斷塑造和美化自己,才會具有真正的魅力。
京西文化具有廣泛豐富而鮮活的特點,主要是指歷史積淀形成的,延續至今并持續發展變化,具有廣泛內涵并滲透于社會生活,以廣義的北京西部及周邊地區為地域依托的物質和非物質存在,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是京西文化的兩大特色。
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經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歷史文化重鎮。現今是北京西部新城區之一,西部有北京地區最大的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的永定河。中部和南部為永定河沖擊形成的平原,有海拔 200m以下的石景山、金頂山、老山、八寶山等殘丘橫亙其間。石景山區仍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明的遺跡,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石景山,山上留有明正德年間的古建筑群,還有藏有釋迦牟尼“靈牙舍利”而著稱的佛教勝跡八大處,珍藏著明代壁畫的法海寺等。傳統村落五里坨,模式口等,都沿襲著傳統的中國農耕文明的非物質遺存,記錄著建筑、衣著、飲食、手藝、節日、婚喪等非常具有傳統價值的事,其中石景山區的廟會風俗,延續幾百年而不衰。
石景山區的另一大特色是工業文明,近一個世紀以來,首鋼工業文明的歷史,使石景山區對京西文化的承載又有了新的涵義,即“后工業文明”。首鋼是北京工業化階段的最重要的歷史物證,記述了中國現代鋼鐵工業最活躍的時代的發展軌跡,是保存完整的大型鋼鐵工業博物館。
整個首鋼區域從中心由北往南工業遺跡分布最多,景觀形態也極為豐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1919年建廠初期的第一晾水池及后來建成的更大的第二晾水池;始建于 1945年的二焦爐;建廠初期陸續修建的1,2,3,4號高爐以及隨處可見龐大的冷凝塔、煤氣柜、料倉、運輸管道、各類高架和斜撐構筑物、鐵路等等。較之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和豐厚的古代遺產來說,首鋼工業遺產只有近百年或幾十年的歷史,但它的重要性卻是非常重要的,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其所承載的關于中國社會發展的信息、曾經影響的人口、經濟和社會,甚至比其他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要大得多。所以,首鋼工業遺產文化是石景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首鋼工業遺產所代表的工業文明進行再開發,在傳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提煉新的特色。工業遺產不僅僅是標志性的建筑或者審美的遺址,還有能夠體現出歷史、科學、精神甚至時代的物質和非物質遺存。
總之,京西文化具有濃郁地方色彩并帶有歷史傳承性,能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含了許多不同體系、不同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等等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京西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包含歷史發展到現在的優秀文明,還烙上了更多的時代烙印。作為京西文化不可分割的首鋼工業文化更是其中的閃光點,隨著首鋼的搬遷,這些歷史的工業遺跡成為京西文化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石景山地區文化地標及特色文化。
設計中充分利用石景山的自然資源條件,使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和諧,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和完美的城市景觀格局。設計中保護自然景觀、格局和物種的多樣性,實現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本、人與環境共生的觀念轉變。
結合自然山水,通過對永定河水體、土壤和動植物群落的恢復,結合八寶山、老山等現有城市開放空間,將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中,營造便利可達的城市綠核。城市開敞空間系統地將永定河的水景與西山等山色相貫通,形成視覺通廊。京西地區的城市景觀空間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山水格局與城市的關系,在道路、組團隔離綠帶、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應體現顯山露水的思路,梳理開敞空間系統并有效保持城市的景觀廊道。
對各種文明的繼承,對體現“后工業文化”的工業遺產地進行時空整合,保證了景觀形態與歷史、環境都保持了有機的聯系,保留區域中傳承了近現代工業文明的建筑物、構筑物、工業活動印跡和故事,使人可以追溯場地的記憶。
將城市中引人注目的遠景景觀,如:山景、首鋼文化遺產、城市空間結點等融入景觀設計中,與大北京的景觀整體設計相銜接融合。京西地區是出入北京的門戶,而進入和離開城市的景觀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點,需要保護一些有價值的城市景觀,或采取某種手法,去平衡這些景觀。另外,適度的突顯城市文明點,并將反映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
任何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京西文化在不同時期也被賦予不同的特點,將石景山人們農耕生活的傳統與工業文明的變革融入到景觀設計之中的同時,加入其他的影響因素,并作為重要的設計點來考慮,體現京西文化的發展性。
在農耕文明相對物質遺產保留較少的情況下,盡量與其中保留至今的自然山水結合,形成永定河景觀軸線,其臨近石景山,具有山水景觀綜合優勢,展現了以永定河為中心線的西部山水文化,增加石景山區的綜合城市品質,同時要順應現代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需求,以西山自然風光為依托,把永定河濕地景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自然生態區,努力營造便于人們親近自然、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
在體現工業文明的景觀規劃的過程中,不獨立地看待區域內留下的工業遺產,而是將相對獨立且相距較遠的強制保留的工業遺產構筑物有機的用道路聯系起來,形成一條景觀軸線,同時它也構成了整個改造區的主要干道并貫穿了首鋼的整個區域,這些重要的保留遺產在塑造城市道路公共空間景觀的同時也起到了后工業文明傳承的作用。
形成的首鋼工業文明軸線的影響是輻射性的,甚至是石景山的性格之一。這個軸線是表現工業文明的一條最具代表性地、清晰地線路,其與西側的永定河生態景觀形態相結合,表現開放的舒適的空間,與東部石景山發展程度最大的區域,營造現代的、都市的城市景觀形象,使工業文明遺產融入并又獨立著。
由于長安街的西延,石景山路也逐漸變得更為重要,京西財富大道是依托西長安街延長線的景觀軸線,長安街是北京最具標志性的道路,其立足北京智力資源密集的優勢,能夠發揮其區位優勢,成為石景山區景觀規劃的中心軸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京西文化決定人們對石景山城市景觀的整體印象和第一印象,傳統的農耕文明和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業遺產文明,正如法國著名學者潘什梅爾認為城市既是一個景觀,一片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或勞動中心;更具體點說,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一個靈魂。只有塑造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特色文化,才能突顯出一個地方的優勢,使城市更有內涵。
[1]王元媛,賈 東.首鋼工業文明軸線的提出與設計——工業遺產的更新與城市道路景觀的結合[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9(3):55-57.
[2]北京市石景山區地方志辦公室.‘北京石景山區志'漫談系列叢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7.
[3]王建國.城市設計[M].第 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第 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4.
[5]劉伯英,李 匡.首鋼工業區工業遺產資源保護與再利用研究[J].建筑創作,2006(9):20-23.
[6]陳 靜.規劃先行 建設新城區——以北京石景山區為例[J].城鄉建設,2006(8):95-97.
[7]石玉貴.打造北京CRD構建和諧石景山——石景山區建設展望[J].北京規劃建設,2007(2):21-23.
[8]鞠鵬艷.轉型期的石景山區規劃[J].北京規劃建設,2007(2):59-61.
[9]張柏興.工業遺產與‘閱讀城市'[J].浙江經濟,2008(16):9-11.
[10]王 凱,彭實鋮.打造北京CRD——實現石景山區功能的重大轉變[J].北京規劃建設,2008(10):11-13.
[11]趙 琦.首鋼搬遷與石景山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新視野,2007(2):51-53.
[12]陳文占.把石景山區建成欣欣向榮的現代化新市區[J].北京規劃建設,1995(5):91-93.
[13]孫朝陽.淺談工業遺產地的文化情境[J].山西建筑,2008, 34(3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