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俊
湘南泛指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永州市及衡陽市南部諸縣。湘南古民居主要指境內尚存的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
在農耕文明時期,湘南地區山高林密,潮濕多雨,瘴氣重,自然災害較多,防火、防雨、防潮、防蟲等防范問題在建造房屋時都必須仔細考慮。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地資源貧乏,俗稱“七山一水二分田”,宗族之間常有爭山爭水之械斗,民風強悍,被稱為“南蠻之地”。
由于中原地區戰爭頻繁,漢民大量南遷進入湘南地區,史有“江西填湖廣”之說。譚其驤教授在 20世紀 30年代初就讀于燕京大學研究院時,作了一篇題為《湖南人由來考》,其文說:“湖南人來自天下,江、浙、皖、閩、贛東方之人居其什九”。戰亂時期,一些戰敗軍隊逃亡到偏遠的湘南地區,如郴州市蘇仙區棲鳳渡鎮的崗腳村,該村族譜記載其始祖為南宋江陵知府李庭芝,襄陽失守之后,率其部下“散至郴桂”,占山為王,“義不忘宋,各據寨抗元”。湘南地區與嶺南地區一嶺之隔,是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要沖之地,在元、明、清三朝,設置了大量駐軍,用以防范海上外敵入侵和鎮壓瑤族等少數民族造反,軍籍移民也大量遷入湘南。如汝城縣的李氏家族自宋代由甘肅移駐本地屯兵繁衍而成望族,《汝城縣志》載:“明洪武二十九年,巨寇宗君道等倡亂桂邑,居民騷然,避匿巖谷,廣武將軍騎督尉,升授驃騎將軍,奉調翦除”“洪武三十年報封廣安所為‘軍營'、設‘千戶'子孫世襲”。移民將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文化帶入了落后、閉塞的湘南,同時也把移民和原著民的矛盾、移民和移民之間的矛盾帶入了湘南。這種遷入和融合形成了湘南獨特的文化背景,對于湘南古民居的規劃和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湘南先民就是在長期的改造自然和改善居住條件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科學的建筑安全防范系統。
以血緣關系聚族而居是湘南古民居村落的一大特色,從大型古民居村落考證,其居住成員均為同姓氏的家族聚居,如汝城縣的朱氏家族(為汝城三大姓之首),自江蘇徐州碭山縣遷入,在汝城形成多個大的村落?!案缸有值芏嘧寰?或至百口,蓋其俗樸古然而也”(《桂陽直隸州志》),如桂陽大姓:“羊步鄧氏,南門李氏,泗州陳氏,貴臨鄉黃氏、鄧氏,男丁幾萬余人;臨武的杜氏、鄺氏;藍山陳氏、鐘氏、彭氏;嘉禾一縣半李氏”(《桂陽直隸州志》),這些大姓望族的聚居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湘南古民居建筑群。光緒年間廣東巡檢郭同朝在家鄉桂東縣貝溪鄉所建的“聚龍居”,具有典型的客家圍屋特征,是兼家、堡、祠合一的大型建筑群,占地 30余畝,正廳、后廳、書房、臥室、廚房、儲藏室、雜役莊廳住室、馬廄、廁所等大小居室百余間,住宅保暖、避風、防塵、排水、防火等設施齊全,集民間建筑之大成。聚族而居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湘南先民為了適應當地生存環境,保護宗族的利益和安全而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集體互助的生活方式培養了湘南先民為爭取生存空間、共同抵御天災人禍的強烈的群體意識,并由此產生以祖居地域,特別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尋根意識?!凹魏瘫纠钍洗?胥史尤不為患,鄉人雖貴皆名之,人入村必徒行”。由此可見湘南古民居大型村落強烈的群體防護意識。
村落在選址時盡可能選擇有利地形,易守難攻。村落布局合理的依山傍水,以為屏障,村落的前面是開闊的水田,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糧食基地。村落的入口設在視野開闊的前方,能盡快地發現外來人員的情況。一些村落設有朝門,象征著村落的界限,在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受客家文化影響較大的村落還會把村落圍合起來,只留有一個入口。一些由軍籍移民演變過來的村莊更加注重防范,多以塢堡形式建造,如郴州市宜章縣的黃沙堡、栗源堡、白沙堡,永州市寧遠縣的黃家大屋等等。塢堡保存著古代防御性建筑的遺風,這種建筑形式自宋以后甚少見到,恰恰在此時期,南遷的先民把中原這種逐漸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術帶到了湘南。在宜章縣天塘村村落中保存著 3座炮臺和瞭望臺,這些建筑以堅實的青磚砌成,墻體高大厚實,光滑平整,留有“望眼”和“槍眼”,內部功能完善,易守難攻。如遇強敵,村民則分批次退入“后龍山”,依靠復雜的地形和茂密的山林進行隱蔽,等敵人退走之后再回到村落,有的村落在“后龍山”設有地窖儲存糧食,建有水池保留山泉,可以維持長時間的生存。
村落內部建筑規劃有序,前低后高,以祠堂為中心層層展開。各建筑單體之間緊密相連,街巷四通八達,建筑之間互相呼應,相似的建筑外觀和構造讓外人像進了迷宮一樣。建筑體量高大,外墻厚實,以耐火青磚砌成,墻基為牢固的青石。大門堅固,門框、門板均為厚實木板制成,且經過防火處理,有的還包有鐵皮。窗少且小,開窗位置較高,窗框多為堅實磚雕或泥塑構成。屋頂為坡度較大的坡屋頂,覆蓋小青瓦,不易爬上和站立。
對于防范偷盜,宗族內部有嚴格的家法教育警示制度和懲罰制度,族中子弟一般不會發生偷盜之事,外族人員對于村落情況不熟悉,不敢擅自闖入偷盜。由于生產資料相對貧乏,村民的主要財產就是糧食、牲畜、家禽、農具等,豬欄、牛欄一般緊靠住宅,有的設在住宅內部。雞鴨等家禽夜間用竹籠收回屋內,農具體量較大且不值錢,不易搬動。夜間村中多有更夫巡邏,且家家戶戶養狗,如有什么異常情況,犬吠大作,讓盜賊聞風而逃。
湘南地區山高林密,容易發生火災,宗族內部制定了嚴格的鄉規民約防止山火,同時,湘南古居民在建造時也充分地考慮了防范火災的發生和蔓延。湘南古民居外墻多為青磚墻和泥磚墻,木構件如梁、檁等均隱藏在墻體內。建筑兩側墻體上端設有高大的封火墻,亦稱馬頭墻,可以阻止鄰里間大火的蔓燃。封火墻多為三級,也有四級,以青磚依次退水建成,飾以砂漿、泥塑進行裝飾,上方覆蓋小青瓦。屋頂為坡屋面,蓋有緊密的小青瓦,把木構屋架全部遮蓋嚴實。屋脊用青磚和瓦片垛得很高,中間部位設有風火輪,兩側設置鰲魚造型的鴟吻,在風水學上有防火的象征意義。青磚墻和小青瓦屋面平時吸收少量水分,皆為上等防火材料。室內明火使用最多的是廚房,也叫伙房,是做飯、釀酒和煮豬食的場地?;锓繂为氃O在一間較為簡陋的磚房內,緊靠天井旁邊?;锓績戎糜兴?便于取水。室內地面多以黏土、青磚鋪設,少有木件裝飾。另外,柴火的貯藏離伙房較遠,一般情況下,生火時臨時取用,用完后伙房不留多余柴火過夜。在照明方面用火較少,主要是松香燈和煤油燈,還有蠟燭,危險不大。燭臺多固定在青磚墻體之上,四周無木構件。湘南古民讀書者甚少,也少有娛樂活動,冬季天黑吃完晚飯后大多就寢休息;夏季夜晚,多坐于庭院巷道乘風納涼,談天說地,大多借助月光星光,很少持有火燭。天井在防火方面也有獨到的用處,天井地面部分一般深約 30 cm~40 cm,平時可以積蓄大量雨水及生活廢水,當有火警時,可以及時從中汲水撲滅。另外,家家戶戶都有水缸儲水,且有早晚擔水習慣。早、晚生火時節,缸中的水都很滿,可用于滅火,在擔水時灑落在大街小巷青石板上的水,使整個村落都在一片潮濕當中,不利于火的燃燒和蔓延。有的村落直接將溪水、河水引入村落內部,就更加少有火災發生。此外,村落有更夫巡夜,一旦發生火警,緊急敲鑼,村民可以及時將火撲滅。
湘南地區多雨潮濕,防潮也是建筑物重要考慮的問題。防潮主要分為防雨水、防地下水和防水氣三種。首先要防止雨水進入室內,湘南地區屋面多為硬山頂和懸山頂,且坡度較大,屋面小青瓦多采用“疊七留三”方式,排列緊密,瓦坑瓦垅把雨水分成許多支流,能及時排走較大降雨時的雨水。建筑上部的木件都用磚瓦泥塑進行遮隱,不使其暴露在雨中。檐口處的瓦當、滴水、封檐板以及磚雕彩繪,都有防止雨水進入木材構件以及室內的功能。墻體主要為磚墻,磚墻以防水性較好的青磚為主,可以吸收少量水分,但是不會滲透墻體,天氣干燥時又能變為水蒸氣析出。磚縫也十分講究,以石灰、桐油、糯米漿等反復捶打攪拌而成的砂漿進行勾縫,光滑平整,且稍微凸起,阻止水分進入室內。建筑物底部多用青石做基礎,少有木件,所有木柱的底部皆有石柱基,石柱基高度比北方的普遍要高得多,一些公共建筑更是以石柱代替木柱,如永州市寧遠文廟,大量應用石雕龍柱。地面的防潮處理也很講究,室內地面一般以渣土填高,夯實,提高室內地面標高,阻止地下毛細水滲透。采用呼吸性能強的材料,如青磚、黏土等鋪設地面,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灑落地面的水。室內地面也有落差,供起居的房間地面比堆放雜物的房間地面要高。天井四周采用青石砌邊,阻擋天井里的水浸透至其他地面。防止地下水的另一種方法就是降低地下水水位,挖井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有些村落在村口挖下十幾米深的水井,村民每天從井中取出大量的水使用,可以降低地下水位。規模較大的建筑還會利用二樓空間,如男子學習的“柏臺”,女子繡花的“梅閣”,均設在干爽的二樓。
防水氣主要是指防范空氣中的水氣。湘南地區在春夏時節多有“泛潮”現象,南方來的暖濕氣流遇到冰冷的地面、墻腳、柱礎、石門檻上,集結成大量的水珠,形成潮濕環境,使木構件發霉、腐爛。針對這種現象,傳統建筑有許多相應的方法處理,湘南民居一般層高較高,便于通風采光。另外天井設計前低后高,可以透進大量的陽光和天光(俗稱“過白”),提高室內溫度。而且,湘南居民生火多用柴火,產生大量的煙氣,煙薰可以帶走大量的水氣,起到防潮作用。
湘南古民居在建造時還要防止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在山區,為了防范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村落選址時盡量避開土質疏松的山體,對“后龍山”的植被保持完好,防止水土流失。修筑渠道,便于山洪來臨時及時排水。對建筑物的木構件進行防蟲處理,用油漆涂刷表面和噴灑藥水,可以防止蟲害對建筑的損壞,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此外,湘南古民居在防地震、防雷擊、防風暴方面也有一定的考究。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湘南古民居在村落選址、規劃布局、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和生活習慣等方面成功地解決了安全防護問題,體現了湘南先民在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能力和智慧。今天,我們研究湘南古民居在安全防護方面的經驗,不是為了簡單地復制,而是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學習他們處理人與建筑、人與環境關系的方法,從湘南古民居中借鑒一些合理的因素,傳承和發展湘南民居,為當今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徑。
[1]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2]郭 謙.湘贛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湯國華.嶺南濕熱氣候與傳統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唐鳳鳴,張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