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彬 肖先斌
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提出,黃岡新農村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其人居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其建設現狀也不容樂觀,如由于人們對人居環境色彩的格局、樣式等一味的相互抄襲,沒有嚴格統一的建設色彩規范、設計方案和監督管理,使某種“顯富、擺闊、攀比、爭強”的“暴發戶”文化或美學趣味在生活中蔓延開來,因而呈現了許多村落中一些年久失修、無人居住的破舊房舍,艷麗、高彩度的公交車,色澤低劣的屋頂、室內外墻瓷磚,墻面上雜亂無章的字標,柏油、水泥等鋪面的道路、密實不通風的圍墻,各種新材料、新涂料、爭艷斗奇的色彩,將許多農村涂成色彩斑斕的大花臉等人居環境色彩的現狀。這些不但沒有繼承和發展黃岡當地民居的傳統與特色,更不能體現當地的人文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而且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長久下去將影響到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黃岡地處我國中部欠發達地區,農民的許多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新形勢下農村急需的新觀念、新道德、新風尚、新文化沒有真正形成。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的建設被關注程度依舊較低,存在重經濟、輕文化問題。
而農村教育滯后,人們文化素質相對低下,對色彩的認識和審美情趣落后,是制約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建設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人們更傾向于怎么樣發展自己的家庭經濟,而不思考怎么來建設自己的居住環境。
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的建設是一項需要統一規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建設過程。實際上從 2000年以后,黃岡市通過開展“大別山杯”(村級杯)的評比活動,以及移民建鎮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一些中心村的建設。每個縣、市都產生了一批新農村建設的典范,例如蘄春的九棵松村、橋上垸村;英山的烏云山村、陶家河村;黃州區的陳策樓村等[1]。但是從全市總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這些村莊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山區經濟落后的客觀現實,人居建設總體規劃比較零亂,舊房與新建樓房極不協調,使得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混亂、無序、沖突,造成視覺污染,沒有整體格調。
黃岡的地域文化包含其特有的紅色文化、教育文化、名人文化、自然景觀文化、佛教宗禪文化、民間藝術等。這些還較好保留的特有地域文化訴說著其特有的歷史沉淀積累,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正逐漸被人們遺棄的精神文化。
因此,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的規劃設計也應是以繼承和發展其濃郁的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在堅持其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融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一些文化和視覺符號,讓黃岡新農村一方面傳承著其本來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現其人居環境新面貌。這樣不僅有助于“展示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有助于激發人們愛鄉熱情,增強地區凝聚力”[2],也有助于開辟黃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促進黃岡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在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越來越顯得難以融合。由于氣候的不斷變化和環境的被肆意破壞,整個自然環境色彩越顯蒼白、無力。而人們對一些新裝飾材料的運用和認識,使得人文環境色彩中原有的舊元素不斷地消失,從而造成人文環境色彩越來越難以規劃控制。
因此,有效的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規劃設計,才是整個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改良的最佳途徑。才能從整體上對二者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才能處理好人工裝飾色和自然色,以及單體色和整體色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二者和諧協調發展,建設色彩宜人的新農村人居環境。
黃岡地處鄂東,北屏大別山,南帶揚子江,是融周、楚、巴和吳等文化為一體的歷史積淀深厚的多元文化結體[3]。如果當前人居環境色彩建設隨意破壞傳統色調,則等于將歷史割斷,暴露出一副蒼白面孔。因此,對黃岡農村歷史文化而言,要像保護文化遺產一樣保持其人居環境特色,以延續其歷史文脈。
但目前,一些建筑色彩割斷了與地域的歷史文化淵源,致使村莊缺乏鄉土特色,“千房一面、千村一面”的現象比較突出,對黃岡新農村整體形象的構建不利,因而應不予以提倡。因此,在對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的規劃設計中,應盡量保持其傳統色調,有助于提升其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顯示其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增強新農村韻味。
以黃州區陳策樓村為例,它是黨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陳潭秋的故鄉,這里沉淀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名人文化的傳統文化氣息。因此,在對陳策樓村人居環境色彩的規劃設計中,紅色成為了其主色調。因為紅色不但更符合其本身的歷史稟賦、地域特征、民族習俗、村落文脈等的文化因素,也更體現對其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當前,人工裝飾色已成為新農村人居環境中的一大詬病。這些人工裝飾色越來越脫離建筑本身的色彩常識和氛圍,越來越無法與自然環境色彩融合和協調。人們在選擇人工裝飾色彩時,幾乎不考慮其與建筑環境色彩,以及與自然環境色彩的融合、協調。只是憑自己的一時喜好和跟風,比如瓷磚、沙石等。而對于人類來說,自然的原生色總是最易于接受,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在人們的人工裝飾色中,應著重選擇自然色中的顏色作為人工的裝飾色彩,使得它們與自然環境色和建筑環境色更易于進行搭配和融合,構成整體環境的協調,有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和人居環境的美化。
黃岡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積淀深厚。眾多的文物古跡,優美的自然風景,構成了獨特迷人的黃岡地域文化資源力量。因此,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建設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對村落的自然、社會與居住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地域性特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結合其地理優勢、人文優勢、物產優勢、資源和傳統特色,揚長避短,繼承傳統,開拓新貌。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歷史沿革、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自然風光等作為重要的資源,并很好地挖掘[4],把文化貫穿于規劃設計的始終,做到以鄉村承載文化、以文化豐富鄉村內涵。讓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極具個性,使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的規劃符合發展的需求,融合于社會整體發展中。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徑,促進黃岡新農村經濟的發展。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全方位的,是經濟、社會、環境的高度融合。目前,黃岡農村社會經濟尚處于不發達階段,要實現其人居環境色彩的優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要汲取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又要總結本市目前的經驗。實際上,黃岡市內就有一些先進的經驗:如羅田的文明垸落建設,蘄春、英山的中心村建設,黃州區、黃梅的集鎮型新農村建設,團風的山區新農村建設,就值得總結、歸納和推廣[1]。所以,必須堅持規劃、設計和控制三者同時進行。而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加強對環境建設的引導,激發農民改善人居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調農村經濟的發展,使黃岡新農村人居環境色彩逐步達到整體優化的目標[5]。
[1]張 俊,潘和平.談新農村建設規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9.
[2]魏 蔚.建設黃岡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研究與探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0):22-24.
[3]饒曉明,饒學剛.論鄂東自然與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2(1):64-66.
[4]郝雅潔.我國農村村落可持續性建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趙秋麗.浙江省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建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